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篇 |
大气科学 | 9篇 |
地球物理 | 21篇 |
地质学 | 49篇 |
海洋学 | 2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3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5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61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5篇 |
1957年 | 4篇 |
1956年 | 6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沙枣树的出胶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枣树的出胶量与多种影响因子有关。观测实验结果表明,沙枣树出胶量与自身的生理活性有关,而生理活性取决于水分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相对湿润林带,沙枣树出胶量较高,而水分条件较差的干旱林带,沙枣树出胶量较低,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出胶量火小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干旱条件:气温对激活和提高树木生理活性有积极作用,沙枣树的出胶量随气温升高显著增加,出胶旺盛季节通常在5~7月;沙枣树的创口类型和数量影响出胶量,出胶量有随创口数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创口类型的数量对出胶量的影响是不同的,机械伤害和病虫害是造成沙枣树创口产生的原因之一;树龄与树木的生理活性对出胶有直接关系,树龄25年左右的成熟林出胶量最高,极显著地大于树龄17年的中龄林和41年的过熟林。过熟林遭受病虫害侵袭的程度远较中龄林大,出胶量也大于中龄林木。 相似文献
132.
133.
134.
(一)偉晶岩脉形成的条件伟晶岩的形成与深成断裂构造有关,由于深成岩的存在往往形成一个大的伟晶岩带,如在西伯利亚地台边緣的东西伯利亚伟晶岩带,长4000公里;美国有一伟晶岩带长2000公里。在伟晶岩带中不可能都是伟晶岩,它是伟晶岩分布的一个最大的构造单元,在伟晶岩带中伟晶岩的分布也是断續的。伟晶岩的发育与一 相似文献
135.
本文基于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方法,以2004—2019年中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中国沿线城市出口贸易的差异化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中欧班列开通显著促进了中国沿线城市出口贸易增长,当地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越完善,对出口贸易增长的带动作用越强。出口同时受途经国家数量、目的国物流运输能力的正向调节。(2)异质性分析发现中欧班列开通对货源地枢纽节点城市的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铁路枢纽城市影响不显著,对港口城市出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城市规模来看,贸易的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发生在中小城市。基于不同地理区位班列通道的分析发现,对西部通道沿线城市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3)中欧班列的组织运营服从“轴—辐”模式,对周边区域出口辐射空间范围大致在150 km之内。中介机制检验发现,中欧班列开通可以通过提高地区市场化水平促进出口贸易增长,外围区域的城市受到市场化水平的正向中介效应更显著。运输时间成本节约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因此当前较传统海运所需时间的节约并不是促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6.
137.
1∶50000的金属量测量,是哈萨克斯坦普查金属矿床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之一.哈萨克斯坦地球物理托拉斯首先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普查找矿,并从1949年起逐步投产.1949以来,先后在70余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进行了1∶50000的地面金属量测量,采集了约7000万个样品,其中的个别样品分析了30~40个元素.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上述资料,查明了几万个地球化学异常,其中有些异常比较 相似文献
138.
人类生存每天必须消费2—3升水。而美国为维持高标准生活水平,每人大约要消耗7200升/天,其中部分直接用于个人生活和工业需要,72%的水用于粮食和能源生产。美国的西部地区水资源贫乏,奥加尔水库水位下降,柯洛莱达河流域水分亏缺,以及圣·约翰谷地水资源不足是这一威胁的征兆。水源不足还在美国东部少数地区出现。由于农业和能源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特别是到2000年,美国计划粮食生产增加约30%,生物能源生产系统增加5—20倍,从煤和油岩中提炼混合燃料量增加2—5倍。水将成为未来能源生产的限制因素之一。本文拟将水资源短缺对未来粮食和能源生产的影响因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0.
南极洲被巨厚冰雪覆盖,地质构造以南极横断山脉为界,总体分为东南极地盾和西南极活动带。数字高程模型(DEM)是研究南极冰盖变化的基础数据之一。通过多期次数字高程模型相比较获得高程的变化信息,是分析南极冰盖厚度变化和物质平衡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类型DEM之间存的平面误差和垂直误差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度。首先利用配准消除DEM间的水平误差,然后计算并按坡度提取CryoSat DEM与其他DEM的平均高程差和标准差,最后分析高程差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DEM之间存在不同的平面误差。其中TanDEM_X DEM与CryoSat DEM的高程平面偏差最小,而ICESat DEM与CryoSat DEM的高程平面偏差最大。在垂直方向上,0°~1°的坡度范围内,CryoSat DEM与TanDEM_X DEM的平均高程差在3.5~5.5 m之间,标准差小于18.0 m;CryoSat DEM和Bamber 1km DEM的平均高程差在-2.5~+1.0 m之间,标准差小于24.2 m;CryoSat DEM与ICESat DEM的平均高程差在-25.0~-1.0 m之间,标准差小于47.2 m;CryoSat DEM与RAMPv2 DEM的平均高程差在1.3~3.2 m之间,标准差小于45.6 m。通过研究发现南极冰盖内部高程增加,但西南极冰盖和东南极冰盖高程均在降低,且西南极降低明显,同时南极边缘地区高程降低明显。本研究为全球变化研究和南极物质平衡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