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中国东北地区古人类活动的研究工作开展已近百年,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材料与成果。然而,区域内古人类活动遗址空间分布的制约因素与古人类适应行为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从地学考古视角出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遗址数据库,系统整理旧石器时代东北地区的地质环境和气候信息,阐释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遗址高程、坡度、坡向、到河流的距离等地学指标的提取与统计分析,结合古人类对石器原料的开发与技术适应策略,探讨东北地区古人类的环境适应与生存行为模式变化。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与各时期的地质地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大致分为早期(500~128 ka B. P.)、中期(128~35 ka B. P.)和晚期(35~10 ka B. P.)等3个时期。旧石器时代早期,受松辽湖盆阻隔及渤海海侵影响,遗址零星分布于东北地区东南部;中期,受到气候波动与晚更新世海侵海退的影响,遗址集中分布于东南部狭长地带;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松辽湖盆疏干,古人类遗址广泛分布于整个东北地区。遗址地学指标分析反映出古人类活动空间向高地和旷野的不断扩张趋势。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类环境适应能...  相似文献   
222.
松辽盆地及外围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分布广、厚度大,油气资源前景备受关注,但松辽盆地深部的石炭-二叠系尚待系统而精细的研究,目前得到的相关深层系信息尚不能清晰刻画上古生界地层的残留特征. 基于盆地内相关二维深反射地震剖面、重力资料,通过强约束“剥皮”技术、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测井数据多信息融合反演等方法,获得了相关目的层系分布与产出特征,以及经历多期次构造叠加石炭-二叠系的保存状况. 研究表明,上古生界地层可大致划分为北带、中带和南带;现今的石炭-二叠系仍然保留了受古亚洲洋板块影响形成的东西向隆拗褶皱构造;中生代时期盆地的南北部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存在差异;盆地断陷发育区石炭-二叠系埋藏较深,地层较厚,盖层厚度大,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223.
这里介绍了大地电磁测深在色林错-申扎北剖面的应用,根据电性特征对盆地边界、基底埋深和盆地基本构造格架给出了初步认识。分析表明:色林错地区表现为"南隆北坳"特征,中北部凹陷最大深度接近5km,南部隆起部分基底埋深小于2km,发育郎山组和多尼组地层,盆地内发育多条断裂,控制了盆地形态。  相似文献   
224.
225.
印度新能源政策及其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在发展阶段、领土面积、经济增长方面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借鉴其在新能源方面所采取的产业政策,对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226.
针对地震前兆数据到云端传输的可靠、稳定和高效问题,研究了前兆数据通信策略中云端的资源动态分配方式以及基于UDP通信协议的传输技术和高效数据压缩技术,实现将数据以尽快速度可靠的传输到云端的数据汇聚平台,为前兆海量数据信息的存储、分析、清理、分割提供通信传输保障。  相似文献   
227.
大别造山带是全球最大的碰撞造山带之一,三叠纪时期,扬子板块深俯冲至地幔的200km处,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白垩纪早期,该造山带发生了强烈的伸展和垮塌,以及大规模的后造山地幔源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本研究收集了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29°~34°N、114°~119°E)的震相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技术,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进行反演,研究地壳结构与后造山地幔源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别造山带中上地壳存在低速结构,该低速结构可能是熔融的幔源侵入物质,由于俯冲板片断裂,或下地壳/岩石圈发生拆沉,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至地壳底部、侵入地壳中,形成大别造山带地壳中的低速结构;同时,合肥盆地显示为低速区,可能是受浅部沉积层影响。研究中横切大别山的4条剖面显示,该地区下方存在北向倾斜高速结构,该高速结构可能是襄樊-广济断层,或者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下方俯冲的遗迹。  相似文献   
228.
通过对安徽区域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整理,根据连续率、完整率、月精度等指标综合评价了观测数据质量,归纳总结引起地电阻率变化的主要干扰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技术方案,对进一步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29.
本文利用海洋地震探测方法对速度、密度连续性发生变化的地层成像精度高的优点,提高海洋大地电磁(MT)反演空间分辨能力,提出速度约束的海洋MT聚焦反演方法,可以将OBS深部地震探测获得的速度结构模型作为先验信息引入到海洋MT反演目标函数的模型约束泛函中,对反演迭代过程中的电阻率模型施加速度结构约束。根据南黄海千里岩隆起区构建的速度-电阻率模型的反演测试表明,基于MGS聚焦稳定泛函的大地电磁反演方法可以得到高阻层以下的低阻层结构,速度约束下的海洋MT反演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电阻率估计的精度:在速度约束信息准确的情况下,可以大幅提高海洋MT反演对电性结构的垂向分辨能力;当高速屏蔽层下不同地层波阻抗差异很小而影响速度模型精度时,该方法仍可利用速度梯度信息进行层位约束,提高相应层位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30.
<正>1研究背景地磁场的日变化属于变化磁场,一般受2种因素控制,一部分为空间电流体系,是地磁日变化的外源场,外源场的影响范围较广,在几百千米范围内相关性较好;另一部分为内源场,是由外空电流体系在地球内部形成的感应磁场,能够反映区域及观测台附近地下电性结构的信息。研究表明,地磁场日变化第一主成分对应于电离层中的太阳日变化,具有季节性和逐日变化特征;第二主成分属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信号;第三主成分可能是与地震相关的震磁信号,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