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1篇 |
免费 | 171篇 |
国内免费 | 2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1篇 |
大气科学 | 132篇 |
地球物理 | 132篇 |
地质学 | 742篇 |
海洋学 | 234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114篇 |
自然地理 | 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1951年 | 3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高斯模拟,分析了2012年11月10日唐县大茂山地基碘化银发生器增雪作业的作业条件。结果发现,此次天气背景为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冷涡云系,根据帕斯奎尔(Pasquill)稳定度分类法得出作业时间段大气处于中性层结状态;高斯模式模拟得出,有效的AgI浓度向上扩散范围高达3.0 km;作业点作业时段上空至3.2 km均处于上升气流区,计算出作业点发生器出口温度1.0℃。因冬季人工观测云底高度多为2.5~3.0 km,综合分析认为,该作业点的选址是合适的,此次作业条件较好,可以将催化剂输送到云中,起到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3.
黄河三门峡库区大禹渡至稠桑河段2002年发生自然裁弯后,河道长度缩短9km,为防止该河段再次形成"Ω"形河湾,维持或扩大自然裁弯的效果,减缓潼关高程的抬升,拟尽快开展河道治理,实施裁弯工程.本文详细介绍了裁弯工程流路及治导线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94.
95.
中国西北叠合盆地的主要构造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探讨了中国西北地区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的主要特征 ,研究表明 ,在中国西北叠合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 ,构造变革和构造耦合起着主导作用。构造变革包括大地构造格局的转变、沉积区和剥蚀区的转换、盆地类型的转换、大型区域性不整合的出现以及发生盆地构造反转等 ,这种构造变革具有多期性。叠合盆地构造耦合的方式主要涉及深部和浅部构造的耦合和盆山耦合等。盆山转换、盆山过渡带深部浅部构造的耦合、盆地沉降与造山带隆升耦合以及不同方向构造的耦合 ,反映了盆山耦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西北叠合盆地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构造的分层性、分带性、分段性、交叉性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多变性 ,喜马拉雅运动对于中国西北叠合盆地最后的构造改造以及构造定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6.
鉴于弹性本构模型的简便性,目前波浪作用下海床瞬态剪切破坏深度的计算一般都是基于海床的多孔弹性介质模型,这种方法不能考虑塑性单元不平衡应力的重分配,而如果将海床视为多孔理想弹塑性介质进行波浪作用下的瞬态响应分析,则可以克服上述缺陷。为此,以波浪作用下砂质、粉砂质海床瞬态响应模型为例,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对不同海床计算参数条件下上述2种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将海床视为多孔理想弹塑性介质时海床瞬态剪切破坏深度大于等于海床为多孔弹性介质时的计算结果;随着海床计算参数的变化,2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且在砂质、粉砂质海床常见计算参数范围内,2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值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97.
98.
99.
100.
中强地震前朝阳地震台地倾斜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省朝阳地震台地倾斜长期可靠的资料,在多次中强地震前出现明显的中短期异常,为预报地震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研究讨论了距朝阳台600km范围内发生的10次地震(4.5≤M≤6.2)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朝阳台倾斜异常的时间、形态、方向与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异常形态与地震的空间位置有关,短期异常是判定地震发生时间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判断朝阳地倾斜目前所处的异常阶段,分析预测了未来地震发生的区域和强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