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1.
稳定碳同位素可指示岩溶动力系统无机碳循环过程及流域水文地球化形成演化。为揭示山西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本研究对泉域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深埋区29个岩溶地下水的主要离子组分和碳同位素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岩溶地下水的δ13CDIC,VPDB(DIC—溶解无机碳)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最大值为-8.19‰,最小值为-13.35‰,平均值为-10.09‰。从补给区、到径流区、到排泄区,到深埋区δ13CDIC,VPDB值呈不断增重的变化规律。补给区来源于土壤CO2的比例最高,范围为46.22%~58.04%,平均值为51.13%,其次是径流区,范围为36.22%~58.37%,平均值为42.05%,排泄区和深埋区最小,范围分别为37.61%~41.52%和35.61%~42.26%,平均值分别为39.38%和38.28%。从补给区到径流区、到排泄区、到深埋区,随着径流途径增大和硫酸参与溶蚀的比例增加,DIC(溶解无机碳)中来源于土壤CO2的比例减小,碳酸盐岩来源的碳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12.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中国页岩气勘探已经在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等多个层系取得突破,而石炭系作为滇黔桂地区重要的泥页岩发育层位,分布广泛,厚度大,却仍未取得页岩气实质发现。黔南地区石炭系打屋坝组页岩具备典型的海相沉积特征,且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具备形成页岩气的良好地质条件。然而,由于缺少针对石炭系的页岩  相似文献   
113.
<正>梧州市地处西江干流,位于桂江和浔江交汇处,广西八成以上的水量经这里流入广东,历史上,这里洪涝灾害频发,是全国的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少有的受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的城市之一。梧州山多平地少,泥土松软,暴雨天气极易造成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据统计,市区有7万多人居  相似文献   
114.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岩溶区土壤CO2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选择3个具有不同地质背景、气候条件等环境特征的山西汾阳马跑-郭庄岩溶泉域、湖南湘西大龙洞地下河流域、广西桂江流域,对流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覆被类型下垫面土壤20~50cm深处CO2浓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方式和覆被变化对3个流域岩溶土壤中20cm、30cm、40cm和50cm深处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湖南湘西大龙洞地下河流域多数样地土壤CO2表现为随土层的加深先增加后降低的双向梯度;山西马跑-郭庄泉域玉米地的土壤CO2浓度比种植马铃薯的高,且随着覆被条件由草地→灌丛→林地的改善,土壤的扰动性变小,CO2浓度差趋于减少,变幅趋于稳定。各个流域相同覆被类型,群落结构和优势种变化越小,土壤CO2浓度变幅越小。   相似文献   
115.
当前地基固结沉降计算中采用的分层总和法是不考虑土体侧向变形影响的,由此在实际工程中计算地基沉降时往往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特别在软土地基中,由于其结构疏松,孔隙比大,在受到建筑物荷载作用时,所产生的水平变形较大,其引起的地基沉降是不容忽视的。基于这一事实,文章就目前软土侧向变形引起的附加沉降研究现状及地基沉降机理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基于等体积模式考虑侧向变形的修正沉降公式,错误估计了侧向变形造成的地基沉降。为此,本文推导了非等体积模式下的沉降计算公式。通过实际地基沉降量计算及现场沉降监测数据对比分析,证明这一沉降计算公式更接近实际沉降量。该公式计算简单、物理意义明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6.
半干旱区岩溶碳汇原位监测方法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正确的方法准确计算北方干旱半干旱岩溶区的岩溶碳汇量, 有助于提高我国岩溶碳汇效应估算精度和改进全球碳循环模型。利用水化学径流法和标准溶蚀试片法对山西马跑神泉域的岩溶碳汇量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 标准溶蚀试片法计算出的流域碳汇量和碳汇强度为386.15 t/a和1.821 t/(km2·a), 水化学径流法的结果为2 084.08 t/a和9.83 t/(km2·a), 试片法计算结果仅为水化学径流法的1/5。试片溶蚀速率和土壤无机碳质量分数呈负相关关系, 进一步表明土壤无机碳质量分数高(是有机碳质量分数的2.85~5.06倍)是造成试片法计算结果偏小的主要原因:高含量的无机碳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容易沉积, 从而使试片溶蚀速率偏小;流域边界清楚, 水化学和流量易于监测, 利用水化学径流法计算岩溶碳汇强度结果更为准确。因此, 在半干旱地区, 计算岩溶碳汇效应宜采用水化学径流法。  相似文献   
117.
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测定了12株弧菌的形成生物膜的效果,选择形成生物膜效果最好的副溶血弧菌ND-02,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在静置培养24~36 h后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在起始菌浓度为107~108CFU/mL形成生物膜的量最大;在30℃,NaCl浓度为3%~5%,pH偏弱碱性时的生物膜OD590值最大;C 2a+促进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形成,而M 2g+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副溶血弧菌在分别经大黄鱼表皮黏液、肠黏液和肝脏提取液包被的的基质上形成生物膜的作用明显,鳃黏液和脾脏提取液中次之,肌肉提取液包被后生物膜形成量最低。以上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而且生物膜的形成受温度、NaCl浓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中国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学术界对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基于对河南农区产业集群所做的实地调查,初步探讨了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演变的阶段与机理,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主要结论:内地农区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个别农民利用偶然机遇开拓出商业机会,特定地区传统生产工艺与产业文化所决定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效应,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人际关系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打工农民返乡创业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其演化过程可分为手工作坊生产与原始积累,机械化生产与快速发展,内部分工与地方生产系统形成3个阶段.这个过程主要受4种机制的支配,即,创新与模仿的交互作用,促使产业集群不断实现规模扩张;低价格要素组合,低管理成本,形成了产业集群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市场的成长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张成为推动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解决农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在许多方面都有赖于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  相似文献   
119.
冶金地质学会第二届矿床专业学术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于6月10日在鞍山市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委员有周世泰、王可南、王永基、黄佳展、封焕然、杜劲光、白洪生、林镇泰、陈荣顺、韩建范、梁厚锋、黄永磋、李同聚(陈奎山代)、谢坤-(王西华代).冶金地质学会理事长关广岳教授和秘书长马文念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在鞍的冶金地质学会理事刘立民和鞍山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郑宝鼎应邀参加了会议.东北地勘局党委书记张晓光、副局长侯传东到会表示祝贺. 会议以不记名投票选举了周世泰、王永基、黄佳展三名同志为正、副主任,聘任王可南为顾问,封焕然为秘书.周世泰主任提出了本届委员会今后四年的工作方针和每年的学术活动安排意见;要继承  相似文献   
120.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旱涝都较严重的地区。旱涝碱是密切联系的,而旱涝尤为其中的根本。 邯郸专区位于华北平原的西部居中的地方,具有暧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侯;地貌多样,有山地、丘陵和平原;水系不一,跨有滏阳、漳卫二流域,是河北省多旱易碱的地方,也是黄淮海旱涝碱比较严重的所在地。我们为了探索本区旱涝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