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5791篇 |
免费 | 127234篇 |
国内免费 | 811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741篇 |
大气科学 | 76617篇 |
地球物理 | 72506篇 |
地质学 | 209584篇 |
海洋学 | 68925篇 |
天文学 | 6988篇 |
综合类 | 41095篇 |
自然地理 | 5069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58篇 |
2024年 | 11780篇 |
2023年 | 17961篇 |
2022年 | 20060篇 |
2021年 | 21786篇 |
2020年 | 20808篇 |
2019年 | 23092篇 |
2018年 | 22112篇 |
2017年 | 15434篇 |
2016年 | 17303篇 |
2015年 | 20317篇 |
2014年 | 26771篇 |
2013年 | 24805篇 |
2012年 | 26646篇 |
2011年 | 26741篇 |
2010年 | 25939篇 |
2009年 | 25247篇 |
2008年 | 24602篇 |
2007年 | 22850篇 |
2006年 | 21885篇 |
2005年 | 18864篇 |
2004年 | 17693篇 |
2003年 | 16275篇 |
2002年 | 14717篇 |
2001年 | 13560篇 |
2000年 | 11417篇 |
1999年 | 8851篇 |
1998年 | 6302篇 |
1997年 | 5463篇 |
1996年 | 4955篇 |
1995年 | 4689篇 |
1994年 | 4430篇 |
1993年 | 4209篇 |
1992年 | 4172篇 |
1991年 | 3778篇 |
1990年 | 3578篇 |
1989年 | 3814篇 |
1988年 | 3995篇 |
1987年 | 3856篇 |
1986年 | 3290篇 |
1985年 | 3337篇 |
1984年 | 3001篇 |
1983年 | 2814篇 |
1982年 | 2336篇 |
1981年 | 1762篇 |
1980年 | 1305篇 |
1979年 | 831篇 |
1978年 | 412篇 |
1958年 | 348篇 |
1957年 | 3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近40年来西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西藏高原近40年来的逐月气象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西藏高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和降水量4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近40年来西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日照时数是西北部长,东南部短,且东南部呈一定的下降趋势,西北部呈一定的上升趋势;(2)年平均气温以0℃和5℃为界划分为3个区,研究区全年总体表现出升温趋势,藏西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大于藏东地区;(3)蒸发量年变化很大,研究区整体呈下降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从西部向东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仅西部和东南部小部分地区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余地区都为下降趋势;(4)降水趋势变率空间分布上的基本规律是:其大小由东往西逐渐减小,藏中和藏东为上升趋势,藏西为下降趋势.另外,4个要素各月与各季节的变化趋势与年变化趋势间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62.
基于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福建沿岸海域石首鱼科鱼类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石首鱼类16种,其中春季捕获石首鱼类10种,夏季和冬季均捕获14种,秋季捕获12种.不同航次捕获的石首鱼类占所有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为10.43%~23.23%,平均15.7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81.49 kg/km2和3 663.06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均以秋季最高,分别为130.02 kg/km2和5 702.64 ind./km2.闽东沿岸海域、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闽中沿岸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石首鱼类的全年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70.75、96.23、22.54和84.57 kg/km2.在各种石首鱼类中,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的资源密度和个体密度最大,其次是丁氏(Wak tingi).叫姑鱼的相对重要性指数最高,为871.01,仅叫姑鱼为优势种.与近20 a前的调查资料相比较,石首鱼类的渔获量占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升高,但资源密度显著下降,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开发强度的继续增加,以利于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63.
964.
965.
海洋中绝大多数硅藻细胞都有叶绿体,且能利用各种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称为光合硅藻。但也有不少硅藻尚能利用各种有机物质进行异养生活,据报道约50种左右。其中少数几种完全缺少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有机碳或有机氮进行专性异养生活。它们主要生活于沿岸潮间带,特别附生于各种多细胞海藻体上。这类单细胞硅藻,种类不多,但为世界广分布的种类。到目前为止,对无色硅藻的研究报道还很少。本文第一作者在分离培养一种无色硅藻Nitzschia alba Lewin and Lewin作 相似文献
966.
利用GVG线采样技术提取农作物种植面积及其精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VG(GIS&Video&GPS)线采样系统提出以线状样区代替以往成数抽样中的点样区与面积样区概念,通过统计线状样区内作物种植面积成数来反映区域总体农作物种植面积成数。通过 GVG实地采样,将其结果与解译遥感影像提取的作物种植面积成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GVG线采样方式精确度较高,其采样系统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67.
利用EQIM软件建设和拓展广西地震速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在全国EQIM软件基础上,结合广西地震台网速报工作的需要,开发适用于广西区域台网内部使用的广西地震速报系统,其基本功能包括:地震速报、信息共享、手机短信发布、Web互联网查询数据资料、数据汇集等多个方面.广西地震速报系统的建立可提高地震速报信息向各级部门的快速传递能力,并为分析预报人员提供及时的地震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968.
电成像、电测深、电剖面法是目前3种最基本的电阻率探测技术.三维探测的观测系统主要有地表和钻井-地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测量.前者的电极阵列成矩形网格状,多采用单极-单极观测装置以增大探测深度,技术难点在于远电极的设置往往会带来难以消除的地电噪音,限制了单点电位测量的精度和应用范围;后者在油田生产的中后期的分层注水以及核废物注浆处理过程中,需要确定流体或者浆片的运移与分布,取深钻井的钢套管作为一个供电电极,形成垂直线电流源,再以钻井为中心对地表的环状网格进行二极或三极测量.可以取得视电阻率和自电位两种测量,得到三维电阻率和异常电荷概率分布的图像. 相似文献
969.
岩体工程质量分级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体质量评价采用的测试技术包括地质勘察、弹性波检测和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结合水布垭水利枢纽大坝建基岩体工程质量评价实例,对岩体工程质量分级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70.
在工业测量领域中,由于测量对象千差万别,离散的测量数据很难进行描述和分析,而可视化技术能有效地克服这一缺点。本文研究了在VB平台上进行OpenGL图形开发的方法,实现了DXF文件的读取与显示、多种3维模型的绘制以及交互操作功能,为工业测量数据实现3维可视化分析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