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1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1篇 |
大气科学 | 11篇 |
地球物理 | 28篇 |
地质学 | 210篇 |
海洋学 | 33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20篇 |
自然地理 | 4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松辽盆地北部某地区深部地层倾角较陡,地下构造复杂,以叠加为基础的叠后时间偏移成像模糊。通过对深层复杂地质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了综合建模静校正方法,以克服处理中出现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及连片处理中闭合差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了叠前噪声压制技术、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及剩余振幅补偿技术、多域统计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技术和Kirchhoff叠前偏移算法。结果表明,采用上述组合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可有效提高松辽北部深层复杂地质体的偏移成像质量,为准确识别其火山岩储层和火山岩气藏圈闭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2.
修建在河流支流入汇口处的水利工程,同时受干、支流洪水共同作用,其防洪水位不但与洪水组合特性有关,还与洪水、水利工程行洪的耦合关系有关.已有采用设计洪水重现期对应的特征洪水组合,或者直接采用经验洪水组合进行调洪计算得到防洪设计水位的方法无法有效反映洪水与水利工程的相互作用.本文结合防洪标准的本质,利用Copula-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修建在支流入汇口处的水利工程的防洪设计水位进行计算,并以珠江流域西江支流郁江广西桂平航运枢纽水闸为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Copula-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可以有效考虑干、支流洪水组合特性及其与水利工程行洪的耦合关系,以其计算得到的防洪设计水位唯一且可保证达到防洪标准的要求,可有效克服利用洪水重现期确定防洪设计水位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干、支流洪水共同作用下,以设计洪水重现期的不同特征组合计算得到的防洪设计水位相差非常大,且与达到防洪标准要求的防洪设计水位相比完全偏离了合理的误差范围,不宜以设计洪水重现期确定防洪设计水位;利用经验洪水组合计算难以合理反映不同工程的洪水及工程特性.研究成果可为修建在支流入汇口处受干、支流洪水共同影响的水利工程防洪设计提供更合理的理论依据和... 相似文献
123.
124.
渗透性与降雨强度对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及非饱和土的Fredlund双应力变量强度理论,对一沿岩土接触面滑动的堆积层滑坡模型,分别进行了8种条件下的降雨入渗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土体渗透性及降雨强度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堆积层滑坡的稳定性与土体的渗透性有密切关系,在降雨后的短期内,土体渗透性越好,滑面孔隙水压力升高越明显,滑坡的稳定性降低程度越大;(2)降雨期间,埋深较浅的滑面,入渗雨水能够较快到达,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3)在相同的降雨时间内,降雨强度越大,滑坡稳定性降低速率越快;(4)降雨强度影响着滑坡发生的滞后性,在降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若降雨强度较大,雨停后,滑坡稳定性继续下降的程度较大;(5)降雨总量控制着滑坡的最终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5.
地球转速率变化主要中短周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新的世界时高精度观测资料序列分析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特征,采用最大熵谱分析的方法得到这一运动中主要中短周期的参数,而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发现某些周期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6.
本文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和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为对象 ,开展不同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碳 (SOC)同位素示踪研究 ,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碳同位素的示踪作用。庆云寺和仓下剖面代表自然林 ,SOC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 -2463‰和 - 2376‰ ;坑口和马占林剖面代表草坡上植树造林恢复的人工林 ,SOC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 - 2122‰和-2273‰ ;剖面底界SOC的14 C表观年龄前者分别为 8750aB .P .和 10315aB .P .,后者分别为 2880aB .P .和 4113aB .P .。在SOC的14C表观年龄老的丘陵草坡上进行退化生态系统重建 ,有利于人工森林群落向地带性森林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127.
于2013年4月从宁德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分离得到两株优势菌NZBD9和NZBD11,这两株菌在16—19°C条件下回归感染能引起大黄鱼内脏白点病,而在7—10°C和24—27°C条件下同样的人工感染不能致病,从而证实这两株菌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经16S rDNA基因的测序和时间飞行质谱微生物鉴定仪分析,NZBD9和NZBD11同为变形假单胞菌。药敏性实验结果显示NZBD9对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和四环素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肝脏、脾脏、头肾等组织中均出现明显病症,如变性和坏死。 相似文献
128.
129.
为了解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 本研究于2020年1月份使用底拖网采集了该海域的渔业生物, 并分析了35种主要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根据δ13C和δ15N值, 计算出该海域食物网6种营养结构的生态指标和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 并绘制了连续营养谱。本次调查渔业生物主要为鱼类和虾蟹类, 鱼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3‰ ~ -14.85‰和12.92‰~15.46‰, 平均值分别为-16.47‰和13.80‰; 虾蟹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7‰ ~ -15.51‰和11.05‰~12.62‰, 平均值分别为-16.30‰和11.85‰。根据δ15N值, 用相加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additive model, TPA)和缩比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scaled model, TPS)分别计算了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 结果显示两个模型计算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1), 呈现鱼类平均营养级>虾蟹类的趋势。本研究发现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初始食物来源较为单一, 存在食物链营养层级较少和长度不足, 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较低和营养结构冗余程度高的现象。与30多年前相比, 大亚湾近年高营养级生物量减少, 食物网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了解大亚湾食物网结构组成提供了基础资料, 也为保护大亚湾渔业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