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才溪岩体位于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附近,面积约90 km2(图1).岩体呈NE向延伸的岩株侵入于震旦系变沉积岩中.岩体内接触带有数十厘米宽的冷凝边,外接触带有数十米宽的黑云母角岩,显示为深成侵入相.岩体西南部侵入于紫金山岩体,四方岩体侵入于岩体的西南部.才溪岩体主体为似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边部局部地段粒度变细.  相似文献   
172.
福建政和铁山岩体以往被认为属于"正长岩",是华南少见的印支期碱性侵入岩类。笔者等对铁山岩体西南部狮子岗岩体的研究表明,其岩性并非正常的侵入岩,而是由强烈的钾质流体交代作用形成的交代岩,交代岩中还保留了许多角砾状的原岩残留体,包括印支期花岗质岩体、早侏罗世梨山组砂砾岩及早白垩世南园组火山岩等,推断交代岩形成于白垩纪。交代岩中的钾长石可分为面型钾化蚀变、早期浅色钾化脉、晚期深色钾化脉和黑榴石辉石钾长岩等4种成因类型。第一类钾长石Or分子含量变化于77.9%~94.3%,Ab分子含量变化于5.2%~21.3%,An分子含量变化于0%~0.8%。第二类钾长石Or分子含量变化于81.5%~91.3%,Ab分子含量变化于8.2%~17.4%,An分子含量变化于0.5%~4.1%。第三类钾长石Or分子含量变化于91.8%~96.8%,Ab分子含量变化于3.2%~9.3%,An分子含量变化于0.1%~0.4%。第四类钾长石Or分子含量变化于85.2%~90.0%,Ab分子含量变化于10.8%~14.6%,An分子含量变化于0.2%~0.6%。钾交代可大致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钾交代形成面型钾化蚀变和早期浅色钾化脉,钾长石有序度为0.71~0.80,结构参数为1.27~1.61,三斜度为0.23~0.29,T1(o)+T1(m)为0.86~0.90;晚期钾交代形成晚期深色钾化脉和黑榴石钾长石岩,钾长石有序度为0.67~0.88,结构参数为1.10~1.91,三斜度为0.30~0.70,T1(o)+T1(m)为0.84~0.93。早、晚两期钾长石都是微斜长石,多为高微斜长石,结晶温度为200~370℃之间。交代岩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石英钾长石岩、辉石钾长石岩和黑榴石钾长石岩等。  相似文献   
173.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村油田石炭系构造特征、储层、油气分布特征、主要油藏类型及其成藏条件的研究,建立了该区成藏综合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上处于构造斜坡带,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地层产状平缓;研究区在石炭纪处于区域拉张构造应力背景,并在拉张应力作用下形成以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主的拉张型断裂组合样式;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地层等高线平直,不利于形成背斜构造圈闭,但各级断裂发育,为形成断层遮挡圈闭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依据石炭系断裂分布、断裂模式及其组合,将研究区的断裂划分为复合地垒系统、复合地堑系统和零星断裂系统。控制研究区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断裂、裂缝及岩性变化或物性封堵。  相似文献   
174.
对分布于江南造山带东段江绍断裂带附近的浙江诸暨地区石角一璜山侵入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工作.石角角闪辉石岩和璜山石英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844Ma±3Ma和818Ma±6Ma。该年龄结果表明.石角村附近的超镁铁质岩(包括球状辉闪岩)与其外围的闪长岩可能并非同时形成。江绍断裂带附近分布的多个闪长岩体的形成时代介于930~820Ma之间。对这些超镁铁质岩和闪长岩的精细岩石成因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扬子和华夏在新元古代时期的拼接过程。  相似文献   
175.
湖南紫云山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紫云山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两种岩石类型组成,前者为岩体的主体,呈环状分布于岩体的周边,发育同时代的暗色微粒包体;后者为补充侵入体位于岩体的中央部位,两者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22.5±1Ma和222.3±1.8Ma,都为印支晚期的产物。两种岩石类型的SiO2含量存在明显间断,A/CNK变化范围分别为0.99~1.05和1.08~1.15,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为弱过铝-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两类岩石都具有高的Rb、Cs含量和Rb/Sr比值,低的Sr、Ba、Eu含量,强-中等负铕异常,以及高的(87Sr/86Sr)i值和低的εNd(t)值,显示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起源的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两种岩石类型形成的温压条件和成岩深度有明显差别,暗示两者的源区不同。紫云山岩体两类岩石都是在印支陆块与华南陆块碰撞挤压-松驰构造环境下形成,岩浆底侵作用形成了少量有幔源组分加入的花岗闪长岩,其后上地壳泥砂质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了黑云母花岗岩。华南印支期主要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和高精度年龄数据显示,在华南内陆带和武夷-云开山脉带,由南而北,岩体形成时代逐渐变新,是印支陆块与华南陆块碰撞拼合所引起的挤压应力由南向北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6.
为查明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幼贝最适生长条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密度交互作用对波纹巴非蛤幼贝生长的影响。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进行3因素3水平的实验设计(3因素为温度(A),盐度(B),密度(C);3水平为-1,0,1),以幼贝生长率为响应值,以A(26℃,28℃,30℃)、B(28,30,32)和C(0.56,1.4,2.24个/cm2)为影响因子。实验结果表明:(1)盐度对幼贝生长影响最显著(P<0.05),3种生态因子对幼贝生长率影响程度大小顺序是:B>A>C;(2)通过SAS软件分析,得出波纹巴非蛤幼贝最适生长环境组合是温度为26.93℃、盐度为31.39、密度为1.12个/cm2,理论最佳生长率为41.47%。为验证响应面法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以预测结果为实验条件,相同实验时间后,得到的生长率为42.30%,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近,响应面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77.
钱迈平  邢光福  马雪 《江苏地质》2017,41(4):523-528
华中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的中元古代矿石山组—台子组白云岩地层(1 215~1 459 Ma)发现巨型叠层石。这些宽度和高度通常为2~10 m、长度可达数十米的穹状叠层石发育在碳酸盐台地上与海侵作用有关的潮下带环境,受到海底火山活动影响,处于硅和铁-锰含量偏高的海水中。根据这些巨型叠层石的特征,命名它们为神农架大圆顶叠层石(新属、新种)Megadomia shennongjiaensis gen. and sp. nov.。其形态与澳大利亚新太古代图姆比亚纳组(Tumbiana Formation,约2 724 Ma)、南非古元古代马尔马尼白云岩(Malmani Dolomite,约2 250 Ma)和巴西二叠纪伊拉蒂组(Irati Formation, 278.4~275.6 Ma)的巨型叠层石相似,而且它们的岩性特征也相似,暗示在不同的地质时代,只要出现某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就可能形成相似的巨型叠层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