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2篇 |
免费 | 214篇 |
国内免费 | 1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3篇 |
大气科学 | 134篇 |
地球物理 | 68篇 |
地质学 | 387篇 |
海洋学 | 108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53篇 |
自然地理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探讨了四川盆地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EOF展开第二特征向量分量与四川盆地6~8月区域平均降水量的一致性,然后从物理概念出发,提出了极锋锋区位势高度距平累加值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一个因子引入短期气候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2.
3.
4.
太行山南端浅层速度结构成像和隐伏断裂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行山南端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基底面展布形态,发现剖面浅部的P波速度变化与沉积盖层厚度和断裂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跨断裂完成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区域内2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结果表明,汤西断裂为东倾的正断层,控制汤阴地堑的西边界,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汤东断裂为西倾的正断层,是汤阴地堑的主控边界断裂,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5.
6.
为改变目前GPS观测数据邮递的数据传递方式,研究用公用电话网进行GPS观测数据传递的传输技术。通过实验以及联调证明此项传输技术不仅传输速度高,而且传输准确,使用方便,系统功能强,还可服务于工程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地震前兆监测等需数据通信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黄河晋陕峡谷壶口至龙门段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发现了典型的晚更新世以来黄土—土壤层夹古风成沙层剖面—北桑峪剖面(BSY)。结合不同类型沉积物的野外宏观特征、磁化率、粒度成分、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和地球化学元素的对比分析,确定黄河晋陕峡谷壶口至龙门段BSY剖面中所夹古风成沙层的性质为中沙质细沙,是在干旱多风环境下形成的沙质沉积物。基于光释光(OSL)测年数据,确定其沉积年代为12.5-11.6 ka,记录了黄河中游发生在末次冰消期的极端干旱事件,其与相邻区域沙漠/黄土过渡带中湖沼沉积和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记录的新仙女木事件相对应。该剖面中古风成沙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来自黄河晋陕峡谷的古河床相沙层物质。这是因为该河段处于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在新仙女木时期,黄河晋陕峡谷处于极端干冷的环境之中,冬季风强盛、夏季风衰弱,黄河水位下降明显,河漫滩和江心洲将大面积出露,大量的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岸边输移,成为河谷两侧缓坡台地上古风成沙沉积层出现的主要沙源地。这个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揭示黄河中游流域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时间性规律及其与季风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藏层序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西藏区内所开展的层序地层分析主要涉及到中生代的二级或三级层序.基于露头剖面的沉积相、古生物、磁性地层以及地质事件的综合研究,探讨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层序地层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现今所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初步建立了区内中生代层序地层年代格架;②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盆地中的层序数量、结构与层序类型具有较大的差异;③层序地层与磁性地层的结合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未来区内的层序地层研究应在3个方面展开:①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树立侏罗纪-第三纪海平面变化曲线;②探索层序地层填图新方法;③多岛弧造山模式和多机制的隆升模式等大陆动力学问题也是层序地层所遇到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