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501篇
测绘学   280篇
大气科学   186篇
地球物理   254篇
地质学   918篇
海洋学   195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6篇
  1944年   3篇
  193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一种艳丽的蓝紫色矿物巨晶在我国新疆哈密地区红山铜.金矿床氧化带中、上部大量出现,经详实的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测试,如X-射线单晶及粉晶衍射测定、湿法化学分析、热分析、穆斯堡尔谱和红外光谱测试等,确认其为一罕见硫酸盐矿物-副针绿矾(Paracoquimbite,Fe2(So4)3·9H2O),是继智利丘基卡马塔巨型宽岩铜矿区1935年报道后,在世界上的又一次发现,在我国尚属首次.该矿物晶体如此之硕大(单晶粒度可达8cm~12cm),远大于智利首次发现的晶体(1.95cm),在国内外和自然界亦堪称首例,与副针绿矾密切共生者为针绿矾,二者呈多型关系.本文副针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t%):SO3 42.55,Fe2O3 28.19,H8O 28.72,CaO 0.02,MgO 0.01,AL2O3 0.03,Na2O 0.02,总计99.54,其XRD特征谱线为:4.61(100),8.89(83),3.38(67);针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t%):SO,3 42.31,Fe2O3 28.61,H2O 28.98,MgO 0.01,Al2O30.01,总计99.92,其XRD特征谱线为:8.27(100),5.46(76),2.77(76).红外光谱分析判定了不同基团及同一种基团在不同结构环境下振动模式或频率的差别.穆斯堡尔谱分析确定了副针绿矾和针绿矾中铁的氧化态、配位数以及结构中存在共价键(霄键).其穆斯堡尔谱共有特征是四极矩分裂值较小,均由单一吸收峰组成.各种实验分析数据完全吻合,保证了副针绿矾和针绿矾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同一标本上连续切片,通过连续系统的电子探针分析,对针绿矾与副针绿矾互为多型的成因机理做了初步探讨.红山矿区氧化带中除与该矿物副针绿矾共生者外,尚有其它多种硫酸盐矿物亦为我国首次发现.目前上述诸多矿物已作为湿法冶铜及制酸工业的新型资源,副针绿矾巨大晶体的发现兼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882.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构造及组构运动学   总被引:30,自引:13,他引:17  
喜马拉雅东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架总体呈现由叠置构造岩片构成的复式背形构造.自NW到SE由比鲁构造岩片、直白构造岩片、南派乡构造岩片和多雄拉变质穹隆组成,它们之间的界限分别是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直白-丹娘韧性逆冲断裂和多雄拉韧性逆冲断裂.由高压麻粒岩相组成的直白构造岩片被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和直白-丹娘韧性逆冲断裂所夹持,为挤出构造岩片.根据印度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缝合带西侧和北侧的变形特征及石英组构运动学的EBSD测量结果,表明大拐弯缝合带存在各段的差异,并具有逐渐演化的特征.大拐弯缝合带的北端为拉月-迫隆乡韧性逆冲剪切带;西段为鲁朗-拉月左行走滑剪切带,西南段为嘎马-米林左行伸展转换剪切带,指示南迦巴瓦变质体相对拉萨地体的运动转为水平走滑运动.根据大拐弯缝合带东侧右行走滑和西侧左行走滑特征,推测在印度-亚洲碰撞之后,南迦巴瓦变质体受制于这两条走滑断裂,而相对喜马拉雅地体向北推移,并深深插入拉萨地体之下,形成东构造结.由于南迦巴瓦变质体的强烈上隆,其上部原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古生代-中生代盖层沉积被俯冲和被剥蚀贻尽.南迦巴瓦变质体中直白组高压麻粒岩相中石榴石辉石岩形成的温压条件(T=800~900℃,P=2.6~2.8GPa)表明,岩石经历了相当于80km~100km深度的峰期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条件,印度板片深俯冲于拉萨地体之下又折返挤出到由派乡组和多雄拉组角闪岩相(混合岩化)组成的南迦巴瓦变质基底之中.  相似文献   
883.
利用多项式分区拟合与EGM96地球重力场模型相结合的数学方法,使少量的水准点与GPS点重合,对GPS测得的大地高直接转换为具有厘米量级正常高的重力模型区域高程转换方法作了讨论,将该方法得到的正常高与单独利用多项式分区拟合和EGM96地球重力场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其差值的标准差为±2.9 cm。  相似文献   
884.
在分析某聚乙烯车间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应用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法对聚乙烯车间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对危险指数较大的乙烯塔单元进行了故障树分析,并提出了事故防范的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885.
