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508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在广西来宾市下辖的合山市北泗乡的土地整治项目区,瀑泉村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的蔬菜大棚里,刚种植的全是从以色列引进的良种番茄,每年亩产值将达2~5万元。据悉,基地建成后,在基地打工的农民最多能领到1500~2000元的月薪。这是桂中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以下简称"桂中重大工程")143个子项目区探索和实践农田平整区集中流转的成功例子之一。桂中重大工程各子项目区充分利用土地整治的有利时机,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项目建设推  相似文献   
872.
研究利用重力场模型直接进行GPS高程转换的方法,即模型高程异常法和模型重力位法.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导出了由重力场模型位系数方差计算模型高程异常以及模型正常高的误差公式,并对影响两种GPS高程转换方法精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利用具有代表性的EGM96、EIGEN-51C和EGM2008重力场模型及某线路GPS/水准数据对两种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与精度分析,结果表明:理论公式及实验结果都显示两种高程转换方法是等价的,转换精度相当;两种方法使用过程中,均可能需要系统偏差校正;EGM2008重力场模型具有非常好的分辨率及精度,在局部区域,基于EGM2008模型的GPS高程转换精度有望达到cm级.  相似文献   
873.
古老克拉通是地球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通常具有密度和热流值低、刚性的特点,多具有>200 km的巨厚岩石圈根.然而,华北克拉通是个例外.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克拉通,华北克拉通具有独特的壳幔结构.  相似文献   
874.
宽频带远震记录来自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几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2003~2006年流动地震观测计划布设的台阵的132个台站。使用H-k倾斜叠加方法计算了各个台站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研究区域地壳厚度总体变化是:地壳从东向西增厚,东部的最小厚度为37.8km(XAN)和39.0km(GYA),西部的最大厚度是66.6km(DNB)和68.1km(MAD)。从东南向西北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急剧增厚,从东南的41.5km(AXI)增厚到西北的52.5km(WCH)。根据Airy均衡理论,用132个台站的高程和观测地壳厚度数据,求得研究区域内在最小二乘意义下的壳幔密度差为Δρ=0.649g/cm3,地形高程为零时的平均地壳厚度H0=37.9km。然后用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计算均衡重力异常。就整体而言,龙门山及其周边地区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大部分地区的均衡异常在[-25mgal,25mgal]区间内。两个例外地区可以用局部密度异常来解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中段的西北侧呈正均衡异常分布,可能是松潘-甘孜块体沿龙门山断裂逆冲推覆到四川盆地块体之上造成的地形质量多余形成的;攀西地区正均衡异常可能与地壳中铁镁质成分增加、地壳密度增大有关,而不是未补偿地形质量引起的。泊松比的空间分布可以细分为3个区域:松潘-甘孜地体北部和西秦岭造山带(即青藏高原东北缘)具有低泊松比(ν0.26),扬子地台具有低-中泊松比(ν0.27),松潘-甘孜地体南部、三江褶皱带和四川盆地具有中-高泊松比(0.26ν0.29)。这一分布表明,当前的研究无法推断出Roydenetal.(1997)提出的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的下地壳流。然而,龙门山南段局部地区存在的高泊松比(ν约为0.30)可以看成是铁镁质组分和/或部分熔融的证据,表明那里的下地壳部分熔融是可能存在的。松潘-甘孜块体东南部地区的下地壳处于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的部分熔融状态,它有助于青藏高原的下地壳物质向东运动。青藏高原东部中上地壳向东运动受刚性强度较大的扬子地台的阻挡,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应变积累。当应变积累达到临界值,发生急剧的摩擦滑动,释放积累的应变能,产生汶川MS8.0地震。  相似文献   
875.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涉及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走滑与伸展断裂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其中的嘉山-庐江段为对象,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EMAP)和人工地震剖面及航磁异常资料,剖析了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明确了伸展和走滑断裂体系组成和平面位置,认为该段由多条主干断裂组成,具有断裂属性横向分区的特征:以池河-太湖断裂为界,东侧主要发育池河-太湖(隐伏)、嘉山-庐江和古河-散兵等断裂,组成正花状构造样式,主要呈现压剪性走滑活动特征;西侧主要发育五河-合肥、石门山和池河-太湖(浅部)等断裂,呈现半地堑结构,其中2条断裂往南伸入合肥盆地而消失,只有池河-太湖断裂继续南延为合肥盆地的东部边界,主要呈现伸展活动特征.本文提出的断裂带横向分区等认识,既融合了前人有关“裂谷论”和“平移论” 的重要成果,又弥合了二者的认识分歧,为今后精细研究郯庐断裂带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76.
