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篇 |
免费 | 67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篇 |
大气科学 | 12篇 |
地球物理 | 49篇 |
地质学 | 207篇 |
海洋学 | 3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0篇 |
自然地理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日益发展的垃圾回收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中蕴藏着许多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回收利用垃圾资源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通过对国外一些国家垃圾回收业发展状况的介绍,提出发展我国垃圾回收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2.
华北克拉通显生宙岩石圈的演化是近年来国内外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时代构成为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时间与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13.
应用1个改进的含有动边界技术的河口海岸动力模型模拟了泉州湾洛阳江口的潮汐潮流.结果表明M2分潮在洛阳江口的主河道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潮波向浅滩的传播,其能量通过海底摩擦作用或非线性耗散作用逐渐转移至浅水潮,其中尤以M4分潮的增长最为显著.浅水分潮的增长又会引起天文分潮涨、落潮流的不对称性.进一步检验洛阳江口的潮流历时(月平均的涨、落潮流历时分别为6 h 1 min 30 s和6 h 19 min 58 s)和潮汐余流特征发现:该水域以涨潮流为主,由此产生的涨、落潮流的不对称可能有利于潮滩的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14.
锆石中钛温度计在鲁西—苏北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锆石中钛地质温度计对鲁西—苏北地区出露的8个中生代侵入杂岩的岩浆岩结晶温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斑井岩体的平均岩浆结晶温度为715~716℃,蔡山岩体为653℃,丰山岩体为697℃,夹沟岩体为711℃,利国岩体为737℃,铁铜沟岩体为766℃,上峪岩体为889℃,金岭岩体为770℃。岩体的岩浆结晶温度沿侵入杂岩带展布方向,从S到N依次增高,暗示其岩浆起源深度逐渐加大。岩浆结晶温度计算结果大致限定了各岩体的岩浆源区深度范围,结合锆石寄主岩石和寄主岩石中的深源包体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中生代侵入杂岩体的母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或下地壳。 相似文献
115.
地幔交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文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7,(4)
地幔交代作用是地球内部的一种化学变化。从200公里深处由高速喷发带上来的地幔岩块的研究表明,在熔融之前某些含挥发组分的交代矿物已经存在。地幔交代作用的提出,是用以解释硷性岩浆的化学组成和同位素体系变化的原因。硷性岩浆作用广泛的时空分布表明,地幔交代作用是广泛的,并且是长期的一种地质作用。它不仅是引起地幔化学上和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是产生硷性岩浆的理想源区和引起克拉通地区陆壳抬升的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6.
117.
本文报道了兴蒙造山带东南缘黄松群代表性岩石的岩相学、矿物化学成分和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以确定它们的变质作用类型、变质温压条件、变质时代及其构造意义。岩相学研究表明黄松群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等代表性岩石以及不同类型的糜棱岩所组成。前者往往呈规模较小的面状分布,反映了主期区域动热变质作用,后者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反映了后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叠加与改造。此外,在与侵入体接触处产出的红柱石角岩反映了局部接触变质作用的存在。对黄松群代表性岩石的温压条件计算结果表明,该群主期变质作用的温压范围分别为525~597℃和5.8~7.5kb,地热梯度集中在21~27℃/km,揭示出黄松群中压型(绿帘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存在。对含石榴二云斜长片岩中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为239.22±3.02Ma,而黑云母糜棱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结果为193.91±2.16Ma,结合黑云母的封闭温度和研究区已有的年代学资料,认为前者反映黄松群中压型变质作用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而后者反映黄松群经历的后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结合区域上同时代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以及沉积建造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黄松群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中压型变质作用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该期变质作用标志着古亚洲洋东段的最终闭合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118.
古气候替代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温度、降水、季风等气候信息,但每种指标对不同气候信息的表达程度并不相同,并且各种气候替代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环境指示意义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通过对陕北黄土地区全新世土壤剖面进行研究,分析全新世气候替代指标演化规律,运用R/S分析法探讨各气候替代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结果表明,磁化率(χIf)可以反映暖湿或冷干气候;碳酸钙含量(CaCO3)则主要受到降雨的影响;总有机碳含量(TOC)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全铁含量(TFe)和酸碱度(pH)同时受到温度和降雨量的影响;0.01~0.05 mm粗粉粒含量和<0.005 mm的黏粒可以作为冬季风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19.
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研究区中生代火山岩可分为2期,分别是早白垩世早期(约144Ma)吉祥峰组流纹岩类和早白垩世晚期(约125Ma)上库力组流纹岩类与梅勒图组玄武岩类。早白垩世早期吉祥峰组流纹岩富硅、富碱、富钾(K2O/Na2O>1),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Th、U等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Ti)及Sr、P,具有A型流纹岩的特征,暗示其形成于伸展环境。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显示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基性端元富碱、高钾,富含轻稀土元素和Rb、Ba,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Y),类似于钾玄质玄武岩,酸性端元显示A型流纹岩的特征。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存在暗示其形成于陆内拉张的构造环境。结合区域上中生代火山岩的空间分布规律,认为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的演化有关,早白垩世晚期双峰式火山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的俯冲作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