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0篇 |
免费 | 175篇 |
国内免费 | 2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9篇 |
大气科学 | 103篇 |
地球物理 | 166篇 |
地质学 | 758篇 |
海洋学 | 233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120篇 |
自然地理 | 1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68篇 |
2008年 | 71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广西是我国手足口病高发区。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趋势面分析及地理探测器,基于2013—2017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手足口病和理环境要素(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植被覆盖度)数据,对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进行时空变化和交互归因分析。结果显示:(1)2013—2017年,研究区的手足口病发病呈峰谷年交替出现,年内发病双高峰特征;盆地地区的手足口病发病率稍高于其他地区。(2)气温和日照时数与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3)2013—2017年,东西方向上中西部各地级市手足口病发病率普遍高于东南部各地级市;南北方向上各地级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差异并不非常显著。(4)气温对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影响最大(q=0.49),其次是日照时数(q=0.45);气温和日照时数对广西手足口病发病风险有着严密共增长趋势;每两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手足口病发病率的影响力均比单要素作用时强,其中气温和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时的影响力最大,日照时数和降水量交互作用时的影响力次之。据此得出结论:广西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与手足口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其中气温对发病率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2.
遥感多光谱影像数据与航片数字化影像融合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利用HIS变换对航片化影像分析与遥感多光谱影像SPOT XS、Landsat TM和MSS进行融合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行之有效。融合后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多光谱影像的光谱特征,空间分解力较我光谱影像提高到近3倍,清晰度也提高了。因而具有更强的解译和量测能力,能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制作专题图的精度,多时相监测能力等。 相似文献
133.
选取河南范县及邻区2008年1月~2015年9月M_L≥2.0地震78个,用双差定位法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定位的震中主要沿聊城-兰考断裂带呈NE向分布,较此前更集中。重定位后的震源深度82%位于7~8km,也比此前更集中。在此基础上,用CAP方法研究了该地区2008年以来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节面Ⅰ的14个地震中有11个地震震中分布呈NE向,这与用双差法重新定位后的震中分布方向一致。此外,这14个地震中有9个地震的P轴方位在50°~100°,均值为75°,这与华北地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域的地震活动与聊城-兰考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34.
黄河口裸置管线对海床土影响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裸置管线在波浪和潮流等作用下,对海床土强度和整体固结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产生影响的范围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005年8月和2006年9月,分别对黄河口地区106钻井平台附近的一条裸置管线以及该地区海床土强度进行了现场微贯测量,结果发现,在该地区水动力作用下,水平方向,管线使得其两侧2m以内海床土强度降低,均匀性变差,尤其是降低了0~40cm深度海床土的强度,并使得其非均匀化程度加剧,使海床土出现成层现象。该研究成果为波浪-管线-土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典型实例,并对工程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5.
岩石圈中热压系数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中西部地区发育众多前陆冲断带,它们具有构造变形复杂、油气潜力大和有别于经典前陆盆地的沉积和油气地质特征,但其成因过程和动力学并不清楚。文中利用中西部盆地区的地温、岩石热物性参数和地热学模拟技术,分析该区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进一步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揭示盆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和岩石圈性质。研究表明,中西部各主要盆地的岩石圈具有厚度大、强度高、地温低等热-流变学特征,表现为刚硬块体;而其周缘和造山带区却表现为温度高、强度低和厚度小等特征,是构造变形的易发区。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岩石圈性质和变形过程等深部构造对前陆盆地成因演化的控制作用,进而初步归纳这类陆内再生前陆盆地的成因演化机制:发育于小型克拉通块体的边缘,其就位受控于岩石圈热-流变学非均质性和构造继承性,其动力来源是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持续的挤压作用。上述研究为探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前陆盆地成因机制提供了深部资料和岩石圈热-流变学约束。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139.
提出一种海底管道沉降计算方法——递推法,应用到胜利油田埕岛海域海底管道沉降计算中,并将计算结果与目前常用的日本规范法和极限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粉土与粉质粘土为主的强度较高的海床上,递推法与日本规范法计算结果比较接近,极限法的最小;在淤泥质土组成的强度较低的海床上,日本规范法的计算值最大,递推法的居中,极限法的最小。逆推法可计算裸置和埋设两种形式的管道沉降量,而另外两者只能计算裸置管道的沉降。文中进一步讨论了引起管道沉降的影响因素,土体强度和压缩性对管道沉降影响较大。且管道埋深越大,沉降也越大。最后分析了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海域4个区的管道沉降量,Ⅰ区争Ⅱ区管道沉降较小,可以忽略,Ⅳ区沉降较大,在淤泥质软土上的管道,可能会完全陷入土中。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