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6篇 |
免费 | 407篇 |
国内免费 | 6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7篇 |
大气科学 | 496篇 |
地球物理 | 362篇 |
地质学 | 1467篇 |
海洋学 | 368篇 |
天文学 | 29篇 |
综合类 | 179篇 |
自然地理 | 2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100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07篇 |
2012年 | 122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112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26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83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90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68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0篇 |
1974年 | 3篇 |
1966年 | 5篇 |
1964年 | 4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应用五点剩余曲线法对玉溪深井高精度地温日均值进行分析,在异常结束后两个月内对应300km内M≥6.7地震,且异常幅度与震级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显示出明显的临震前兆特征。 相似文献
42.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自北向南可分为基底冲断带、箱状背斜带、梳状背斜带和挠曲褶皱带,东西方向上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本文分段叙述了各变形带的变形特征,指出东段箱状背斜带不发育,秋里塔格山脉(构造带)东延未进入东段,因而总体看自西向东变形强度减弱,地形上趋于夷平。该冲断带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中新世和早(-中)更新世;相应地,该带可分为南、北两个"盆""山"亚系统,两者在地层记录、变形期次和变形机制上尚有若干差异。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除了受南天山的冲断和向南扩展引起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基底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化和膏盐层底辟的制约,前者以近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及其共轭发育的近北东向断层最为重要,后者既控制了秋里塔格山脉的形成(主要受垂直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也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东西方向的变形分段中起了重要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变形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和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利用祁连山区及周边29 个气象观测站近41 年秋季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 分析了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 探讨了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与气候变暖的关系, 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 对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为8%~26%, 呈西少东多的空间分布。②近41 年来, 祁连山区秋季增温1.2℃, 气温变化的倾向率为0.29℃/10a, 80 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增温的突变。③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的出现频率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近41 年来减少约11%, 倾向率为-2.7%/10a, 尤其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与同期祁连山区显著增温相对应, 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更为明显, 层状云出现频率与气温呈明显的反相变化趋势。④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祁连山区的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 减少的幅度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当祁连山区秋季平均气温在升高1℃ 时, 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2%~10%, 祁连山西段、中段减少2%~4%, 祁连山东段减少4%~10%。⑤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偏多与偏少年在欧亚500 hPa 环流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层状云偏多年, 极涡向亚洲北部伸展, 东亚大槽较偏弱, 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 脊前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沿偏西北路径向中国西北地区输送, 中亚地区到高原上不断有低值系统发展东移, 同时南支槽加强, 来自阿拉伯海、南海、东海的暖湿气流向内陆地区的输送明显加强, 与进入高原北部的冷空气交绥, 从而使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次增多;层状云偏少年, 中亚-中国西北地区暖性高压异常加强, 东亚大槽偏强, 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 亚洲大陆至西太平洋冬季风特征明显, 偏北风加强, 不利于东南暖湿气流向西北内陆地区的输送, 冷暖气流在祁连山区交绥次数减少, 从而使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次减少。⑥印度洋沿孟加拉湾的向北的水汽输送, 副热带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在南海和中南半岛附近转为向北的水汽输送, 地中海、里海的西风带纬向水汽输送是3支影响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多寡的水汽输送通道, 进而对祁连山区秋季降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4.
45.
淮南寒武系一个新的地层单位——老鹰山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淮南地区属于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蚌埠地层小区,在中寒武统徐庄组紫红色云母质页岩与下寒武统馒头组上段紫红色页岩之间,为一套以灰岩为主地层、其时代归属、顶底界线等问题,各家的看法尚未统一。笔者发现华北地台南部地区相当于山东张夏馒头山毛庄组及其上下地层与华北其它地区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具有一定的差别。因此选择淮南老鹰山寒武系剖面进行工作。 相似文献
46.
为适应我国滨海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海洋核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本研究根据海洋放射性监测与评价的工作内容和特点,设计了一款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技术支持平台。该系统平台以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通信为依托,具有查看滨海核电厂及邻近海域环境变化,模拟研判放射性液态流出物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扩散趋势,制定和生成海上应急监测方案,审核与评价海洋放射性监测数据以及开展海洋生物辐射风险评估等功能模块。系统的建设与运营将为我国海洋核事故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增强海洋核应急管理和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7.
48.
本工作采用2.4mV/s动态电位扫描极化、控制电位极化、电偶电流和高压釜挂片失重法研究了X60钢在含Ca~(2+)36.26mg/L,Mg~(2+)12.66mg/L和Cl~-3624mg/L的模拟氯化钠盐水中,CO_2引起腐蚀的电化学行为,以及含氮、硫的有机缓蚀剂和(或)Me~(2+)对腐蚀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溶有CO_2的盐水腐蚀性强,盐浓度及温度会影响钢的腐蚀速度和阴极极化行为;75mg/L缓蚀剂的缓蚀率达90%,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50mg/L缓蚀剂与127mg/LMe~(2+)复配,缓蚀率达91%以上,不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49.
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模型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是人口信息与其他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信息进行空间集成的基础.本研究对国内外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了水热条件、地形地貌、土地利用、交通廊道、夜间灯光等不同建模参考因素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10个主要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模型,进而对当前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综述认为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研究将向数据获取多源化、建模因素综合化、模拟格网精细化、模型应用实用化等方向发展;目前需要改进的问题包括:1)统一的人口数据统计标准;2)人口结构特性相关的空间化,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识别;3)城市街区尺度的空间化方法研究;4)多源数据与人口动态信息综合中的时相匹配;5)统一的空间化指标量化方法;6)模型参数优化与精度验证方法完善. 相似文献
50.
分析了长江口疏浚土的成分后,选取其有效成分。然后,配以其它原料如炭粉等,经高温处理,可制得监色的颜料,并对颜料进行亲水亲油试验和电镜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