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3篇 |
地质学 | 81篇 |
海洋学 | 13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在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细则附录10中,规定了两种测验望远镜放大倍率的方法。在某种情况下,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些缺陷。当缺乏倍率计(一种测定望远镜放大倍率的专用仪器)肘,用细则中所述的第一种方法(承影板法)不易取得准确的结果,因为望远镜出射光瞳直径d很小,通常只有1~2毫米,用肉 相似文献
32.
钙华是自然界重要的岩溶碳酸盐沉淀之一,其形成过程往往受到生命活动的影响,弄清钙华生物沉积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钙华微岩相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本文以黄龙-九寨沟钙华形成为例,阐述黄龙-九寨沟现代钙华纳米结晶特征、纳米钙华的生长和集合体形态,分析模拟实验中生物有机质对钙华生长和形貌的调控原因,揭示了生物活动和代谢产物对纳米钙华成核、生长及钙华晶体形貌的调控两途径四阶段机制;为探究钙华成因、碳酸钙生长调控机制、钙华退化的因素及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钙华景观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3.
针对不同测量平台下的地磁异常数据具有不同的特点,而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得它们取长补短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综合使用效率的问题。该文分析了航磁数据和船磁数据的内在关系,以船磁为基准,通过磁异常特征匹配创新性地提取得到控制点对坐标精度较低的航磁数据进行橡皮页校正,然后将校正后的航磁数据与船磁数据进行融合,实现了局部地区磁力数据的精细化。航磁数据校正的结果有了更高的坐标精度,而融合结果既能体现区域磁异常特征,又能反映出局部的细节变化,提升了数据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
为解决传统公路纵横断面测量效率不高、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LiDAR为外业数据采集手段,利用FME编写解决方案实现内业数据自动处理并完成纵横断面提取的方法,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进行了可行性验证。首先介绍了传统测量手段的不足和新技术的优势,再分析了纵横断面测量的相关要求,然后利用FME编写了一套从DWG设计线、桩号和左右宽数据、点云LAS数据中自动提取纵横断面数据的程序,最后分析了该方法在测量效率、精度、流程等方面的优势,为基于点云数据的公路纵横断面测量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5.
四川黄龙自然遗产点以钙华景观闻名海内外,其钙华体多孔性地质结构,使钙华地质体具备"海绵"特性。本文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探地雷达、电磁法等地质探测技术对钙华地质体的多孔性质和水循环特性进行研究,并结合多年现场踏勘经验探讨了钙华地质体的多孔性质对水循环的调节意义。分析结果显示,黄龙钙华体经过地质作用形成了不同尺度的孔隙结构,其中生物参与形成的微观孔道具备"渗透、净化"功能;侵蚀作用产生的可视孔洞、缝隙快速透水,并进一步发育成塌陷区和钙华漏斗。彩池、溶洞和裂缝为水体储蓄和运移提供很好通道和场所,地质探测分析表明典型钙华段地下腔体具备"蓄水、排水"功能。各尺度孔隙互相影响,共同调节黄龙景区内的地表-地下水循环系统。初步研究发现,藻类在黄龙钙华沉积过程中具有加速和减少孔隙形成的双向调控作用,未来将结合藻类在钙华构筑过程的作用,继续深化黄龙钙华地质体的孔隙结构性质研究,为钙华景观的维护和保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2017年发生里氏7.0级地震,九寨沟景区位于此次地震的核心区域,受损严重。对景区现场踏勘和珍珠滩、镜海、诺日朗和火花海4处地表水主要离子的取样分析,初步得出景观受损情况及水化学变化:地震对部分景观造成破坏,钙华坝体开裂及崩塌,火花海最为严重;震后地表水水化学主要受Ca2+和HCO3-的影响,地震和降雨加速了矿物溶解,导致Ca2+和HCO3-浓度高于往年;受钙华沉积的影响,Ca2+和HCO3-浓度随海拔降低而降低,受降水量减少的影响,Ca2+和HCO3-浓度随时间下降,2018年3月份HCO3-浓度上升,与光合作用、CO2溶解量及水温等因素相关;震后4处景观地表水SIC值>0,利于钙华沉积。水化学结果说明此次地震增加了水体Ca2+和HCO3-浓度,如及时实施人工干预,受损景观可以实现恢复。 相似文献
37.
硅藻群落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是自然河流水质变化的指示生物。为了解黄龙风景区藻席及藻席嗜冷硅藻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对景区内8个典型景点进行水样和藻席的采集并分析。结果表明,黄龙风景区藻席是以钙华作为基底,丝状藻作为骨架,栖息着大量硅藻的高寒岩溶微生态系统,共鉴定出25属72种硅藻,其中优势种13种,以桥弯藻属(Cymbella)为主。通过冗余分析发现,水温(F = 2.8,P = 0.02)和溶解硅(F = 2.3,P = 0.04)是影响黄龙风景区藻席嗜冷硅藻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TN是潜在驱动因子。硅藻可以为高寒岩溶区地表水监测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建立完整的硅藻物种数据库,有利于区域水质监测。 相似文献
38.
39.
董发勤 代群威 饶瀚云 王富东 赵学钦 蒋忠诚 张强 李博文 Alexander I.Malov Enrico Capezzuoli Augusto Auler 《中国岩溶》2021,40(2):264-272
本文通过调查黄龙风景区水体的环境地质特征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与黄石公园对比分析,探讨了两种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对钙华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龙沟泉水属于地下冷泉,且景区内覆盖着大量植被,水体中有大量藻类和细菌;黄石公园猛犸象温泉区泉水属于地下热泉,植被覆盖率很低,泉水中微生物多为嗜热菌,藻类较少.黄龙与黄石钙华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并且微生物参与了钙华的形成过程.微生物对钙华沉积的作用,主要分为模板作用、产物诱导作用和代谢调控作用,对比探讨了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微生物对钙华沉积的贡献,指出微生物沉积作用在钙华沉积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为黄龙钙华\"黑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在雪宝顶北麓的黄龙地区新发现的鲕状钙华包壳粒,是高寒区钙华形成环境中产出的一类典型陆相包覆颗粒构造.通过系统采样鲕状包壳粒沉积剖面,并借助常规显微镜、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等,揭示出鲕状钙华包壳粒的矿物组分、微观结构等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鲕状钙华包壳粒分为同心圆状、同心圆—放射状、薄壁同心圆状3种基本类型,包壳粒核部是由异地的钙华碎屑构成,外壳层是由泥晶与微亮晶方解石纹层围绕核部逐层形成的圈层构造;微观特征显示泥晶层无明显微生物成因发育特征.鲕状钙华包壳粒的微观形态与组构特征反映出壳体中的泥晶圈层可能形成于相对深的静水环境,亮晶圈层可能形成于浅水高能环境,鲕状钙华包壳粒的成因偏于鲕类而非核形石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