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青海省道路结冰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等级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12年10月至次年4月青海省主要公路沿线自动气象站逐时气象资料,分析了青海省道路结冰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道路结冰与地面和气温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积雪深度与地面最高温度的关系。分析表明,青海省道路结冰的空间分布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结冰时间主要集中在1—4月。由于道路结冰主要取决于气温和积雪深度变化,而地面温度与气温,积雪深度与地面最高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分别建立了地温和积雪深度预报模型,从而对道路结冰进行预警。根据道路结冰的持续时间,将道路结冰对交通安全影响程度划分为4个气象等级,分别为极严重、严重、较重和轻度道路结冰。  相似文献   
142.
博斯腾湖水盐动态及其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博斯腾湖曾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焉耆盆地大规模开垦以来,人为活动造成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湖水咸化。自1975年发现该变化后,已受到多方关注和重视。木文基于大量的观测分析数据,详细的论证了湖水的演化机理,计算了焉耆盆地和博斯腾湖的水盐平衡,并提出了保护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3.
基于面向对象思想完成了交通安全分析评价GIS系统的概要框架设计、详细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提出选用C#语言结合SuperMap Objects组件在Microsoft.NET平台上实现系统开发的技术方案。交通安全专业分析模型以可执行程序或动态链接库的形式与GIS进行集成。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交通事故数据库建立、事故数据录入及编辑、动态分段、黑点鉴别、评价指标统计、事故严重程度分级、事故时间/成因分布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  相似文献   
144.
三峡地区更新世人类适应生存方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一大批重要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三峡地区成为目前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在更新世总体上是以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为主。长江的发育和两岸丰富的动植物为古人类适应、生存和迁徙提供了资源。广泛流行的砾石石器工业是当地古人类在背山面河的自然环境下从事狩猎-采集活动所必需的。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从洞穴居住逐渐转为旷野游动生活,石器保留砾石石器的面貌;晚更新世末期,石片石器取代砾石石器而居主要地位,石器组合中出现了小型的刮削器和磨制石器,部分遗址伴生陶片,这说明人类生存行为由狩猎-采集向农业耕作-家畜驯养的过渡,生存方式也转为以定居为主。古人类在三峡地区的生存方式是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5.
鄂西-三峡地区的古人类资源及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长阳人化石以来,迄今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尤其以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装饰品等人类活动遗存,以及与古人类伴生的动物化石。近年的野外发掘及实验室研究证明鄂西-三峡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直是古人类生存与繁衍昌盛的区域,该地区丰富的古人类资源对研究与中国古人类演化有关的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6.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1984~2004年)测定ML所用的54000余条区域地震最大振幅数据,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为370,Q0横向变化量可达±200.在整个研究区解的分辨率能够达到3°×3°,大部分地区能够达到2°×2°.Q0的变化显示出与地质构造分区相关的特征:低衰减 (高Q0值) 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及华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北部Q0值最高;高衰减异常区(低Q0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东的川滇地区、华北平原、渤海湾,最低Q0值在渤海湾地区,天山、祁连山和汾渭地堑Q0也呈较低异常变化.总体看来,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的介质品质因子Q0较高,而构造上活动的地区往往Q0较低,显现出区域的衰减变化特征与地壳结构和区域构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7.
利用ML振幅研究地壳横波Q值Ⅱ:Q横向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1984~2004年)测定ML所用的54000余条区域地震最大振幅数据,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为370,Q0横向变化量可达±200.在整个研究区解的分辨率能够达到3°×3°,大部分地区能够达到2°×2°.Q0的变化显示出与地质构造分区相关的特征:低衰减 (高Q0值) 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及华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北部Q0值最高;高衰减异常区(低Q0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东的川滇地区、华北平原、渤海湾,最低Q0值在渤海湾地区,天山、祁连山和汾渭地堑Q0也呈较低异常变化.总体看来,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的介质品质因子Q0较高,而构造上活动的地区往往Q0较低,显现出区域的衰减变化特征与地壳结构和区域构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8.
李海红  戴升  史津梅  裴少阳 《气象》2000,26(10):53-55
对 1 98 0~ 1 999年造成青藏高原东部 1 7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及 1 999年 9月 9~ 1 0日出现的大到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形成暴雨云带的影响系统模型和物理量场变化规律 ,对预报高原暴雨天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9.
2.6—3.8GHz太阳射 电动态频谱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50.
针对斜交桥在破坏性地震中发生破坏和损伤的突出问题,采用铅芯橡胶支座(LRB)进行隔震和滞回耗能。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了不同斜度的传统非隔震和全桥采用LRB隔震的4跨斜交连续梁桥动力分析模型,沿2个水平方向输入远场地震动和具有向前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以及无速度脉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并进行非线性时程计算,研究桥墩和挡块的损伤状态、主梁旋转度、碰撞力与斜交桥斜度的关系以及LRB对斜交桥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的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斜交桥地震反应和损伤明显大于无速度脉冲近断层和远场地震动作用; 采用LRB隔震后,明显降低了固定墩的地震损伤,桥墩位移减震率可达到50%以上; LRB隔震桥主梁与挡块的间隙宜结合桥梁的地震风险和设计位移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