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为了研究泥页岩中裂缝的发育特征,利用工业CT技术对句容盆地的页岩岩芯进行扫描,并使用数字处理技术对页岩的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通过VGStudio MAX对CT扫描数据进行重建体模型及裂缝提取,更好的在三维尺度上研究不同矿物组成成分的页岩中裂缝的结构和发育情况及工业CT扫描图的区别。结果发现岩芯中主要存在两组不同走向及倾角的裂缝,一组高角度裂缝,倾角约为70°~90°;一组低角度裂缝,倾角约为30°~40°。依此推测句容盆地在志留纪鲁丹阶以后至少经历两次构造运动。对比不同的矿物组成成分的页岩研究发现,当岩石样品的矿物组成密度差别越大时,工业CT扫描就会越清晰;当岩石样品颗粒度越大时,扫描的效果就会越明显。  相似文献   
82.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重要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两段的差异性被众多学者所关注.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3个角度来阐述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差异性:1)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变形强烈而南段变形不明显,南北分段格局就此形成;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差异,北段以右旋斜向逆冲为主,南段则主要以逆冲为主.兼有少量的走滑分量;3)同震断裂的三维构造建模揭示出,同震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同样存在南北差异,北段同震断层只有一条且不能向下延伸至深部的主滑脱层,而南段同震断层有两条分支,二者在大约10km的深度合并成一条,并向下延伸至约17km深度与主滑脱层相连.因此,认为汶川地震同震破裂的南北分段性是由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先存的南北构造差异性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83.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southern Junggar basin (Northwest China) is a key exploration target in this petroliferous basin. As there are four sets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s (e.g., Permian, Jurassic,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sequences),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re likely complex. This study represents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is complexity in order to provide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for future regio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geological studies. Based on petroleum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i...  相似文献   
84.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冲于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墩-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浙东地体)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85.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是以断坪-断坡式的台阶状逆断层作为滑动机制的盖层薄皮推覆构造,它们在剖面上形成一个向南变薄尖灭的推覆构造楔,底部沿脱面在北侧深南侧浅,推覆变形也是自北向南传递。依据其构造形态和变形特点可分为五个构造亚带:(1)南天山前缘楔状构造带;(2)库姆格列木-依奇克里克断层扩展褶皱构造带:(3)吐格尔明-吉迪克断层弯曲褶皱构造带:(4)秋里塔格断层扩展褶皱与断层弯曲褶皱叠加构造带;(5)库车-亚肯生长断层弯曲褶皱构造带。  相似文献   
86.
挤压推覆造山与拉张伸展成盆的转化成因机理概括为:褶皱—逆冲带临界楔角制约与重力蠕滑作用;增温,岩石圈热膨胀隆升减薄作用;剥蚀,重力均衡调整作用以及由于地球表面积的基本守恒而造成的岩石圈板块空间上的挤压收缩与拉张伸展的相互转化作用。强调岩石圈板块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开放性体系,因此上述转化实质上具有无序、随机的混允性,但另一方面它们又受天体(包括地球本身)运行规律的宏观制约,从而又具有有序、确定的分形性。地球上山—盆转化受此控制,成为复杂的自组织系统。该系统可以用非线性多元函数方程定性描述。  相似文献   
87.
根据新疆柯坪,乌什的Ting类化石新材料,结合以往有关Ting类生物地层学及Ting类古地理分布的资料,分析了塔里木地区二叠纪Ting类化石组合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Ting类动物群与我国西南地区同期Ting类动物群面貌非常相似,并具有一些目前仅发现于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地方性种类,表明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板块在这一时期应处于相同的纬度,且两者相对位置似应比较接近。但是,这一结论与有关古地磁资料不尽吻合。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有关石炭-二叠纪微板块运动及古洋运动方向的研究成果,对塔里木,华南板块早二叠世Ting类动物群相似性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8.
东营凹陷伸展断弯褶皱的构造几何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部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半地堑盆地。本文通过对横穿东营凹陷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发现这个半地堑盆地的伸展构造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基本上符合伸展断弯褶皱模型。由此运用伸展断弯褶皱理论,同时按照平衡剖面原理,详细恢复了东营凹陷伸展构造的发育过程。经过对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反复拟合和测算,我们确定了东营凹陷伸展断弯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出东营凹陷各主要裂谷阶段的地壳水平伸展量,并且将其中的背斜解释为上凹与上凸断层转折组合所形成的一个伸展背斜构造。同时采用构造几何学方法推断在白垩纪末期该地区曾经历过大约1750m厚的剥蚀作用,总伸展量可达25km。  相似文献   
89.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特征   总被引:60,自引:4,他引:56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由一系列向南运动的逆冲断层和相关褶皱组成。冲断楔的北部以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双重逆冲构造为主。断层楔的前缘发育了很好的滑脱膝折背斜,全为盲断层控制,形成隐蔽式前锋。冲断层的就位从中新世开始,自北向南迁移,前锋的构造形成在第四纪。造成逆冲断层的地壳水平缩短作用速度在中新世较慢,平均为0.355mm/a,上新世中期达0.82mm/a,而到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速度增大了约一个数量级,达到1.29-3mm/a。  相似文献   
90.
全球大型油气田的盆地类型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世界大型油气田的文献资料及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资料,按照国际上关于 原型盆地的经典分类方案,将世界上877个大型油气田及其赋存的153个主要含油气盆地进行重新梳理,构建4幅不同盆地 分类方案的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和大油气田分布图及其8幅盆地类型与大型油气田对比关系直方图,明确了全球大型油气 田主要赋存的盆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进而比较分析不同原型盆地分类方案对大型油气田分布规律的影响。同时,考虑这 些盆地经历复杂构造演化的历史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尝试以盆地构造性质的转换或继承关系为主线,进行叠合盆地分类。 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从叠合盆地类型来看,正反转盆地最有利于大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发育,继承裂谷盆地和继承前陆盆地 居其次,负反转盆地一般不利于形成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