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387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探讨了四川盆地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EOF展开第二特征向量分量与四川盆地6~8月区域平均降水量的一致性,然后从物理概念出发,提出了极锋锋区位势高度距平累加值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一个因子引入短期气候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硫酸钾溶解平衡,结果表明,硫酸钾在纯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符合前人总结的实验规律,而在43℃的钛白废水液液中硫酸钾有反常深 现象,这为确定硫酸钾结晶析出的最佳温度提供了热力学依据,通过热力学计算,论证了硫酸钾溶解平衡符合势学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3.
裂变径迹法对兰坪盆地构造热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兰坪盆地位于澜沧江断裂带与衰牢册推覆体之间内有丰富的钨矿床与盐类矿床,大部分是新生代形成的,且大多为低温热液矿床。裂变径迹法对兰坪盆地构造热演化与成矿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盆地自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三次构造热事件,出现了三次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作用是由盆地西缘向中央地带逐渐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太行山南端浅层速度结构成像和隐伏断裂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行山南端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基底面展布形态,发现剖面浅部的P波速度变化与沉积盖层厚度和断裂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跨断裂完成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区域内2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结果表明,汤西断裂为东倾的正断层,控制汤阴地堑的西边界,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汤东断裂为西倾的正断层,是汤阴地堑的主控边界断裂,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5.
6.
为改变目前GPS观测数据邮递的数据传递方式,研究用公用电话网进行GPS观测数据传递的传输技术。通过实验以及联调证明此项传输技术不仅传输速度高,而且传输准确,使用方便,系统功能强,还可服务于工程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地震前兆监测等需数据通信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从水力学角度分析了泵吸反循环砂石泵不返水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黄河晋陕峡谷壶口至龙门段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发现了典型的晚更新世以来黄土—土壤层夹古风成沙层剖面—北桑峪剖面(BSY)。结合不同类型沉积物的野外宏观特征、磁化率、粒度成分、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和地球化学元素的对比分析,确定黄河晋陕峡谷壶口至龙门段BSY剖面中所夹古风成沙层的性质为中沙质细沙,是在干旱多风环境下形成的沙质沉积物。基于光释光(OSL)测年数据,确定其沉积年代为12.5-11.6 ka,记录了黄河中游发生在末次冰消期的极端干旱事件,其与相邻区域沙漠/黄土过渡带中湖沼沉积和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记录的新仙女木事件相对应。该剖面中古风成沙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来自黄河晋陕峡谷的古河床相沙层物质。这是因为该河段处于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在新仙女木时期,黄河晋陕峡谷处于极端干冷的环境之中,冬季风强盛、夏季风衰弱,黄河水位下降明显,河漫滩和江心洲将大面积出露,大量的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岸边输移,成为河谷两侧缓坡台地上古风成沙沉积层出现的主要沙源地。这个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揭示黄河中游流域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时间性规律及其与季风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藏层序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西藏区内所开展的层序地层分析主要涉及到中生代的二级或三级层序.基于露头剖面的沉积相、古生物、磁性地层以及地质事件的综合研究,探讨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层序地层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现今所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初步建立了区内中生代层序地层年代格架;②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盆地中的层序数量、结构与层序类型具有较大的差异;③层序地层与磁性地层的结合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未来区内的层序地层研究应在3个方面展开:①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树立侏罗纪-第三纪海平面变化曲线;②探索层序地层填图新方法;③多岛弧造山模式和多机制的隆升模式等大陆动力学问题也是层序地层所遇到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