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7篇 |
免费 | 95篇 |
国内免费 | 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篇 |
大气科学 | 73篇 |
地球物理 | 95篇 |
地质学 | 266篇 |
海洋学 | 46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21篇 |
自然地理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浅海陆架一直是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对浅海陆架的分类、国内外陆架沉积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回顾总结,
讨论了水动力条件、沉积补给机制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对陆架沉积的控制作用,并据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的比率将浅海陆架划分
为补给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和可容纳空间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补给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以高的沉积补给速率和海退为特征,高位
期陆源河流沉积物的大量卸载是陆架补给的主要模式;可容纳空间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以相对海平面上升和沉积物高速逸散为特
征,陆源沉积物供给有限,原地沉积物受潮流、风暴等水动力的再改造,从而成为有效的陆架沉积补给源。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从
全球海平面变化、沉积物补给和水动力条件等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出发进行精细的陆架沉积特征研究应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讨论了水动力条件、沉积补给机制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对陆架沉积的控制作用,并据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的比率将浅海陆架划分
为补给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和可容纳空间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补给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以高的沉积补给速率和海退为特征,高位
期陆源河流沉积物的大量卸载是陆架补给的主要模式;可容纳空间主导的陆架沉积体系以相对海平面上升和沉积物高速逸散为特
征,陆源沉积物供给有限,原地沉积物受潮流、风暴等水动力的再改造,从而成为有效的陆架沉积补给源。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从
全球海平面变化、沉积物补给和水动力条件等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出发进行精细的陆架沉积特征研究应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2.
本文论述了宁波盆地附近区域构造的活动性及其对宁波地区地震的影响,并通过对该区历史地震的时空分析划分了潜在震源区,确定了地震活动参数。采用地震点源扩散模型计算了宁波市的地震危险性,得到了地震烈度和峰值加速度的超越概率。从而由地质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两方面评估了宁波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可作为各类工程建设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54.
55.
以近年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新增加的钻井资料和区域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域二维地震大剖面进行重新解释,对主要控凹的同沉积断裂活动史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T30(平湖组顶界面)、T34(宝石组顶界面)和T24(花港组顶界面)三个地震不整合面的规模、不整合面上下断层发育程度和地层厚度横向的变化、以及不整合面上下沉积旋回和沉积相转换的强度进行了比较。指出只有T30界面才是西湖凹陷从伸展断陷盆地转换为拗陷盆地的转换面,此不整合面的规模最大,界面上下的构造样式、沉积相和断层活动指数的转变强度最大;而T34界面仅为两个断陷幕之间的次级不整合面,T24界面仅为两个拗陷幕之间的次级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56.
南海白云凹陷深水区渐新世-中新世断阶陆架坡折沉积过程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在渐新世—中新世经历了后退断阶式的陆架坡折带演化,该过程控制了本地区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分布,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基于近期最新钻井资料、精细沉积学分析和长电缆高质量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模式理论,开展了该区断阶陆架坡折控制的沉积过程响应特征研究。发现渐新世陆架坡折带主要的沉积过程响应是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积楔-浅海陆架沉积体系,中新世后退断阶陆架坡折主要沉积响应为生长断层复杂化的陆架边缘三角洲与斜坡扇体系, 该发现将有助于指导深水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57.
煤矿瓦斯抽放井要求垂直精度高、井径大,通常采用常规钻探工艺时,需进行3-4次扩孔才能达到最终孔径,施工时间较长,钻进效率较低。此次在端氏煤矿施工的大口径瓦斯抽放井,采用了的一次成井钻进技术及工艺方法,钻进口径达到φ660mm,选用了江汉735型和715型系列镶齿牙轮钻头,采用塔式加重钻具控制并保证了钻井的重直度,采用密度较大的化学泥浆和保持大泵量排渣,避免了井底牙轮钻头的重复破碎,确保了钻进效果。与传统的扩孔工艺相比,缩短了施工周期,成井质量高,提高了钻进效率,降低了钻进成本。 相似文献
58.
青藏公路下伏多年冻土的融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基于青藏公路沿线高温冻土区和低温冻土区2组地温观测孔5 a的地温观测资料, 研究了路基下伏多年冻土的融化状态, 定量分析了进入路基下多年冻土内的热状况. 结果表明: 路基近地表地温明显高于对应天然地表下的地温, 路基近地表经历的融化期长于对应天然地表, 高温冻土区路基内已形成贯穿融化夹层;进入高温冻土区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内的热收支处于持续不断的吸热状态, 进入低温多年冻土区的热收支也呈现出吸热明显大于放热的周期性变化;高温冻土区接近0℃的地温及其持续不断的热积累是引起下伏多年冻土不断融化的主要原因. 低温冻土区进入多年冻土的热积累暂时以增高地温耗热为主, 随着地温的增高, 低温冻土区也可能发生强烈的冻土融化. 相似文献
59.
碎屑岩与火山岩混积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初探——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佳木河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剖析西准噶尔地区盆山耦合关系、沉积体系发育的关键地段。该区二叠系佳木河组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组成的混积地层。火山岩与碎屑岩组成的地层单元有广义上的成因联系,因为它们都属于史密斯地层,并均具有旋回特征。针对不同的岩性区:碎屑岩岩性区、火山岩与碎屑岩共存区、纯火山岩区,找出由于构造火山活动、相对湖平面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可作为层序界面的不整合面。碎屑岩岩性区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削蚀、底超、双向下超、顶超、下切谷等;共存区为同时发育火山岩与碎屑岩的削蚀带,不整合面类型较复杂;纯火山岩区表现为相对湖平面下降形成的削蚀不整合面。故可以通过地震、钻测井资料识别各类不整合面,并依据火山喷发方式、火山旋回、沉积旋回,按照不同对比原则进行经典层序地层学划分。 相似文献
60.
水玻璃加固土虽然可以被看作为一种弹塑性介质,但是很难用通常的弹塑性模型来描述.本文通过对一系列损伤模型的分析,分别推导建立了水玻璃加固土的弹性与损伤、塑性与损伤本构关系并建立了水玻璃加固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证明了本文所建立的水玻璃加固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