杨浩  许冠宇  白永清  刘琳 《气象》2018,44(11):1454-1463
基于湖北省PM_(2.5)大气成分逐日监测数据和高分辨率气象再分析资料,利用EOF方法对2015—2016年湖北省近两年冬季月份PM_(2.5)的污染分型并分析其天气特征,探讨PM_(2.5)质量浓度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相关性,并计算得到海平面气压指数。结果表明:冬季PM_(2.5)质量浓度湖北中部高于东西部,时间序列上存在较大波动,且近两年有明显下降趋势。湖北省冬季PM_(2.5) EOF前4个特征向量时间系数的方差贡献为86. 2%,能够反映PM_(2.5)空间场的主要特征。湖北省PM_(2.5)污染的天气型特征主要有两类:传输型污染和本地累积型,前者造成的PM_(2.5)污染浓度高于后者。传输型分别表现出全区污染、西部污染和中北部污染,全区污染时段湖北近地层以偏北气流为主,有利于将北方地区PM_(2.5)输送到湖北省;西部污染在于偏东气流将东部污染物以及沿海地区水汽输送到湖北省,同时受鄂西山脉的阻挡,污染物在湖北省西部地区聚积;中北部污染表现为东北和西北气流的汇集效应。本地累积型在静稳天气条件和地形共同作用下造成湖北东部污染和中南部污染。三种传输型污染物输送通道分别为北路输送、东路输送和东北路输送。东亚冬季风系统的高层东亚大槽和低层大陆冷高压减弱时,PM_(2.5)质量浓度增加。关键区的海平面气压相关指数与湖北省PM_(2.5)质量浓度和EOF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相关性较好,对预报预测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86.
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联合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红师  练继建  宾零陵  徐奎 《地理科学》2018,38(12):2118-2124
以沿海城市海口为例,运用三维Copula函数构建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联合分布模型,开展多元致灾因子相互作用下的台风灾害事件联合重现期和失效概率的分析,提出全面评估台风灾害影响的研究思路。结果表明:三维Gumbel Copula函数能够合理描述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之间的联合分布,以单变量作为设计依据会低估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台风灾害发生频次,相对于单变量重现期和二维联合重现期,三变量联合重现期的计算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情况。防台措施设计标准的制定应全面考虑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且应充分考虑各致灾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设计期内的失效概率。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沿海省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减灾、防灾政策的制定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7.
随着东非裂谷西支Albertine盆地的油气重大发现,使该区成为勘探和研究的热点地区。Kivu盆地北邻Albertine盆地,属于火山型伸展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和烃源岩的形成演化等方面均受火山作用强烈影响。盆地存在两套未证实的烃源岩,断层发育,圈闭和油气运移条件可能较好,东部斜坡带推测是有利勘探区带。烃源是盆地勘探最主要的地质风险,Kivu湖中较高浓度的CO_2和CH_4是重要的安全隐患。盆地的勘探成本很高,也是影响油气勘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88.
在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三叠系西康群复理石岩系中,普遍发育着一种特殊的同劈理直立褶皱,作者称为“西康式”褶皱。这类褶皱的特点是:其褶皱枢纽倾状角是变化的;具有圆滑—同心褶皱、尖楞褶皱及过渡型褶皱等多种复合褶皱形式;由不同类型劈理构成复杂的折射劈理图形;在流劈理面上发育有垂直的拉伸线理。根据微构造分析和有限应变测量表明,这类褶皱是由压扁、纯剪切、纯剪切 简单剪切等三种变形机制的产物。其动力学基础是在三个板块和近于垂直的南北及东西方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叠加褶皱,推测形成深度为10~15km“西康式”褶皱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及壮观程度上,完全可与世界著名的“侏罗山”型、“彭尼内”型造山带褶皱相比美,它是造山带中一种新的褶皱类型。  相似文献   
889.
海洋内波由于其对海洋资源、海洋军事和工程的重要性而成为海洋学中的前沿课题。文中基于SAR遥感数据,结合KDV方程和Bragg散射机制反演内波波速、半振幅宽度、深度和振幅等动力学参数。对南海北部的非线性内波进行案例研究,由吕宋海峡传来的内波遇到东沙岛发生破裂,一部分继续向西传播,另一部分向西北沿等深线垂直方向传播。波向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内波传播变化特征,文中以方向谱模型计算同一潮周期内内波传播的方向变化,并验证了180°方向模糊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同时内波传播将次表层海水和叶绿素从下层抬升,叶绿素浓度最高值达到0.35 mg/m~3,随着内波传播在0.08~0.35 mg/m~3范围内波动并逐渐趋于背景浓度值。研究使用海底地形与潮流数值合成的OTIS(Oregon State University Tidal Inversion Software)模型对南海北部大陆架区域的内波进行生成模拟,结果表明:当暖水流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北部,body forcing1.5 m~2/s~2的海域能够激发内波的生成,其中兰屿岛和恒春半岛等海底山脊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90.
开采沉陷是我国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科学、准确地分析和预报沉陷有着重要的意义。灰色系统理论主要研究"小样本、不确定问题",在贫信息、少数据的情况下有其独到的优势。文章以预测地表沉陷量为目的,结合沉陷监测非等时间间隔的特点,以相邻监测时间间隔为权,建立非等间隔GM(1,1)模型。运用该模型与传统GM(1,1)模型分别针对沉陷监测数据进行模拟和预测,对两种模型的对比分析证明了非等间隔GM(1,1)模型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