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探究全缘马尾藻(Sargassum intrgerrimum)幼孢子体对温度的适应性,在照度为10 000 lx,光照周期为12L:12D,温度分别为11.0、16.0、21.0、26.0、31.0、36.0℃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对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生长、光合色素含量、SOD活力和CAT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幼孢子体在16.0~26.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为21.0℃时生长最快;温度为11.0℃时生长缓慢,温度为31.0和36.0℃时幼孢子体的生长因温度过高有溃烂现象。在本实验条件下,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6.0~26.0℃,最适温度为21.0℃。  相似文献   
22.
云南龙陵杨梅田铁铜矿体呈不规则的层状、透镜体、脉状产于寒武系上统沙河厂组大理岩化灰岩、泥质灰岩与隐伏岩体接触交代形成的矽卡岩中.矿床成因为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层间构造及硅化、黄铁矿化、矽卡岩化、大理岩化等矿化蚀变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3.
文章运用数学地质方法对东溪—南关岭金矿及外围1:10000土壤化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u及相关指示元素异常主要受北西向构造破碎带控制。土壤地球化学元素R型聚类分析表明,12种微量元素可划分为:F1因子为Cu-Pb-Zn的中温元素组合,代表硫化物矿化因子;F2因子为Sb-As-W-Mo组合,反映可能存在多期次叠加;F3因子为Bi-Hg-Sn组合,反映多期次叠加的特征;F4因子为Au-Ag组合,反映成矿元素组合。对研究区1910个样品分别计算F4因子得分,F4因子得分0的异常等值线图与Au异常等值线异常类似,与已知矿体吻合度高,认为F4因子得分异常区域及Au元素异常区域是重点找矿区域,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4.
为拓展养殖空间,发展开放海区鲍养殖产业,在福建兴化湾新开发海区进行了抗风浪养鲍新技术的研究,对开放海区与传统遮蔽养殖海区、延绳式PVC管养技术与传统筏架式筐养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经19个月的养殖,开放海区PVC管养组鲍的日均增质量以及成活率分别为(106.41±5.33)mg/d和82.75%,显著大于处在开放海区和遮蔽海区的2个筐养组(P<0.05).冬春季为鲍的最佳生长时期,其日均增长表现为PVC管养组大于筐养组(P<0.05);开放海区大于传统遮蔽养殖海区(P<0.05).养殖器具的污损生物附着量则表现为所有筐养组均显著大于PVC管养组(P<0.05).夏秋季采用水下延绳式PVC管养模式还能有效地避免高温、污损生物和台风的侵袭与危害.  相似文献   
25.
在全缘马尾藻生殖细胞同步成熟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殖细胞的排放规律以及人工促排的条件。结果表明:(1)在温度(25±0.5)°C,光照强度(3000±100)lx,光照周期12h︰12h[光照(L)︰黑暗(D)],盐度33±0.5,pH值8.2±0.2、静置暂养条件下,雄生殖托排放精子与雌生殖托排放卵细胞基本同步;雌生殖托排放卵细胞集中在夜间,为间断式排卵,完成整个排卵过程约需3d;雌生殖托的排卵量与其重量呈正相关,3d内排出卵细胞(14431±1288)个/g;卵细胞在排出后4h内完成受精,得到受精卵8358±734个/g;雌生殖托表面的"挂卵"量约为10000个/g,受精卵的脱落量与排卵量相关。(2)在光照周期0h:24h(L︰D)、pH值8.2培养条件的基础上,最适生殖细胞促排条件分别为温度31°C,盐度33±1,水流速度(6±1)cm/s,在该条件下得到的脱落受精卵量最多,所需促排及排放时间最短。在最适条件下,将雌、雄生殖托混合的重量比例改变为1︰6,受精率可提高至(94.4±0.3)%,相比暂养条件下的排卵过程,排卵提前4d,排卵周期缩短2d。  相似文献   
26.
通过选取不同结构组分的石灰岩样品开展大气水溶蚀模拟实验,结合地质背景认识,总结了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的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碳酸盐岩的岩石组构和孔隙发育状况对岩石溶蚀效率控制明显,颗粒灰岩的可溶性最好;(2)岩相是控制礁滩储层发育和分布的重要因素,礁滩储层选择颗粒岩相发育;(3)初始孔隙度是决定礁滩储层发育程度的关键,它控制了后期溶蚀改造的发生范围,初始孔隙度大小由同沉积期暴露和溶蚀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综合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台内区的勘探应重视后期叠加改造因素的分析,而台缘带开发过程中,应强化岩相、层序界面和同生断裂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性刻画。  相似文献   
27.
流沙湾贝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流沙湾潮间带及湾内浅水地带(20°22'103″~20°28'526″N,109°55'341″~109°59'185″E)的贝类资源进行周年调查,定性、定量分析该海湾贝类种类、生态分布、区系性质、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流沙湾采集到的贝类有3纲7亚纲13目42科79属104种,其中帘蛤科24种,牡蛎科、贻贝科各6种,汇螺科和蜒螺科各5种,其他各科均小于5种;贝类组成表现出温带性质,温带种类占绝对优势,该海湾贝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的中国-日本亚区,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究硇洲马尾藻(Sargassum naozhouense)幼孢子体附着的选择性及原生态位点固着人工藻礁对马尾藻海藻资源恢复效果。【方法】选用混凝土、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橡皮条、沥青等6种废弃物材质对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附着效果进行比较;将硇洲马尾藻于徐闻南山进行原生态位点投放,周年观察比较人工藻礁与自然藻礁生长差异,探究硇洲马尾藻资源恢复效果。【结果】(1)不同材质藻礁对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附着差异显著,附着效果依次为混凝土>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橡皮条,沥青完全没有幼孢子附着。(2)当年人工藻礁苗有性生殖苗较自然生态苗生长慢,第二年假根再生苗生长与自然苗生长无显著性差异。(3)人工藻礁苗成活率为29.2%,此后不出现消退死亡,并以假根再生维持种群的繁衍。【结论】混凝土是马尾藻原生态藻床恢复较理想的人工附着基,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等废弃物也可用于天然硇洲马尾藻以及室内有性苗源的附着基。假根再生是马尾藻种群繁衍的主要方式,利用有性繁殖的幼孢子体附着于混凝土块上进行硇洲马尾藻原生态位点投放是短时间增加马尾藻资源的有效措施,可为硇洲马尾藻海藻资源恢复提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尝试从行政规划角度入手,对莱州湾生态环境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指标体系、重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解决莱州湾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海洋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0.
雷州半岛东部近海浮标大型固着生物污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布设在雷州半岛东部距岸约30—42km、浸海时间约24个月的3个近海浮标进行了大型固着污损生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损浮标的大型固着生物共35种,优势种以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p.)、变化短齿蛤(Brachidontes variabilis)、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为主,其次为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刺巨藤壶(Megabalanus volcano)和钟巨藤壶(M.tintinnabulum tintinnabulum)。3个近海浮标均被固着生物严重污损,生物附着量变化范围为3994.20—8641.72g/m2,浮标各部位组间差异不显著。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1.49—2.99,丰富度指数1.34—2.68,均匀度指数0.38—0.64。在离岸距离约42km的1号浮标,固着生物种类组成已表现出外海性特点,有少量有柄蔓足类出现,而离岸距离分别约35km和30km的4号浮标和7号浮标,污损浮标的大型固着生物仍为沿岸性种类。离岸距离、采样季节、采样深度、光照强度、海流状况和水域的开阔与封闭程度可能是影响固着生物群落组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