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167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江西大湖塘地区发育多期次与钨、铜、钼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中生代花岗岩。本文对该地区出露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斑岩进行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其中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样品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45.6±1.4 Ma(昆山岩体)、148.4±2.4 Ma(燕子崖岩体中部)和145.7±2.9 Ma(燕子崖岩体边部);黑云母花岗斑岩成岩时代为143.7±2.4 Ma(狮尾洞岩体),四者的继承锆石均来自新元古代花岗岩源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主量元素特征相似,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斑岩普遍高硅(SiO_2分别为72.37%~73.33%和70.16%~73.8%);富铝,二者铝饱和指数A/CNK分别为1.23~1.47和1.30~3.02,均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而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_N平均为26.18,Eu负异常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明显右倾型,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Cs、Rb、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Zr、Nb、Ti、Y,低Ba、Sr;而黑云母花岗斑岩轻重稀土分馏不显著,(La/Yb)_N平均为9.76,Eu负异常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海鸥型",并显示"M"型四分组效应,微量元素富集LILE,亏损HFSE。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为-7.39~-5.19,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53~1.67 Ga。综合分析表明,大湖塘晚侏罗世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应产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的构造背景之下,由中上地壳的新元古代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部分熔融形成;而早白垩世黑云母花岗斑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俯冲后伸展的构造转换背景之下,由于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上地壳新元古代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部分熔融,且在结晶分异过程中还受到富Cl流体的交代。  相似文献   
202.
江南造山带东段的九岭岩体为华南分布面积最大的新元古代花岗质侵入体。据其岩石组合、结构构造及野外侵入关系,可将其解体为由早到晚3个侵入序次的复式岩体,依次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中,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布面积最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次之,英云闪长岩分布面积最小,围岩为新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821.6~824.0 Ma、819.5~823.6 Ma、820.4~824.5 Ma,指示它们基本同时侵位,但三者均具有自SE向NW时代变新的趋势。九岭岩体与围岩(双桥山群)的侵入接触面具有南陡北缓、角岩化带南窄北宽且围岩捕掳体及捕获锆石也呈南少北多的特征,表明九岭岩体SE侧岩体剥蚀深度强于NW侧,可能暗示了新元古代华夏板块向扬子板块碰撞拼贴过程中,研究区SE侧岩浆起源深度较深,剥蚀程度较高,且形成时代较早,并逐渐向NW侧迁移(岩浆起源深度变浅、时代变新)。  相似文献   
203.
对赣西北石门楼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和黑云母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145.6~148.4 Ma,属晚侏罗世晚期。岩石属普通低分异S型花岗岩,为中等还原(Fe_2O_3/FeO=0.18~0.19,Ce4+/Ce3+=14~158,lg(f_(O_2))_D=-22.4~-6.9,平均-13.8(IW-3.6))、强演化(K/Rb=153~206)、低分异(Rb/Sr=1.6~4.2)、较低温(T_(锆石Ti)=619~881℃,平均750℃)岩浆。岩浆来源为上地壳富砂屑源区,由起源于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双桥山群)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源岩重熔再造作用形成。该类岩体具形成钨矿床的成矿物质、时代及空间专属性和成矿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4.
由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筹建的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在过去三年中对准噶尔盆地及南缘侏罗系进行了研究,在层序地层、煤岩地质、地史演化、生物演化、脊椎动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1年11月1日—11日,由大队长左学义、局副总经济师赵美光等一行6人组成的代表团在德国波恩、斯图加特等地进行了以地质研究合作为主的综合考察。工作站以乌鲁木齐为中心,沿准噶尔盆地南缘向东西两侧展开侏罗系的对比研究。为扩大该站工作领域,还准备在电子、化工、机械等方…  相似文献   
205.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各种孔隙的尺寸变化范围可以跨越几个数量级,孔隙结构非常复杂,这种复杂孔隙结构和不均匀分布的多元孔隙空间使得储层电性呈现明显非阿尔奇特性.为了了解影响电阻率变化的控制因素,本次研究选取中三叠世雷口坡组的8块全直径碳酸盐岩岩样,开展了核磁共振、岩电实验、孔渗实验、压汞实验及薄片等实验,并利用数字图像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孔隙度是影响电阻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除孔隙度以外,孔隙尺寸和数量、孔隙网络复杂程度远比吼道大小对电阻率的影响大;②在孔隙度一定的条件下,胶结指数m随储层中孤立大孔隙占比的增多而增大,当孔隙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胶结指数m又随大孔隙占比的增多而减小,微裂缝起重要沟通作用;③在给定孔隙度时,以简单大孔隙为主的岩样表现为胶结指数m值较大,而以复杂孔隙网络、细小孔隙为主的岩样表现为胶结指数m值较小,具分散、孤立大孔隙的岩样,胶结指数m值最高;④依据孔隙几何参数与电阻率和胶结指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利用测井资料间接判别储层类型,从而提高储层有效性和含水饱和度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206.
白忱鹤迁徙路径与地面条件变化信息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两千多年来的文字记载 ,候鸟适应了地球系统的气候环流、地表温度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分布与季节变化 ,选择了迁徙这种生存方式 ,幼年候鸟在迁徙往返中成长 ,候鸟种群在千里迁徙中优胜劣汰。传统监测候鸟迁徙路线的方法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 ,这种方法的回收率为 1 0 %左右。近年来 ,我们与北海道环境研究所、东京大学 ,围绕鹤类鸟迁徙路径及其地面条件变化问题 ,开展了卫星跟踪数据、遥感成像数据、地表温度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 ,得到了初步的结果。这项研究对中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和待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区的布局和发展 ,以及候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候鸟 ,白忱鹤的迁徙路径监测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7.
美国汽车工业经历了发展、兴旺、波折三个阶段,使国内的汽车工业的格局发生集中──分散──再集中的演变,但仍保持美国汽车国内市场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08.
越赤道气流通道上的经向垂直环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1981年夏季月份,各标准等压面上格点风资料,分析了东半球低纬地区(40°—180°E、30°N—30°S),越赤道气流通道上各种物理量场分布和经向垂直环流。从而揭示了越亦道气流和季风环流及哈德莱环流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9.
国内外对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解金华市酸雨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本文根据金华市环境监测站1985年1~12月份的酸雨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今后防治与预报酸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10.
评《地理景观》1993年,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出版了刘南威教授主编的《地理景观》一书,成为第一部专为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而编著的中文地理教科书.笔者兴致勃勃地读完此书,受益匪浅,如获奇珍.深感有必要参与评议,以有助于弓!起同行朋友和广大学子的更多注意,引起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