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篇 |
大气科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7篇 |
地质学 | 22篇 |
海洋学 | 22篇 |
综合类 | 2篇 |
自然地理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东海岛屿风尘地层中火山玻璃的发现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通过对东海诸岛屿第四纪风尘沉积的研究表明 ,东海嵊泗列岛上广泛接受晚更新世以来的风尘堆积[1] 。嵊山岛是浙江沿海舟山群岛最外缘的岛屿之一 ,位于 30°4 5′N、12 2°5 0′E的东海海域 ;岛屿面积约 4 2 5km2 ,该岛屿主要由花岗岩基岩组成 ,岛屿最高点海拔达 10 0多米。岛屿大部分地区基岩直接出露地表 ,厚达数米的风尘黄土直接覆盖在基岩之上。该岛风尘堆积地层较为典型 ,保存较为完好 ,风尘地层记录诸多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信息 ,是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风尘沉积、第四纪环境演变和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良好载体。通过对岛屿风尘… 相似文献
22.
流域生态基流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关键,以新疆尼雅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根据民丰县气象站1958—2018年的气象数据与尼雅河4个水文监测断面1978—2018年的水文数据,运用趋势拟合、Tennant法、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模型等分析流域气候变化、确定生态基流并探究其时空分异与保证率变化,揭示生态基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61 a来流域气温以0.22 ℃·(10a)-1的速度增加,年降水量以3.8 mm·(10a)-1的速度增加;尼雅水库、八一八渠首、尼雅水文站和尼雅渠首的年生态基流推荐值分别为:1.989 m3·s-1、2.188 m3·s-1、1.755 m3·s-1、1.702 m3·s-1;生态基流年际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最小值在1980年,年内最大值在7月,最小值在1月或12月;空间上表现为上游高下游低,以八一八渠首处最高,尼雅渠首处最低;各站多年平均生态基流保证率分别为:50%、45%、50%、45%,且表现出汛期明显高于非汛期;逐年、逐月生态基流与气温、降水量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但在春夏季对气温敏感,秋冬季对降水量敏感,各水文监测断面的回归模型耦合效果相似,流域整体回归方程R2=0.365,且生态基流对气候变化响应具有整体性和衰减性。研究结果可为尼雅河流域生态调水和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24.
分析总结了乍得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特征,着重研究了其对源岩生烃与排烃、储层成岩、圈闭形成及保存、油气运移
等成藏要素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结果表明,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以地层大幅抬升剥蚀和残余地
层强烈褶皱变形为主要响应特征,造成了烃源岩生烃、排烃过程停滞,浅部油藏的破坏。同时,盆地本身的热结构、热演化在一定
程度上减弱了这种破坏作用,使得烃源岩在构造反转结束以后仍保留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地层抬升剥蚀使得储层压实-胶结等
成岩作用减弱,溶蚀淋滤作用增强,深部储层得以保存;残余地层的褶皱变形形成了大量的反转构造,为油气最终运聚-成藏提供
了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等成藏要素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结果表明,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以地层大幅抬升剥蚀和残余地
层强烈褶皱变形为主要响应特征,造成了烃源岩生烃、排烃过程停滞,浅部油藏的破坏。同时,盆地本身的热结构、热演化在一定
程度上减弱了这种破坏作用,使得烃源岩在构造反转结束以后仍保留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地层抬升剥蚀使得储层压实-胶结等
成岩作用减弱,溶蚀淋滤作用增强,深部储层得以保存;残余地层的褶皱变形形成了大量的反转构造,为油气最终运聚-成藏提供
了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25.
26.
分析总结了乍得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特征,着重研究了其对源岩生烃与排烃、储层成岩、圈闭形成及保存、油气运移等成藏要素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结果表明,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以地层大幅抬升剥蚀和残余地层强烈褶皱变形为主要响应特征,造成了烃源岩生烃、排烃过程停滞,浅部油藏的破坏。同时,盆地本身的热结构、热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破坏作用,使得烃源岩在构造反转结束以后仍保留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地层抬升剥蚀使得储层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减弱,溶蚀淋滤作用增强,深部储层得以保存;残余地层的褶皱变形形成了大量的反转构造,为油气最终运聚-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27.
隧道岩溶水地质灾害治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健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3):112-115
随着科技进步,铁路隧道施工工艺要求越来越高,防止水资源流失及其对隧道运营期造成的危害,显得至关重要。渝怀铁路控制工程之一的歌乐山隧道位于重庆市郊,隧道穿越地区居住有6万余人,是人口密集地带。该地区岩溶发育,设计最大涌水量达53000m^3/d,如果不采取可行的堵水治理措施,不仅会造成地下水的流失,而且将使地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施工中,通过采用超前预注浆、全断面帷幕注浆及局部补注浆技术,成功堵住单孔涌水量达14000m^3,d、压力为2.2MPa的岩溶水,实现“防水堵漏”目标。 相似文献
28.
29.
30.
高考地理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观察地理"小世界"的窗口,搭建了走向地理"大世界"的桥梁。"区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变化"是走向世界的桥梁。因此,区域认知便成为新课标下高考地理试题的"基本盘"与"切入点",也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内容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的第一视角。要正确理解和认识高考地理试题服务选拔和导向教学的社会功能,就需要从区域认知的目的性、结构性、导向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对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加以研究和探讨,最终实现地理教育考试理念的质变和地理学科命题内容的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