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篇
  免费   651篇
  国内免费   403篇
测绘学   294篇
大气科学   194篇
地球物理   313篇
地质学   1136篇
海洋学   206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44年   3篇
  193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两次岫岩震群的特征及其预报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1988年1月、1999年11月岫岩两次震群的性质及序列特征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序列各项特征参数及预测指标都显示出了具有明确意义的预报信息。特别是1999年11月前震序的低b值、低h值及多台小震初动符号和波形特征的高度一致性和稳定性都预示着震源区应力的高度集中和稳定,也为短临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此外,前震序列的频度分布的时间结构和能量释放的时间过程也明确显示出“密集-平静-发震”和“增强-减弱-发震”的特点。这种临震预报特征与海域地震前震活动的时空结构和时空过程十分相似。本文还讨论了两震群之间特殊部位发生断层贯通的可能性,并给出震级上限的估计。  相似文献   
212.
中国大陆1998~1999年地壳运动观测结果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1999年基准站GPS观测概况,简要介绍了用伯尔尼(Bernese)软件对GPS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详细介绍了所获取的1998年9月初~1999年7月初基准网地壳运动,包括各基准站位移与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在所述观测期间,我国东部地区较为稳定.相对东部地区,西南部地区以向北运动为主,位移量约17mm,受北北东向挤压为主;西北部地区以北西向运动为主,位移量约11mm;而云南地区以向南运动为主,位移量约14mm.我国中部南北地震带则是一强烈的剪切变形带.网内最大主应变量为2.910-8.观测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依然是影响我国地壳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13.
自转微椭、非均匀地球的潮汐变形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鉴于当前国际上关于自转微椭、非均匀地球(SREHI)的固体潮汐响应的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分歧,特别是Love数k及重力潮汐因子δ对纬度的依赖情况截然不同,本文借助于摄动法与张量正则分量的广义球谐展开建立起来的侧向非均匀、自转微椭、粘弹地球的潮汐模拟理论,计算了SREHI地球的潮汐形变及相应的引力位变化.结果表明,描述径向位移的Love数的纬度依赖部分系数h_+与球对称部分h_0+δh_0之比不大于1.0‰;对O_1波为0.27‰;对M_2波为0.19‰;对M_3波为0.49‰;对M_4波为0.88‰.描述地球引力位变化的Love数的纬度依赖部分系数k_+与球对称部分k_0+δk_0之比小于3.0‰;对O_1波为2.67‰;对M_2波为1.89‰;对M_3波为2.24‰;对M_4波为2.70‰.  相似文献   
214.
塔里木盆地显生宙古隆起的分布及迁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里木盆地属于多期叠合盆地,存在多期不整合与古隆起构造,二者的形成及发育密切相关。利用钻井、地震、野外露头等综合资料,开展了盆地尺度的构造层、不整合结构构造、累积最小生长指数分析,进一步了解盆地内多个古隆起的分布、成因及隆升过程,特别是和田、塔中、塔北、巴楚、塔东古隆起及其内部的形成演化。发现盆地内不同时期古隆起构造变形和展布与盆地周缘造山带构造作用相响应。早古生代以来盆地内古隆起经历了6次大的迁移,每次迁移的动力来源于该时期盆地周缘的板块边缘或造山带的构造活动。根据隆起形成的主控因素,塔里木盆地古隆起主要可分为4种成因类型,包括断控隆起、继承性隆起、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和构造古地理隆起等。古隆起隆升的差异还体现在隆起区内不同部位上,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15.
利用TM图像提取玛纳斯河流域上游积雪信息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干旱地区,天山是融水占年径流量比重较大的山区,在天山地区,冰雪为许多河流和生态环境的生存发展提供水资源,所以对冰雪的定量监测非常重要。通过对TM图像云和雪的光谱特征分析以及几种常用积雪信息提取方法的比较,以及对玛纳斯河流域上游地区的积雪进行实际检测,认为雪盖指数法是TM图像提取积雪的较佳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16.
半参数模型增强了模型的适应性,在测绘数据处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采用半参数模型对传统的布尔莎七参数模型进行改进,利用公共点坐标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讨论半参数模型中正则矩阵的选取对模型精度的影响。为传统大地坐标转换提供一种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17.
中国大别山东南缘首次发现大坝陨坑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介首次在大别山东南缘安徽省境内发现的大坝陨坑构造。经初步评价,知陨坑呈椭圆形,长轴呈北北东向,长约19km,短轴长约12km,最大坑深约2km,是一个有中央隆起区的复杂型陨坑。在卫片上陨坑显示环形影像,地貌形态为一洼地。陨坑基座保存尚好,可对它直观和追索陨坑构造边界。形成于230Ma左右的各类撞击变质岩石系列齐全,其中含有柯石英等典型的撞击变质矿物及撞击碎理等超微构造,特别是在陨坑基座内壁普遍发现有鉴别陨坑构造最可靠的标志——干裂自角砾岩,都证明大坝环形影像是一个典型的陨星撞击坑构造。它的发现,具有很大的科学及经济意义,对今后褶皱山区寻找和研究陨坑构造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同时大大丰富了建设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依据。无庸置疑此发现将促进大别山旅游业的发展及陨星撞击科普知识的传播。  相似文献   
218.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剖面是目前世界各大陆中唯一发育有4套新元古代冰碛岩和多期火成岩事件的剖面。近年来。“雪球事件”的提出为全球新元古代冰碛岩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地质学家根据新元古代冰碛岩在全球各大洲发育的特点、同位素年龄扣C/O、Sr同位素在新元古界划分出4个冰期。因此,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界发育的4套冰碛岩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和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始终为各国地质学家所注目。本次获得的库鲁克塔格地区特瑞爱肯组的锆石SHKIMPU-Pb新年龄.为完善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的年代地层学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19.
王澄海  李健  许晓光 《高原气象》2012,31(1):126-136
利用全国98个测站的年和冬季气温资料,采用Marr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1961—2009年)中国8个气候区的年和冬季气温变化,研究了中国气温变化的周期性,并对未来20年(2010—2029年)气温的可能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8个气候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以高频变化为主,普遍存在着准3~4年周期变化,尤其是冬季气温的准3年周期变化显著,而且这种周期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年气温的周期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周期叠加外推的结果表明,未来20年,中国将继续保持增暖趋势,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升温要大于除西南地区外的南方地区。如果按照线性趋势升温,2010-2029年气温上升幅度不会超过1℃。  相似文献   
2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