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6篇 |
免费 | 418篇 |
国内免费 | 4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3篇 |
大气科学 | 189篇 |
地球物理 | 279篇 |
地质学 | 961篇 |
海洋学 | 195篇 |
天文学 | 38篇 |
综合类 | 109篇 |
自然地理 | 1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79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94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82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7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8篇 |
1944年 | 3篇 |
193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东昆仑山南缘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和斜向俯冲作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东昆仑地体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之间的会聚边界是一条位于东昆仑南缘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研究表明该带的东段(阿尼玛卿段)和西段(东-西大滩段)构造特征不同,阿尼玛卿段的构造以印支期具往南西造山极性的逆冲叠覆岩片和新生代脆性左行走滑构造为特征,东-西大滩段是由220Ma形成的EW向韧性左行走滑剪切带及两则伴生的挤压褶皱断裂带组成,韧性变形持续至20Ma,之后表现为脆性左行走滑构造再活动。因此,东昆仑南缘大型会聚带是一条由东段的“收缩挤压”为主向西段的“转换挤压”逐渐过度的特殊复杂的构造带,它的形成与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往NE方向斜向俯冲于东昆仑地体之下有关。 相似文献
52.
对卫星轨道和测站坐标的约束程度设计了 4种方案 ,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0 18GPS周的基准站观测数据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 :松驰轨道和紧约束 IGS站方案的结果与紧约束轨道和 IGS站方案的结果基本一致 ,认为这与先验坐标的精确度较高有关。其他方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最后讨论了大尺度 GPS监测网数据处理时参考基准的选择问题 ,认为一般情况下 ,应该使用全球解 H文件 ,把平差结果归算到全球参考框架中 相似文献
53.
54.
rmIoxThe averag annual dischaIge of the Zhujiang Xiver is 3. 32 x l0ll m3, which ranks theZhujiang River just end to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China. The dischnye occutring duringthe fltal m between APril and ffepteTnber accounts for 80% of the yearly total. The Zhu-jiang hiver has a yeaIy sediment load of about 1 x l08 tons, which also concentrates in theM arn (Zhao, l990; Chen et al., 1998). The Zhujiang Xiver delta,which has l2 cities ofdifferent sizes and more than 40 towns with a po…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所碰到的3个性质不同的图形变换案例为例,对利用MapInfo、MicroStation、AutoCAD3个不同的系统进行不同的图形变换以及利用坐标变换公式变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实际的作用步骤,这些方法为以后的图形变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6.
地震P波、S波到时是精确分析地震水平位置、深度与速度结构等的重要参数,如何准确拾取P波和S波到时是地震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大数据量与强噪声环境给地震到时的自动拾取带来了很大挑战.在频率域中可将信号与噪声分离,但会造成震相的偏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STA/LTA、AIC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标准时频变换(Normal Time-Frequency Transform,NTFT),结合信号时间域与频率域特征,提出了基于NTFT的STA/LTA方法,以及基于NTFT的AIC方法来拾取P波和S波的到时.基于NTFT的STA/LTA方法通过构建即时频率约束的特征函数,以增强地震信号振幅响应的变化特征.基于NTFT的AIC方法则根据NTFT的变换系数定位即时频率-时间基准点,通过滑动窗口直接对标准时频谱进行AIC处理拾取最佳到时.本文采用了不同强度噪声的60组合成数据和105组实测地震数据对方法的可靠性进行检验.以人工拾取到时为参考,实测数据中NTFT-STA/LTA方法拾取P波、S波到时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6 s和0.56 s;NTFT-AIC方法拾取P波、S波到时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5 s和0.35 s.相比于STA/LTA、AIC方法,NTFT改进后的方法提高了P波和S波到时的拾取准确率,为强噪声环境下的地震波形到时拾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57.
58.
59.
主要论述了3S与数据通讯技术集成的理论和技术,着重对技术集成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时也进一步阐述了其应用领域和前景,最后提出了3S与数据通讯技术集成对测绘学科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高温后花岗岩巴西劈裂抗拉实验及超声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金属超声检测分析仪和液压伺服试验系统装置,研究不同温度(25 ℃~1 000 ℃)作用后花岗岩的超声特性,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花岗岩的劈裂抗拉强度。结果表明,(1)高温后花岗岩的纵波波速、超声波形以及劈裂抗拉强度都与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2)随着温度的增高,花岗岩试样的纵波波速和劈裂抗拉强度逐渐减小,经历1 000 ℃高温后,纵波波速下降90%,劈裂抗拉强度下降65%,并且,纵波波速和抗拉强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超声波波形随温度升高由整齐变混乱,由密集变稀疏,尤其在800 ℃波形变化最明显;(4)花岗岩试样的热损伤不断增加,经历1 000 ℃热损伤后,试样的脆性增加,变得轻脆易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