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0篇 |
大气科学 | 12篇 |
地球物理 | 6篇 |
地质学 | 156篇 |
海洋学 | 3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5篇 |
自然地理 | 4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71.
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了以知识为核心的区域资源配置方式;成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器;刺激和强化了区域经济的制度创新;正在成为改变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包括:区域经济基础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托;区域知识资源禀赋和资源配置能力是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2.
研究测定了百朗地下河大石围天坑段沉积柱芯中金属元素和沉积有机质(SOM)浓度,结合210Pb定年和历史事件记载,恢复了1932-2007年间百朗地下河流域的污染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河沉积柱中主要有毒重金属Cd、Hg分别超过广西土壤背景值3.4和0.6倍,超过中国土壤背景值11.2和2.7倍;1932年至2007年间;总体上沉积柱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垂直分布趋势相似,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并推演了历史上农民运动、抗日战争、大跃进、改革开放初期和经济快速发展期等事件是造成百朗地下河流域金属元素变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沉积柱中钙与镁的垂直变化显示了1983年以来流域岩溶石山地区进入一个新的建设高潮。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Cr、Pb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Fe、Cu、Ni、Zn、As、MgO来源为自然和人为混合源;Cd、Hg、Mn、CaO和SOM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源;与多环芳烃相关性分析显示Zn、Cd和As部分来源为人为的燃煤污染。因此沉积柱较好地记录了百朗地下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历史。 相似文献
173.
流域的岩石化学风化过程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流域水化学碳汇通量估算已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外源水(硅酸盐风化)及外源酸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文章选取万华岩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区,流域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比为64%和36%,于2017年对洞口进行为期一年的取样监测,并分别于4月和9月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内13个水点的离子组成进行监测,利用水化学平衡法和Galy模型,对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速率和CO2消耗通量进行了计算,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的岩石风化和碳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万华岩地下河系统岩石风化消耗CO2的速率为31.02 t?(km2?a)-1;以碳酸岩风化为主,其风化速率为硅酸盐溶蚀的20倍;流域内碳酸盐岩风化对CO2消耗量占到整个流域的92.16%;不同岩石风化类型对碳通量的贡献率以碳酸溶解碳酸盐岩最大,为87.06%;流域上游的外源水对岩溶碳汇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外源水汇入后碳酸盐岩碳汇速率可以达到无外源水汇入流域的2倍;硫酸溶解碳酸盐岩次之,为9.24%;碳酸风化硅酸盐岩最小,为3.7%,在计算流域碳汇量的时候应将硫酸参与岩石风化的影响去除。 相似文献
174.
175.
176.
据有关部门预报,2010年1月15日的日环食全程持续约5个小时,环食带宽达500千米以上;日环食约于15日13时13分从非洲中部的乍得开始,经过印度、缅甸等国家,16时37分从中缅边境云南省瑞丽地区进入中国,16时58分在中国胶东半岛结束。 相似文献
177.
广西那坡县龙合地区岩溶堆积型铝土矿,矿床规模大,矿石质量差异较大,其矿石加工选冶技术试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较先进的技术方法对铝土矿石的选矿、抗压强度、氧化铝溶出、赤泥沉降等试验研究,认为该区铝土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良好,其研究成果和工艺技术对同类型矿床矿石选冶试验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8.
广西岩溶区地下河分布特征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岩溶地区已查明地下河445条,其分布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地下河出口主要分布于灰岩地层,在白云岩地区分布最低.以峰丛洼地区地下河分布数量最多、规模大,其次为峰林谷地和平原区,岩溶丘陵区地下河数量少、规模小.不同岩溶地貌区的地下河及开发利用带来不同的环境问题,峰丛洼地区以内涝最严重,峰林谷地和平原区的地下河水开发常造成塌陷,岩溶丘陵地区的地下河水污染严重.开发利用方式主要为出口建坝蓄水,天窗提水,地下河堵洞成库,堵截地下河引水发电,建地表、地下联合水库. 相似文献
179.
通过对桂江流域内植物、土壤碳同位素、河流有机碳含量及同位素进行系统取样测试分析发现,桂江流域C3 植物的
δ13C范围为-37.89‰~ -23.27‰,C4 植物δ13C范围为-14.49‰~-12.00‰。土壤碳库的δ13C 范围为-30.43‰~
-11.56‰,平均值为-24.32‰。土壤碳库主要受C3 途径植物控制,C4 途径植物对土壤碳库的δ13C影响有限,植物残体转化成
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产生有机碳同位素分馏效应,造成土壤有机碳同位素比植物碳库偏重4.42‰。桂江河流DOC分布范围
0.68~2.16mg/L,平均值为1.39mg/L。ρ(POC)分布范围0.11~1.14mg/L,平均值为0.37mg/L,DOC/POC的范围1.31~
9.04,ρ(DOC)>ρ(POC),成为水体有机碳的主要形式。流域水体中δ13CDOC值的范围为-29.682‰~-15.377‰,平均值为
-24.810‰;δ13CPOC值的范围为-27.886‰~-24.271‰,平均值为-25.868‰;两者均位于土壤有机碳库同位素范围内,说明河流
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土壤的机械侵蚀和土壤有机质的降解,受人类生产生活有机废弃物和河流自生浮游植物的代谢分泌物影响小。 相似文献
δ13C范围为-37.89‰~ -23.27‰,C4 植物δ13C范围为-14.49‰~-12.00‰。土壤碳库的δ13C 范围为-30.43‰~
-11.56‰,平均值为-24.32‰。土壤碳库主要受C3 途径植物控制,C4 途径植物对土壤碳库的δ13C影响有限,植物残体转化成
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产生有机碳同位素分馏效应,造成土壤有机碳同位素比植物碳库偏重4.42‰。桂江河流DOC分布范围
0.68~2.16mg/L,平均值为1.39mg/L。ρ(POC)分布范围0.11~1.14mg/L,平均值为0.37mg/L,DOC/POC的范围1.31~
9.04,ρ(DOC)>ρ(POC),成为水体有机碳的主要形式。流域水体中δ13CDOC值的范围为-29.682‰~-15.377‰,平均值为
-24.810‰;δ13CPOC值的范围为-27.886‰~-24.271‰,平均值为-25.868‰;两者均位于土壤有机碳库同位素范围内,说明河流
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土壤的机械侵蚀和土壤有机质的降解,受人类生产生活有机废弃物和河流自生浮游植物的代谢分泌物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0.
在彬长煤矿区详查阶段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计算煤炭储量,定量评价勘探工程控制程度以及优选精查勘探网度。这些成果的应用对提高该区详查地质报告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也对今后精查勘探设计起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