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篇 |
大气科学 | 27篇 |
地球物理 | 7篇 |
地质学 | 119篇 |
海洋学 | 22篇 |
综合类 | 14篇 |
自然地理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0篇 |
1975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正>穿上军装,他从湘南小镇来到了中原绿城,在军营里用忠诚守卫祖国的蓝天;脱下戎装,他转业到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用奉献守护着河南的沃土良田。3年前,组织的一声召唤,他又毅然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在天山脚下续写一个老兵的忠诚。他就是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王军胜。 相似文献
142.
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中国82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风速等资料,根据201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计算得到各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基于MCI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及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南6大区域中旱及以上干旱日数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并结合1951-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农业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受灾情况以及灾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黄淮、西北东部、东北西部、华南西部、西南大部以及内蒙古等地是我国干旱多发区,其中华北大部、黄淮东北部及陕西北部、甘肃河东大部、宁夏等地年干旱日数在60天以上,河北南部、宁夏大部、新疆北部和西部、云南中南部、海南南部等地最长连续干旱日数达21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华南东部、西北中部、东北东部等地干旱日数相对较少。东北、华北干旱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夏、秋季,西北地区东部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出现在盛夏和秋季,华南地区的干旱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西南地区多出现在冬、春季节。1961—2015年,中国平均年干旱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贵州中西部、云南中西部等地增加趋势明显,但西北中西部、东北中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及青藏高原中西部、内蒙中西部等地年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1951—2015年,中国农作物因旱受灾和成灾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近年来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43.
粤北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中层状铜矿体的成矿时代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空间上,与斑岩-矽卡岩型矿体密切相关的层状矿体的成因一直是我国矿床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长期以来有海底喷流成因和斑岩-矽卡岩型成因的两种主要分歧。此次工作发现在粤北大宝山层状铜矿体中存在辉钼矿和蚀变形成的绢云母,本文通过辉钼矿Re-Os等时线测年以及绢云母Ar-Ar测年对该矿床中层状铜矿体的成矿时代进行限定,获得大宝山层状铜矿体9件辉钼矿样品Re-Os等时线年龄为166.0±3.0Ma、模式年龄为165.7±2.3Ma~163.4±2.4Ma(2σ)、加权平均值为164.8±0.8Ma,2件绢云母样品的Ar-Ar坪年龄分别为166.6±1.6Ma和171.7±2.0Ma,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67.0±2.0Ma和161.7±1.7Ma,由于Ar过剩,出现一个过高值(171.7±2.0Ma),其他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与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基本一致。这些结果可以厘定大宝山层状铜矿体的年龄,表明斑岩-矽卡岩与层状铜矿体为同一成矿系统,成因上与侏罗纪花岗质岩浆岩侵位密切相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位于钦杭带边缘的粤北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具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44.
含矿热液在迁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广泛的流体-岩石反应而引起热液蚀变.前河金矿区内主要的热液蚀变有钾长石化、青磐岩化、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萤石化等7种类型;划分了6个蚀变-成矿阶段,即黑云母-钾长石阶段→青磐岩阶段→绢英岩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碳酸盐-卤化物阶段,以及外、中、内3个蚀变带.5种典型蚀变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绢英岩化蚀变中,Si、K大量迁入,Pb含量大大增加,在∑REE有所降低的情况下HREE有所富集:δ Eu和δ Ce在各蚀变阶段均呈现负异常:这些现象可能是导致金沉淀的元素地球化学响应.各阶段成矿流体-岩石的交代特点在绿泥石单矿物的矿物化学成分变化上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45.
146.
煤田物探数字技术讲座编写组 《煤田地质与勘探》1977,5(4):75-102
地震仪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光点地震仪。地震资料记录在照相纸上,不能进行回放和资料处理。第二代:模拟磁带地震仪。地震信息以波形方式记录在磁带上,可以在室内进行回放和资料处理。现在,发展到了第三代:数字地震仪。数字地震仪是数字化地震勘探装备的地震信息野外采集部件,它是数字化地震勘探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47.
粤北大宝山矿床矿区出露船肚和大宝山矿化岩体。本文分析了两个岩体矿物组成特征和锆石LA-ICP-MS U-Pb年龄。船肚岩体为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似斑状花岗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等组成,和云英岩型及矽卡岩型Mo-W矿化紧密共生。大宝山岩体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碱长花岗斑岩、普通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斑岩组成,矿物组成和船肚岩体的基本相同,和细脉浸染状Mo-W矿化紧密共生。船肚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大宝山二长花岗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162.1±1.6 Ma,MSWD=2.72和165.8±2.0 Ma,MSWD=1.38。据船肚和大宝山岩体矿物组成基本相同、岩石结构不同及两者锆石Th/U比值不同和U-Pb年龄存在约4 Ma左右时差,提出大宝山矿区在燕山期发生了两阶段岩浆成矿事件,第一阶段岩浆成矿事件发生在166 Ma左右,形成大宝山斑岩型矿床,第二阶段岩浆成矿的形成时间约为162 Ma左右,形成船肚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与岩体紧密共生的矽卡岩型和云英岩型矿化;大宝山斑岩体和船肚似斑状岩体是同一岩浆房两次脉动侵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通过陆岛之间的交通流量也将越来越大。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建设跨海通道工程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地质调查为例,介绍了跨海通道工程地质调查方法一地球物理调查和工程地质钻探,并提出不同调查阶段应进行相应的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149.
150.
河北省廊坊市地面沉降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首次系统调查了河北省廊坊市区地面沉降灾害。结果显示,廊坊市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灾害程度大体可以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主要表现为井台相对抬升、拉裂,井房地面鼓起,抽水管变形弯曲。沉降灾害点集中分布在市区西北和东北两个区域,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相吻合,证明地面沉降是由于开采地下水所致。根据大地水准测量资料分析,自1966年以来廊坊市区地面累积沉降量近800mm,沉降发展分为4个阶段,1966~1978年地壳自然垂直波动阶段、1979~1983年地壳波动下降阶段、1984~1992年地壳持续下降阶段以及1992年以后的地壳加速下降阶段。根据沉降灾害形迹推算,1990~2004年期同累积沉降量120mm,并在近年有加速发展趋势。廊坊地面沉降还处于灾害发展的初期发展阶段。建议制定包括地下水源取代、井位优化分布、采水方案优化、节约用水等措施的综合防治对策,为廊坊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