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228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589篇
海洋学   193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据钦州湾2007年1—2月的实测潮流,结合径流、潮汐等资料,经水动力和港湾地形综合分析揭示:钦州湾的潮流深槽是潮流作用于葫芦形复式港湾的必然产物,是在内湾纳潮蓄能、湾颈狭道强流、颈口岛礁分流喷射冲刷而成的。通过对潮流流路和强度的分析,对潮流深槽的稳定性进行了探讨;进而通过湾颈流速-内湾纳潮关系计算,给出了潮流深槽稳定的临界条件。  相似文献   
62.
<正>"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是国家批准的重大海洋专项,是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重要组成。自2004年9月开始的"海水资源利用调查与研究"及随后启动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等专题任务,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地  相似文献   
63.
江苏吕四海岸沉积动力特征及侵蚀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侵蚀与水动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探讨了吕四海岸地貌、水动力、泥沙运动以及沉积与动力之间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风浪和潮流是塑造吕四海岸的主要动力.风浪年内变化按向岸风频率可分为高频期(10 月至翌年 1月)、转频期(2 月、3 月和 9 月)和低频期(4~8月)三个时期.风浪高频期,潮滩冲蚀,物质粗化;低频期,潮滩淤积,物质细化;转频期,时冲时淤,动态稳定.潮流作用主要表现为输沙淤滩和侧蚀滩脚.在风浪高频期,滩脚同时受到风浪冲蚀和潮流侧蚀,向岸后退,使吕四岸段成为隐性侵蚀型海岸.岸滩塑造对沉积动力响应显著,东部处于滨岸环境,在潮流和风浪的作用下,沉积物由岸向海变粗;西部还受径流影响,处于滨岸-河口环境,物质由岸向海变细.在水动力要素中,风浪是导致岸滩侵蚀的主控动力,而潮流则是近岸泥沙进行滩槽滩槽交换和循环输运的输运动力.  相似文献   
64.
长江口九段沙岸滩的短周期地貌动力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5~10月(洪季)长江口九段沙上沙两固定断面的逐月滩面高程测量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尤其是应用"碧利斯"台风前后的实测水文地貌资料,结合同期表层悬沙浓度的逐日观测资料,开展了九段沙岸滩地貌动力过程及沉积物对台风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江口九段沙上沙东南岸滩演变表现为"岸冲滩淤"的变化规律,即堤岸呈现冲蚀,潮滩在冲淤变化中总体趋于淤积.2006年"碧利斯"台风期间,九段沙上沙波高达2.56 m,增水1 m多,强浪伴随增水,导致滩面平均蚀低6.4 cm,最大蚀深为20.2 cm.台风作用造成滩面冲刷,沉积物粗化,台风过后滩面迅速回淤,粒径变细.这充分表明,暴风浪是引起九段沙上沙岸滩及其沉积物短期突变的重要动力因素.河口潮滩冲淤对流域水沙变化有较敏感响应,长江来水来沙变化是制约潮滩季节性冲淤演化的重要因子.岸滩短期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联合作用.由于潮流和潮位位相不一致,造成涨潮流携高含沙量水体上滩落淤,落潮流携低含沙量滩水归槽,涨潮输沙淤滩被波浪刷滩所掩盖,如此往复,潮滩淤积.最后分析了上沙抛石堤的护岸保滩作用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加固措施.现有的上沙抛石堤能防御常浪冲刷,受台风浪袭击时仅能抵御堤岸蚀退,石堤自身的毁坏难以避免,需经常修护;在潮沟口应设涵洞;基于台风浪的巨大能量,抛石堤块石需增大增重.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The thermal condition anomaly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nd its zonal displacement have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climate change in East Asia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owever, the impact of the zonal wind anomaly over the Pacific Ocean on z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warm pool has not yet been analyzed based on long-term record.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z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warm pool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zonal wind anomaly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Based on the NCDC monthly averaged S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in 2°×2° grid in the Pacific Ocean from 1950 to 2000, and the NCEP/NCAR global monthly averaged 850 hPa zonal wind data from 1949 to 2000,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zonal displacemen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nd zonal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zonal displace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western,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Composit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during ENSO events, the warm pool displacement was trigged by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in early stage and the process proceeded under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unless the wind direction changes.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the zonal wind anomaly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Ocean should be considered also in investigation the dynamical mechanisms of the z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warm pool.  相似文献   
66.
根据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溶细胞毒素基因序列和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toxR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反应条件优化,测试两种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建立双重PCR方法,同时快速检测V.vulnificus和V.harveyi。结果表明:纯培养V.vulnificus和V.harveyi的检测灵敏度分别是12 cfu/mL和18 cfu/mL,与无乳链球菌、海豚链球菌、副溶血弧菌及美人发光杆菌无交叉反应;此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具快速、高效等优点,对细菌V.vulnificus和V.harveyi诊断与防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性。  相似文献   
67.
下地幔体积占地球总体积50%以上,对地球的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早期研究认为下地幔的组分比较均一,但1970年代以来,地震层析成像揭示了地球的深部速度结构,发现下地幔存在很多复杂的波速异常区.进入21世纪以后,台阵数据的积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约束这些下地幔波速异常区的空间范围和波速结构,由于这些异常结构通常与俯冲板片和地幔柱等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波速异常体的精细结构对于古板块的重建和地幔动力学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总结了近30年以来利用地震数据研究下地幔异常体的方法和结果,详细地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波速异常区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并逐一分析了不同类型波速异常构造体的成因.下地幔LLSVP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非洲LLSVP和太平洋LLSVP,它们在横向上可扩展至数千千米,垂直方向上从核幔边界的高度超过1 000 km.现在观测结果发现LLSVP边界处的速度突变较大,主流的观点认为含有成分异常的热化学作用形成了LLSVP. ULVZ位于下地幔底部,其横向扩展大部分小于1 000 km,但部分ULVZ的范围可以超过1 000 km,高度仅为十几到几十千米,相应的S波速度异...  相似文献   
68.
长江上游水资源耦合系统优化调控涉及供水、发电和生态需水等相互竞争、不可公度的调控目标。其供水-发电-环境互馈协变机制难以数学解析和刻画,多维目标效益均衡优化调控难以实施。为此,以多目标优化、运筹学理论及方法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梯度分析法的供水-发电-环境两两互馈关系研究方法。通过多目标约束优化方法求解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在供水-发电-环境目标空间的最优解集,并进行插值构造了供水-发电-环境互馈关系多维空间曲面,以此为基础,采用一阶差分近似求解供水对环境和发电对环境偏导函数值,以量化环境对供水变化和发电变化响应的梯度,进而解析环境-供水和环境-发电间互馈协变关系。该方法为水库群优化调度多目标互馈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9.
70.
本文对两个异性点电源电场情况下转换电位函数φ(x,λ,z)的性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选择离散波数的基本原则。文中所举算例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