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9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遗迹化石Zoophycos中的微生物和分子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来宾瓜德鲁普世(中二叠世)茅口组下部深灰色粒泥灰岩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Zoophycos, 在Zoophycos的蹼层中发现丰富的螺旋菌状、球菌状微生物化石, 它们的大小在0.4~3.0 μm之间. 在富含Zoophycos(复合遗迹组构指数为4)的粒泥灰岩样品中, 检测到的分子化石有: 正构烷烃(主峰碳为C18, 无明显的奇偶优势)、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如姥鲛烷Pr, 植烷Ph等)、长链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藿烷系列)、甾烷、长链烷基环己烷、二苯并噻吩、苯并萘并噻吩、苯并二苯并噻吩等. 姥植比(Pr/Ph)小于1和大量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存在(噻吩系列)显示出沉积物中存在较多的还原态的硫, 反映还原条件. 这些特征可能与硫酸盐类还原菌有关. Zoophycos蹼层中高丰度微生物化石和分子化石的发现表明, 遗迹化石Zoophycos可能是其造迹者精心构筑的多功能花园, 在花园中, Zoophycos的造迹者在不同的蹼层中培植不同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Zoophycos的造迹者在其生活期间可能在食物链、氧化还原等方面为密切相关的互利共生群落.  相似文献   
62.
四川省松潘县东北寨金矿区发现早石炭世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树成  殷鸿福 《地球科学》1989,14(3):270-270
  相似文献   
63.
近年来,随着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第四纪红土日益受到第四纪地质学、土壤学研究者关注,一系列研究表明红土中赋含了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是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下的产物,与青藏高原隆升、秦岭-大别中央造山带隆起及中国南北第四纪环境分异等重大事件紧密关联,亦为全球变化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64.
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的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以及碳、氢、氧同位素特征,证实成矿流体是由岩浆水、大气降水和有机流体混合而成,早阶段以岩浆水占优势,而铅锌主成矿阶段则以大气降水和有机流体为主;着重分析了有机流体的成分,从中检测出了一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包括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长链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和甾烷等,证实流体中的有机质来源于赋矿地层的菌藻类生物。  相似文献   
65.
利用第四纪土壤微生物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芽孢计数法可以指示下伏基岩的金矿化,提取金矿化区和非矿化区第四纪土壤的B.cereus。进行微生物与金离子的相互作用实验,探讨金离子与B.cereus芽孢计数的本质联系,从而为解决该找矿法的理论基础提供依据。实验证实,低含量的金离子不能促进B.cereus转化成芽孢;当金含量升高到一定范围内,可以对B.cereus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促使其由营养体向芽孢转化,使矿化区土壤芽孢计数值很高,从而具有找矿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6.
微生物能够通过改变细胞膜脂类成分而灵敏地响应地质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得人们建立了一系列微生物的古环境代用指标。应用比较广泛的古温度定量化指标包括藻类的长链烯酮U_(37)~k、古菌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的TEX_(86),以及细菌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的MBT/CBT等。然而,由于缺乏生理学和生态学分析,人们在应用微生物的环境代用指标时不断发现适用性问题。论文重点从微生物对环境响应的化学过程、生理范围和生态效应这三方面分析了一些环境代用指标在应用时需要考虑的多指标相互验证、线性范围和灵敏度,以及地区性差异等问题。微生物通过脂类响应环境变化有多种化学方式和途径可以实现,使得许多代用指标可以相互验证。微生物对地质环境的生理响应是有线性范围的,这决定了微生物脂类的环境代用指标的灵敏度大小。而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生态响应则决定了代用指标的应用存在地区性差异。某种环境的微生物活动往往受到一些限制性因子控制,相应地一些微生物脂类的环境代用指标也主要响应这些限制性环境因子的变化。微生物的古环境代用指标的应用不仅需要了解微生物通过脂类响应环境变化的化学机理,更要了解相应微生物的生理学和生态学原理。  相似文献   
67.
地球生物学方法与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过程的正演和评价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烃源岩存在生烃和排烃过程, 高-过成熟区还叠加了烃源岩有机质的强烈改造和破坏, 从海相地层残余有机质出发评价烃源岩的反演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探索生命系统与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为主题的地球生物学为正演烃源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子地球生物学、地球微生物学、地球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地球生物学的各分支学科(要素) 为恢复烃源岩形成时的生产力及其组成、沉积有机质的量和类型、有机埋藏量及其过程和类型等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 分别论述了如何利用地球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定量计算原始生产力、沉积有机质和埋藏有机质.表征地球生物学过程的地球生物相则综合和集成了烃源岩生物相、有机相和沉积相的相关信息, 包含了生境型(群落型)、生产力和有机埋藏等定量化指标, 它为建立优质烃源岩的地球生物学评价体系服务.通过烃源岩实验模拟得出的有机质恢复系数对残余有机碳进行恢复, 并与地球生物学得出的埋藏有机质进行量的对比, 由此实现地球生物学方法与传统反演方法的接口和校正.   相似文献   
68.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的.目前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认识,而在生物对环境作用方面的认识还非常薄弱.本文以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一生物与环境的重大突变期为例,探讨了微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并指出了下一步的重点突破方向.类脂物生物标志化合物、C-N-S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的研究表明,硫酸盐还原微生物功能群、H2S的厌氧氧化微生物功能群、产甲烷微生物功能群、甲烷的好氧氧化微生物功能群、反硝化微生物功能群和固氮微生物功能群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显著繁盛.不同微生物功能群既可以加剧环境的恶化,也可以改善环境,正是这些多方面的微生物作用才使得地球环境不至于向一个方向演变,而是处于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状态.  相似文献   
69.
湖北清江和尚洞洞穴滴水脂肪酸分布特征及其古生态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对采自湖北省清江和尚洞滴水样品,采用XAD大孔径树脂吸附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出种类丰富的脂肪酸,包括直链(nC12:0~nC30:0)与支链(iC14:0~iC26:0,及aC15:0和aC17:0)饱和脂肪酸,直链单不饱和脂肪酸(nC15:1,nC16:1,nC17:1和nC18:1),多不饱和脂肪酸(nC18:2)及微量的支链不饱和脂肪酸(iC17:1).滴水脂肪酸分布特征显示有机质以微生物来源为主,兼有高等植物贡献.占优势的偶碳直链饱和脂肪酸(主要是nC16:0,nC18:0和nC14:0),含量相对较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微藻.滴水中还检出含量较高的nC17:1和nC15:1及微量的iC17:1和iC15:1,它们很可能来自洞顶土壤厌氧层中的硫酸盐还原菌.洞顶土壤、滴水与现代石笋碳酸钙沉积脂肪酸分布对比揭示,石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土壤,也有地下水微生物及洞穴原地微生物贡献.  相似文献   
70.
四川松潘东北寨金矿预富集过程中的菌藻成矿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殷鸿福  谢树成 《地球科学》1992,17(3):241-2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