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测绘学   159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436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土壤水张力时变空间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永乐店试验站田间安装100支负压计,对田间土壤水张力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测。经分析得到土壤水张力的方差是其平均值的二次函数,且方差随平均值的增大而增大。同时通过对不同时间土壤水张力的变差函数的拟合分析,发现模型中基台值随时间的变化最明显,且与张力方差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块金值与变程则比较稳定,受时间的影响不大。由此提出了一种反映土壤水张力时变空间结构的变差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992.
湖南新化县桑梓镇岩溶水系统特征及开发利用刍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分析桑梓镇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概况、地质背景、岩溶水系统特征、岩溶水资源分布、人畜饮水现状、农田水利现状的基础上,对全镇岩溶水的有效开发利用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提出了18项开发工程,其中重点工程4项。桑梓镇是一典型的溶蚀丘陵型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小型而分散的方式为主,因地制宜,就地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相似文献   
993.
根据2004~2008年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水质单因子质量指数评价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水平法对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该海域近5a水质状况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有超标现象;该海域2005年和2008年有机污染指数值较高,受到较严重污染或轻度污染;该海域近5a中仅2006年水体处于贫营养化水平,其余各年营养水平处于富营养化程度或高富营养化程度;趋势分析显示该海域水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不显著。因此,对富含N、P等造成该海域富营养化的污染物的治理是该海域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4.
使用ROMS(regional oceanic modeling system)模式模拟了40年的渤黄东海温盐流,数据包括三维的温度、盐度、流速、流向和海表高度,同时包含了逐小时的潮汐信息。将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和卫星反演数据进行对比,检验了模式准确性。整体上,模式模拟的水位与近岸观测值基本一致,能够准确再现风产生的增水;模式较为准确的再现了渤黄东海的温度分布,在深水区模拟的温盐剖面与观测值基本一致;模式模拟渤黄东海区域的海表高度和海表流与卫星反演结果相比偏小,但分布趋势相近。模式结果可以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水位的影响和黄海暖舌的扩散过程等现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95.
本文解读最近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关于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的主要新结论。在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方面,AR6估算了大气污染物或其前体物排放变化导致的有效辐射强迫值(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ERF),对评估大气污染治理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具有启示性意义。AR6也估算出1750—2019年间人为强迫导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lob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GSAT)变化为1.29(0.99~1.65)℃,其中,均匀混合温室气体、臭氧、气溶胶导致的温度变化分别为1.58(1.17~2.17)℃、0.23(0.11~0.39)℃、-0.50(-0.22~-0.96)℃。气溶胶历史变化的气候效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由SO2排放变化通过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ERF (高信度),从而部分抵消了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所引起的变暖(高信度)。在气候变化影响大气污染物方面,AR6首次评估获得了地表臭氧浓度对温度的敏感性,在偏远地区为-0.2 ~-2 nL·L-1·℃-1、在污染区为0.2 ~2 nL·L-1·℃-1。在大多数陆地区域,关于气候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PM2.5,目前模式结果结论的一致性较低。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区域海洋模式ROMS构造了一套覆盖中国南海的40年(1980—2019年)温盐流数值产品OCEAN_SCS。OCEAN_SCS的变量包含了温度、盐度、流速、流向以及海表高度。OCEAN_SCS的水平空间分辨率为0.1°×0.1°,垂向分层40层(0~5 000 m),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包含潮汐信息。利用独立的观测资料对OCEAN_SCS进行了初步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温度、盐度、海表高度、海流、潮位和增水。在不包含资料同化的前提下,OCEAN_SCS的模拟精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准。OCENA_SCS的构建将为南海海洋环境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并服务于南海海洋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997.
裂缝渗流是进行干热岩储层渗流分析的关键因素,微地震监测做为干热岩开采的主要技术之一,可以对裂缝渗透率进行求解分析.本文探讨了一种基于离散模型的干热岩裂缝渗透率计算方法:首先利用矩张量反演法进行震源机制解,用以获取微地震事件的破裂机制与破裂面的几何参数(包括裂缝的产状、裂缝尺度与裂缝开度等).在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微地震事件的离散裂缝网络建模,进而根据每个单元格中的裂缝模型数量、裂缝方向和大小计算出离散模型下的渗透率张量,以达到分析储层渗透率的目的.在本文最后,选取了某干热岩的微地震监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实际应用.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分析储层裂缝网络的渗流变化规律,对合理制定干热岩开发方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基于蚌埠及邻区100个高质量测点组成的宽频带大地电磁密集阵列数据,首先利用相位张量和阻抗张量统计成像技术定性分析了研究区构造维性和电性结构特征,然后采用多重网格法结合多次迭代重构的三维反演技术获得了其精细可靠的三维电阻率结构.结果显示蚌埠隆起南、北部电性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支持其南部和北部存在不同的构造演化和变形机制的观点.蚌埠隆起内部存在多个切割高阻异常体、与断裂带对应的低阻条带,其中下地壳存在高导异常.综合分析推断,该中下地壳高导异常为流体渗入到先存多条交切断层的破碎带所致,深部物质对蚌埠隆起区构造变形的作用不显著.本文研究认为蚌埠及其邻近地区具备强震孕育的深部结构环境,但该区域构造变形驱动机制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999.
基于道路网络分析的Voronoi面域图构建算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分析的Voronoi面域图和加权Voronoi面域图构建算法。鉴于道路网络在城市中心地、公共设施引力传导与功能覆盖上的重要作用,采用网络最短路径距离分析和最短路径时间分析构建的Voronoi面域图可以模拟出中心功能的辐射影响范围空间划分的实际情形,进而为空间分析和空间优化提供有力支持。算法过程主要包括:设施邻近道路结点检索和分界结点计算;基于网络最短路径分析Dijkstra算法和分界结点计算的网络Voronoi划分;基于空间离散化、邻近道路分析的空间Voronoi划分及其矢量化处理算法。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算法可靠和高效,能够模拟出具有预期精度和形态复杂的网络Voronoi面域图形。  相似文献   
1000.
大直径钻成孔灌注桩在桩基施工中振动影响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探讨大直径钻成孔灌注桩在桩基施工中,当钻机的钻头在坚硬的岩层中钻进时,其对周围建筑物振动影响的监测方法及评价标准,同时结合工程实例讨论了土层质点振动速度的检测技术,以及振害防治措施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