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延边地区五道沟群变质英安岩中的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晶,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8~0.81),表明为岩浆成因。定年结果表明,变质英安岩中锆石具有两组年龄。其中,10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为(265±5)~(291±5)Ma,其加权平均年龄为(274±7)Ma(MSWD=3.4);另一组3颗锆石的206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323±37)Ma(MSWD=3.6)。前者应代表变质英安岩原岩的形成时代,即早二叠世;后者应代表捕获锆石的年龄。结合最新定年结果,可以认为延边地区五道沟群的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它们与青龙村群一起,共同构成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火山-沉积建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小西南岔富金铜矿床矿区内与成矿空间密切的成矿前辉绿辉长岩、成矿期闪长玢岩岩脉进行了单颗粒锆石SHRIMP、LAICPMS UPb年龄的测定。实验数据表明:辉绿辉长岩的16个锆石或单点有387.0±11.8Ma、292.0~251.1Ma (加权平均值270±14Ma, n=10)、129.8±2.6 Ma、107.0~95.4Ma(加权平均年龄为103±13Ma,n=3)和46.8±2.6Ma五组谐和年龄; 闪长玢岩的11个锆石、12个单点仅获一组谐和年龄,变化在108~98Ma之间(加权平均值102.1±2.2Ma)。结合CL图像特征,初步厘定成矿前辉绿辉长岩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270±14Ma,n=10;273±14Ma,n=6),岩浆上侵过程中捕获了少量的泥盆世碎屑锆石,在成岩后的早白垩世、新生代始新世中期曾被热液改造;而闪长玢岩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考虑到伴生闪长玢岩的年龄与辉绿辉长岩的107.0~95.4Ma相匹配,且辉绿辉长岩的热液锆石年龄在103~95.4Ma之间,进而限定该富金铜矿床的成矿热事件应发生在108~98Ma,成矿作用发生在晚中生代地壳强烈伸展、减薄作用末期,经晚白垩世—古近世的后期抬升被剥露于现今地表,其成矿滞后于中国东北部晚中生代岩浆热液金矿床大规模成矿峰期(120Ma)约10Ma。  相似文献   
13.
英城子金矿床位于佳木斯地块西缘、张广才岭东侧,是一个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床.本文首次对矿区内出露的大面积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 MS U-Pb年代学精细研究.实验共获得四组单颗粒锆石U-Pb谐和年龄,它们分别为612±4Ma、495.2±2.7Ma、476.8±5.5Ma和431±3Ma;其中612±4Ma的年龄值指示晚元古代地壳增生过程形成的花岗岩锆石特征,495.2±2.7Ma的年龄值与区域内麻山群的变质作用时间相吻合,431±3Ma的年龄值与早古生代晚期的区域变质作用时间吻合,而476.8±5.5Ma的年龄值则代表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的真实结晶年龄.这项成果记录了该地区在中-新元古代时期曾发生过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增生后的地壳被打开形成大洋;至早古生代早期,两侧的地体发生拼贴,引起区域麻山群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形成花岗质片麻岩;到早古生代晚期,佳木斯地块西缘的陆间洋最终闭合,形成具有壳源特征的同碰撞花岗岩,此后发生的韧性变形作用可能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小西南岔富金铜矿床流体包裹体中子矿物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显微镜和激光拉曼技术对小西南岔富金铜矿床北山矿段流体包裹体内的子晶矿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其子晶矿物有硬石膏、石盐、钾盐以及黄铜矿等,这种特征反映该矿床的含矿流体为高盐、高氧化流体和还原流体,为进一步研究该矿床流体性质和矿床的成因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延边地区小西南岔富金斑岩铜矿床的H、O、C、S和Pb同位素特征如下:δ18OQ-H2O为-0.1‰~ 