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篇 |
免费 | 67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篇 |
大气科学 | 12篇 |
地球物理 | 49篇 |
地质学 | 207篇 |
海洋学 | 3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0篇 |
自然地理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等深流沉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国内外等深流及其沉积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它们的研究进展,且详细阐述了等深流沉积特征和沉积类型,并指出等深岩丘的发现是该领域最为重要、最具特色的突出成果以及等深流沉积研究的油气勘探意义.虽然随着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项目的开展,等深流沉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现代等深流沉积和古代等深流沉积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尚不平衡,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尤其是在古代等深流沉积研究方面显得更为薄弱.最为重要的是,等深流沉积的识别是该领域研究的最大难题.因此,在其未来研究上,应注意运用地震波识别、遥感等现代科技调查手段,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识别标志,如沉积学标志、古生物标志等,以促使其逐渐成为海洋沉积学中一个更为完善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地震活动的综合概率预报方法,并对宁夏及青海地区(35°00’-41°00’N,100°00’-107°40’E)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进行了统计计算,对1992年-1993年该区地震活动进行了综合预报效能检验。并据此对该区1994年-1995年的地震趋势做了估计。 相似文献
4.
红旗岭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及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岩成矿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旗岭铜镍矿床地处华北地台与吉黑地槽系接触带--辉发河断裂北侧.区内出露30多个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其中1、7号超镁铁岩体中赋存铜镍硫化物矿(床)体.含矿岩体分相明显,各类岩石均具堆积结构.铜镍矿体呈似板状、脉状、透镜状及囊状赋存于超镁铁岩体底部橄榄辉岩相中.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7号岩体形成以流动分异为主,1号岩体为重力分异;原始岩浆属拉斑玄武质,块状矿石系压滤作用产物,后续岩浆的补给和混合补充了成矿物质,硫化物不混溶程度受挥发分制约,矿床属岩浆深部熔离分异成因,成矿时代为印支期. 相似文献
6.
对宁夏地震重力测网1987年以来的野外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平差处理和精度评定,给出了判断重力非潮汐异常的标准,并对各期重力平差资料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宁夏境内中强地震前1年内可观测到重力异常变化,异常特征是正异常,且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等值线密集带的一侧或重力变化腹地。 相似文献
7.
利用宁夏及邻区的数字地震波资料,选取2009-05-2010-10月M_L2.6以上的20个台站32次地震事件的268条波形记录,用遗传算法反演了宁夏及邻区介质非弹性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相应.反演得到:宁夏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337.67f0.4554.其Q值和山西及浙江地区的结果最相近,可能预...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东部大型盆地区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复合尺度解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作为对中国东部陆缘地带大型盆地区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的部分结果,本文的基本认识:(1)穿过松辽盆地的1孙吴-双辽断裂可能是东倾伯低角度壳内断裂;(2)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可能属于“混合型裂谷盆地”;(3)东海盆地台北坳陷处在多期次张性应力场环境中,使在其西部附近产生张性正断层系;(4)欧亚大陆东部新生代区域构造运动总体处于右旋走滑拉张环境,其动力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幔物质运动;(5)研究区莫霍面具有较为复杂的变化;(6)复合尺度研究方法是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p.)是一类危害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了多种重要经济甲壳类的渔业生产。近年来,血卵涡鞭虫先后在我国浙江、广东沿海的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脊尾白对虾等重要养殖甲壳类中被报道发现,并已确定该寄生病原是近年来引起当地养殖青蟹"黄水病"、三疣梭子蟹"牛奶病"和脊尾白对虾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关于Hematodinium spp.的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该寄生性病原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系统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发生机制等;并针对目前该寄生性病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我国相关研究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我国海水甲壳类血卵涡鞭虫流行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中角闪岩和片麻岩类捕虏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对深部地壳物质组成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中角闪岩和片麻岩类捕虏体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相学的研究表明,它们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的改造,即早期的榴辉岩相变质和晚期的角闪岩相退化变质。其原岩为拉斑玄武质岩石,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较强的陆壳物质混染;部分捕虏体可能代表了本区深部地壳的物质组成,且具有华北地块基底的性质。中生代早期该区上地幔是多种岩石构成的构造混杂岩带,深部地壳主要由片麻岩类、角闪岩类和少量石榴辉石岩类组成。早白垩世时期深部地壳主要由一套快速折返至下地壳的榴辉岩相变质岩石所构成,它们普遍发生了角闪岩相退化变质,并与原下部地壳的深变质岩(片麻岩和角闪岩)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构造混杂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