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9篇 |
免费 | 189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8篇 |
大气科学 | 126篇 |
地球物理 | 95篇 |
地质学 | 288篇 |
海洋学 | 137篇 |
天文学 | 15篇 |
综合类 | 52篇 |
自然地理 | 17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地球化学异常结构三维综合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为了满足地球化学多维异常体系的研究而逐步展开的。应用于深部找矿预测的多维异常结构方法,从钻孔岩芯直接采样,获得了具有真三维属性的地球化学数据,研究者迫切需要在三维场景下对所获三维地球化学数据进行解读和表达。异常结构三维综合系统(3D-MDAS)是利用三维可视化和地质体三维建模技术,在MapGIS K9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获得的。本系统实现了地上、地下数据模型的一体化显示,实现了实体模型与属性模型的耦合一体化显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异常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建立三维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笔者详细阐述了三维异常结构3D综合系统的三维建模思路和技术,并用安徽马头矿区的实际应用成果给以说明。 相似文献
92.
我国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层系由于缺少传统古温标/地质热温度计,其盆地热史演化与古地温场特征备受争议。笔者等介绍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与变形温度相关性,以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脉体方解石为例,结合流体地球化学和埋深热史过程恢复,表明方解石机械双晶能有效揭示五峰组—龙马溪组热史特征。方解石机械双晶具有双晶位错形成、双晶增厚和合并生长增厚的3个演化过程,导致方解石不同双晶结构(薄片、板状、锥状弧形等)分别形成于低于170℃、170~200℃和大于200℃环境,且伴随温度增大具有双晶密度减小、宽度增大的趋势特征。川南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典型板状方解石双晶,双晶宽度为1~4μm、密度30~50条/mm;长宁五峰组—龙马溪组方解石双晶宽度较大(约为3μm)、密度较低(15~20条/mm)。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深热史综合表明,长宁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20~140℃、160~180℃和200~220℃,其埋藏热史明显大于威远地区,它们共同揭示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相对威远地区具有较高的机械双晶形成环境温度。因而,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态几何学能够作为典型的古温标应用于我国西部古老深层碳酸盐岩层系热史研究。 相似文献
93.
浊积扇沉积构成单元主要包含内扇沟道,中扇沟道、朵叶主体,外扇朵叶、席状砂以及扇缘薄层席状砂等,各单元储层物性差异大,直接影响勘探开发部署,值得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本文基于琼东南盆地梅山组20个已钻浊积扇的沉积构成单元储层特征分析,建立了浊积扇主要沉积构成单元的岩—电—震特征及识别标志,详细分析了其主要沉积构成单元的砂体规模、几何形态、厚度变化、粒度分布、储层非均质性等要素。结果表明,中扇沟道—朵叶结合部巨厚层块状砂岩、外扇朵叶厚层砂岩和席状砂岩储层内部均匀,物性较好;内扇沟道砂岩内部非均质严重,储层物性受到影响;扇缘薄层席状砂岩由于层薄、粒度细、高含泥及高含钙而致密。钻探证明多口探井因部署在内扇沟道上未获商业产能;新部署在中扇沟道—朵叶结合部巨厚层砂岩与外扇席状砂的探井均获得了商业成功。
相似文献94.
用北半球陆地上48个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以及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90模式,考察1985年1月6~7日F2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日变化的纬度剖面和经度效应. 结果表明,在亚洲地区的20°N~30°N内,F2层赤道异常“喷泉效应”产生的NmF2“北驼峰”最高,其最大值出现在中午,或稍迟时间. 30°N ~50°N区域内,NmF2的白天峰值幅度逐渐下降,峰值时间移至午前约10:00 LT. 更高纬度(50°N~62°N )台站上,中午前后NmF2出现双峰,傍晚有谷值,夜间又再次抬升. 欧、美地区的低纬台站很少,但借助IRI 90模式分析可发现,在270°E经圈上,“喷泉效应”造成的“北驼峰”幅度最小,而且随纬度增大时,NmF2白天幅度下降也不明显,即纬度剖面的经度效应非常显著. 对中国、日本地区台站资料的小范围经度差异分析表明,在驼峰区的90°E~140°E内,各站NmF2无明显差别;但在中纬地区30°N~50°N内,中国西部上空NmF2白天变化幅度较大,且较为陡直,而中国东部和日本台站上空则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95.
96.
97.
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区域人口密度函数是研究中心城市对周围区域影响的有效方法。为了控制自然因素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地域范围限定在我国四个主要的平原地区 :东北、华北、两湖平原和四川盆地。城市吸引范围是基于重力模型用GIS方法划分的。利用 1982年至 1990年的人口资料进行的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 ,我国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同西方国家一样 ,呈现出距离衰减特征 ,即随离城市的距离的增加 ,人口密度逐渐下降。由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原因 ,城市人口增长快于边远地区 ,呈现出向心集聚的趋势。但不同区域集聚程度不一 ,核心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区域 ,腹地的人口增长比较迟缓 ;而核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一般的区域 ,腹地近乎是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98.
鸡爪金矿主要金矿脉赋存在近东西向的褶皱轴部的挤压破碎带中,容矿岩石为大石桥组二段矽线黑云片岩、二云片岩,围岩蚀变为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通过57个矿床原生晕样品部分微量元素相关分析、R型聚类分析和正交因子、斜交因子分析,表明Au、Cu、Ag组合为主要矿化阶段的元素组合,是化探找矿的重要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99.
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的模拟太阳池结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碳酸盐型盐湖提锂工艺中, 太阳池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是储存太阳能能量以结晶析出碳酸锂。文章利用加热方法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模拟太阳池结晶试验, 试验的蒸发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大, 但蒸发量的不同对析盐结晶影响不大。在不同时间段模拟试验中, 24 h时间段的Mg2+析盐浓度较Li+大,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 而Li+则相反;Mg2+析出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而Li+析出速率基 本保持一致。在不同温度模拟试验中, 卤水主要组分总析出率与温度的升高呈正相关, 卤水中CO32?和Li+的浓度降低速度大于其他组分, CO32?和Li+的析出率远大于其他组分, 析出主要矿物鉴定结果均为扎布耶石 相似文献
100.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估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大量的勘探与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南海海域具有良好的水合物资源前景.根据所掌握的勘探资料,尝试利用"概率统计法"对南海海域水合物资源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在50%概率的条件下,南海海域的水合物资源量约为649.68×1011m3,与众多学者对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估算相似.由于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和很多评价参数不能准确给定,因此对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估算是初步的.该项研究旨在探索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评估方法,随着勘探、研究程度的深入和评价资料的增多,水合物资源量的评价精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