5.6‰、δD为-77‰~-38‰,δ18OCc-H2O为-4.3‰、δD为-62‰;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13CCO2为-5.6‰~-3.5‰,δ18OCc-H2O为-4.3‰~ 11.39‰、δ13CPDB为-8.8‰0~-5.3‰,δ34S集中在 2.1‰~ 4.8‰之间,206Pb/204Pb=18.103~18.388、207Pb/204Pb=15.405~15.590、208Pb/204Pb=37.888~38.184,μ值为8.52~8.79.其中:S同位素特征指示含矿流体与次大陆岛孤岩浆相似,而C、O、Pb同位素则指示初始地幔源.结合H、O同位素的地幔初生水 岩浆水 变质水和演化过程向雨水热液和海水方向进行的特征初步认为,初始含矿流体的热动力源是原始地幔,成矿物质来源于I-MORB性质地幔,含矿流体演化的浅部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雨水热液的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冀北东坪金矿床深部-外围的构造-蚀变-流体成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北东坪金矿田是我国首次在碱性杂岩体内发现的金矿床,曾被认为是与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床。近年来年代学数据表明,东坪-后沟一带金矿的赋矿碱性杂岩体形成于海西期,而成矿却主要发生在燕山期。金矿床严格受构造裂隙控制,构造-蚀变-流体成矿作用显著,钾长石化是最重要的蚀变。由未蚀变岩石向矿体和断裂带中心方向,典型的构造-蚀变-矿化分带依次为:0-原岩(二长岩、正长岩)带,I-微斜长石化带,II硅化绢云母化微斜长石岩带,III碎裂微斜长石岩带,及IV断层泥。从0带到III带,Au含量增加,Ag、Cu、Pb、Zn、Mo也略有增加。东坪金矿构造-蚀变-矿化阶段可分为4个:Ⅰ钾长石-石英脉阶段;Ⅱ黄铁矿-白色石英阶段;Ⅲ多金属硫化物-烟灰色石英脉阶段;Ⅳ晚期碳酸盐阶段。深部中段各阶段脉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在I、II、III阶段均发育富CO2包裹体。第Ⅰ阶段钾长石石英脉L-V型包裹体均一温度(Th)为220.3~359℃,盐度1.1%~3.1% NaCleqv;H2O-CO2型包裹体Th在346.5~383.5℃。第Ⅱ阶段黄铁矿白色石英脉中L-V型包裹体Th范围是217.2~372.5℃,盐度在1.1%~5.7% NaCleqv;H2O-CO2型包裹体Th在241.2~396.7℃,盐度为2.2%~6.2% NaCleqv。第Ⅲ阶段的烟灰色石英脉中L-V型包裹体Th范围为158.2~350.5℃,盐度在0.7%~5.5% NaCleqv;H2O-CO2型包裹体Th范围在215.2~378℃之间,盐度范围在3.0%~6.0% NaCleqv。第Ⅳ阶段晚期石英脉L-V型包裹体Th范围为151.2~249.8℃,盐度在0.9%~8.3% NaCleqv。矿区外围转枝莲矿段的II阶段白色石英脉中包裹体的Th范围为220~416.2℃,III阶段烟灰色石英脉的Th范围为195.3~425℃。富金石英脉形成于中高温(>300℃,可达400℃以上)、中深压力(70~160MPa以上)条件下。其成矿背景、热液蚀变、矿物共生组合及流体性质与典型的造山型金矿有一定的差别,归属于"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更合理。  相似文献   
17.
斑岩体的存在是斑岩型铜矿重要的特征,查明隐伏斑岩体对于斑岩铜矿找矿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多宝山矿集区的岩石标本物性特征为基础,对重力、磁法、广域电磁法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根据矿化蚀变中心一般位于斑岩体顶部和矿化蚀变具有电阻率显著降低的特征,从已知到未知,对多宝山铜矿、铜山铜矿和争光金矿的隐伏花岗闪长斑岩体进行了识别,进而推断出矿体位置。根据电性异常特征推测:多宝山铜矿可以扩大外围找矿部署,铜山铜矿矿体有往下延伸的趋势,隐伏斑岩体南侧可能存在大型矿体;争光金矿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铜矿。多宝山铜矿、铜山铜矿、争光金矿同属斑岩型铜矿系统,多宝山矿集区具“上金下铜”的成矿特征。钻孔揭示了铜山矿区隐伏斑岩体南侧矿体的存在,新增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显示出矿集区矿产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