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9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41.
谢树成  汤显春 《地球科学》1997,22(4):383-386
利用土壤中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受国外许多学者重视的一种探矿法,运用此法对我国两个金三角洲地区进行了尝试研究,详细叙述了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在已知的金矿区均检测到了很明显的蜡样芽孢杆菌孢子计数异常,异常区每克土壤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孢子数最高可达19000个,异常区比背景区要高几百至几千倍,并发现该异常与土壤中的金异常有一空间上的分离,蜡样芽孢  相似文献   
42.
泥炭分子化石单体碳氢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查明泥炭分子化石记录的古植被状况与古植物学分析结果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分子化石所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本文利用气相色谱仪(C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质谱仪(GC-C-IRMS)、气相色谱-热转换—同位素比质谱仪(CC—TC—IRMS)详细分析了一个40cm(约220年)长的泥炭岩芯中的分子化石及其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分子化石的主峰化合物(C23)及其碳、氢同位素组成与温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燃烧效应也在单体碳同位素上反映出来。这些结果反映了泥炭分子化石具有很好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43.
运用GCMS,对临夏S1古土壤剖面连续系统采集的18个有机地球化学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发现,所有样品的正构烷烃的高碳数部分均有显著的奇偶优势,CPI值达到5.0以上,并且以表征草本植物输入的正构烷烃C31为主峰。结合不同植被区现代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研究区正构烷烃特征表明即使在第四纪的气候最适宜期的末次间冰期,在甘肃临夏附近的黄土高原发育了草原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44.
冰芯中的不溶微粒及其气候和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谢树成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7,19(4):373-377
文章对冰芯中不溶微粒的研究回顾和展望,着重讨论了不溶微粒研究在断代,揭示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和反映大气本底溶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未来不溶微粒的研究将向中低韧度扩展,并在有机质,宇宙尘,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方面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45.
利用土壤中蜡样芽孢杆菌(Baciluscereus)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受国外许多学者重视的一种探矿法.运用此法对我国两个金三角地区进行了尝试研究,详细叙述了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在已知的金矿区均检测到了很明显的蜡样芽孢杆菌孢子计数异常,异常区每克土壤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孢子数最高可达19000个,异常区比背景区要高几百至几千倍,并发现该异常与土壤中的金异常有一空间上的分离.蜡样芽孢杆菌法很适合于成矿远景区内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46.
许多学者探讨过菌藻生物与形成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预富集作用。然而,生物成矿作用是一个随地质作用的发展而发展演化的过程,本文详细研究了矿床中的矿化生物以及矿石中的吸附有机质,证实它们源自菌菏生物,结合非打开性的红外和荧光光谱方法以及打开性的GC-MS分析,重点研究了矿床中发现的有机包裹体,检测出成矿流体中的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证实成矿流体中的有机质也源自菌藻生物。根据成矿流体中有机质特征,矿石中成矿元素闻的关系以及有机质中所古的金属元素,论证了这些源自苗藻生物的有机质、有机流体对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和还原沉淀作用,建立了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47.
地壳深部的微生物及其对流体成分和性质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地壳深部微生物区系的一些特征,它们的活动对流体成分和性质的影响,并对微生物生命的温度上限、下渗深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8.
利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仪),对采自湖北清江流域和尚洞洞顶的土壤样品与洞内石笋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土壤中存在的七个系列单甲基支链烷烃在所有的石笋样品中均可以找到,呈现相似的分布模式,石笋中七个系列支链烷烃有可能来自洞穴滴水携带的土壤中的支链烷烃,但是也不能排除石笋原地生长的微生物的贡献。烷基环己烷的分布在土壤与石笋中呈现了相似的分布模式,但是主峰碳数有所变化,高碳数部分与低碳数部分的相对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可能是微生物选择性降解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土壤与石笋中微生物种类分布差异所造成的。本次研究初步显示了相对封闭稳定的洞穴沉积物与上覆土壤层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异同。   相似文献   
49.
谢树成  罗根明  朱秀昌  王灿发  袁松虎  邱轩  纪建达  阮小燕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39-2022062039
“四深”微生物是指深海、深地、深空和深时环境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等。人们对“四深”微生物的了解非常有限,是亟待突破的地球生物学前沿领域。“四深”微生物的研究对理解地球生命起源、界定生物圈的边界条件、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行星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贡献。随着我国深海、深空、深地等重大工程计划的推进,一系列与“四深”微生物有关的前沿科学问题不断提出,包括地质微生物与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地质微生物的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地质微生物参与的隐匿地质过程等。特别是,“四深”环境活性氧自由基对微生物的影响、地质病毒对生物演化和地质过程的影响等前沿领域都亟待突破。活性氧自由基能对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乃至整个生物圈的演化以及微生物地质作用都产生重要影响。病毒引发了现代和近代诸多全球性疫情爆发,地质病毒则可能对生物的背景灭绝和大灭绝以及一些地质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0.
长江中游是旱涝灾害频发区,但人们对该地区的古水文变化规律了解得很少.基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大九湖泥炭沉积和 清江和尚洞石笋研究,综合集成4个古水文代用指标,重建了本地区13ka以来的古水文,探讨其变化规律,识别出持续时间 达千年以上的3个长时间尺度的较干时期(11.7~10.7kaBP、6.4~5.5kaBP、4.0~3.0kaBP)和3个长时间尺度的湿润期 (13.0~11.7kaBP、8.7~6.4kaBP、3.0~1.7kaBP).其中,8.7~6.4kaBP的长时间湿润期可能具有大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特 点(全新世大暖期),对应于以定居的村落为规模的水稻种植发展.随后的6.4~5.5kaBP的长时间较干时期也具有大区域性 乃至全球性的特点,对应地出现了复杂的、具有国家性质的社会.长时间的湿润期之前或之后出现了长时间较干时期.此外,还 识别出5个短时间尺度的较干时期(9.8~9.2kaBP、9.0~8.7kaBP、5.0~4.2kaBP、1.7~1.1kaBP、0.7~0.0kaBP)与5个短 时间尺度的湿润期(10.7~9.8kaBP、9.2~9.0kaBP、5.5~5.0kaBP、4.2~4.0kaBP、1.1~0.7kaBP).长江中游地区大部分较 干时期表现出暖干的特点,这与北方的冷干现象不同.同时,湿润气候既可以出现在温暖时期,也可以出现在寒冷时期,水热配 置存在不稳定性.尽管古温度与古水文的关系比较复杂,但当温度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时,长江中游地区的干旱程度 加剧.长江中游古水文对古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