中国城市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使用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研究了1983-2006 年中国城际航空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格局变迁。主要结论有:① 城际航空网络作为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网络的稠密化趋势显著;②“轴-辐”空间组织模式已成为我国城际航空网络发展的基本模式。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轴心,以其他城市与轴心的空间联系为“辐网”的多轴心网络。同时,以乌鲁木齐和昆明为单轴心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轴-辐”网络日益完善;③ 城际航空网络演进效果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呈现出“鞍型”模式。东部比中西部地区航空的网络结构更加完善;④ 城际航空网络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表现出社群结构特征。枢纽性城市、地域邻近的城市以及城市职能相近的城市之间具有相似的空间关联特征;⑤ 随着城际航空网络的演进,35个大中城市在网络中的枢纽性地位表现出差异化趋势。此外,黄山、丽江等旅游城市、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以及拉萨等西部城市航空联系的空间指向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877.
江苏真武油田真12块垛一六油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毛管压力曲线等分析资料为基础 ,结合储层物性测井参数解释结果 ,对真武油田真十二断块垛一六油组储层从岩性组成、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该储层为一套中高孔、中高渗储层 ,其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粒度中值、泥质含量等因素影响 ,其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均较强  相似文献   
878.
阿尔金山中段晚古生代放射虫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尔金断裂系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构造带,也是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走滑断裂系。它走向ENE,全长约1800km,构成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边界,其东侧联结祁连、柴达木及东昆仑,西侧为天山塔里木和西昆仑等构造带或地块。该带位于甘肃、青海和新疆三省区的交界处,主要发育元古界和中、新生界,局部地段分布有早古生代地层。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这一地区广泛分布的前中生代地层的时代确定一直缺乏生物依据。1996~1997年,笔者等在阿尔金地区地质考察时,于阿克塞附近发现了晚古生代放射虫化石。  相似文献   
879.
利用河南省1957-2005年逐日降水,最高、最低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0 a河南省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57-2005年河南省暴雨日数、极端降水事件和严重干燥事件发生频率都在增加,但其线性趋势并不显著;暴雨和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南北差异;异常高温事件增加而异常低温事件减少,暖冬的趋势比较显著;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都显著减少,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80.
滚石冲击荷载下棚洞钢筋混凝土板动力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地区地势复杂,高山峡谷众多,特殊的地质地貌发育了大量滚石山地灾害,严重威胁山区人民的安全。一般认为,采用棚洞结构进行滚石灾害防治是最为有效的工程措施,然而,滚石对棚洞的冲击是一个复杂的动力过程,尤其表现在滚石与棚洞顶板的瞬态接触过程中。而目前国内外对此缺乏合理的计算方法,严重制约滚石棚洞结构的工程应用。为此,结合Olsson为求解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板冲击问题所提出的动力控制方程,针对目前接触准则给出的接触定律与实际往往不符所带来的缺陷,通过引入数值压痕试验手段,提出了一种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RC)板动力响应问题的理论方法。结合算例,将该方法与Herzt理论解、动力有限元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erzt弹性理论解未考虑结构塑性变形影响,导致滚石冲击力偏大;而该方法得到的理论解与动力有限元计算结果较为接近。该方法不仅可用于滚石冲击荷载下棚洞RC板动力响应分析,同时为压痕试验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数值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