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6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广西灌阳县响水洞石笋的同位素年龄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通过对灌阳县响水洞1号石笋进行α能谱铀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距今44. 0~ 3. 1ka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变信息。它反映44. 0ka 以来区内经历了严寒(晚大理冰期)、冰期后干冷和温热(间夹短暂的冷期)等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72.
<正>一、前言 桂林地区以其峰林地形著名于世,近年来地矿部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工作提出了桂林岩溶发育的许多新认识。但是,桂林盆地的第四系沉积物的成因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桂林岩溶发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漓江以一条较窄的带状河谷切过了桂林盆地,与其有关的第四系及全新统阶地沉积物无疑属河流成因。然而,在盆地中还有一些其它的也可能属第四系的沉积物,对其成因问题存在着很大分歧,这些沉积物有以下特征。 首先,在桂林市区东北约10公里处,漓江东岸的崔家,王克钧等发现了一些丘状堆积物,   相似文献   
73.
根据大气降水化学成分和岩溶水化学成分的分析,认识到了陕西镇安、旬阳地区夏秋季岩溶水 H+ 与 H C O-3 含量高,岩溶作用活跃,冬春季的变化相反。根据该区及南桂林等地现代岩溶作用强弱变化规律,提出了补充的岩溶作用的物理化学模式。  相似文献   
74.
桂林盘龙洞石笋中新仙女木事件及全新世气候变化记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研究中国季风形成的机制和演化过程。中国南方岩溶区地处夏季风最敏感的地区,但由于缺乏象湖泊、冰芯和黄土那样的记录载体,还缺乏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成果。因此,通过对桂林盘龙洞一1.22m长,直径约45 cm石笋的加速质谱~(14)C测年和详细的氧碳同位素记录以及洞穴环境的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果:①由末次冰期向全新世的突然变暖过程中,有一短暂冷事件记录,发生时间大约在距今11.3~10.8 ka,这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在该地区的反映;②在距今9.0~7.0ka,该地区逐渐变得温暖和湿润,即夏季风逐渐增强,但在其期间同位素记录也显示存在一些小波动,即在距今9.0~8.0ka,夏季风较强,而在距今8.0ka左右,δ~(18)O值增加,可能记录了一次短暂的冷事件;③从距今7.0~4.5 ka,尤其距今6.0~4.5 ka,δ~(18)O总体上比现代碳酸盐的δ~(18)O值低,同时石笋的生长速度最大,δ~(13)O值也低,因此这一时期可能夏季风要比现代强,但在距今5700年至距今5500年,δ~(18)O值与现代相似,表明夏季风有所减弱;④在距今4.5 ka后,δ~(18)O值与现代δ~(18)O值相似,这表明夏季风减弱,该地区进入现代气候模式,石笋的生长速度减小,在距今几百年前停止生长。但在近几千年中,也有数次波动,即在距今4.0~2.5 ka,距  相似文献   
75.
中国近20万年以来古气候研究概况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是当今人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对过去全球变化的认识,尤其对近20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的认识是预测未来全球变化的关键。我国对黄土、湖泊沉积物、冰心、海洋沉积物等信息载体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仍存在分辨率不高、研究区域分布不均、系统研究不够等问题。因此,应针对这些不足,并结合我国的特殊地域优势和气候形成机制,对一些重点地段和时间段加强研究,以便加深对青藏高原抬升对东亚气候的影响和东亚季风的演化规律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76.
岩溶地下水极易遭受污染且响应迅速,单靠几次取样难以揭示这种快速的动态过程。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在线示踪技术确定了重庆金佛山水房泉的污染源位置,利用高密度监测获取了水房泉2014-12-01至2015-03-27期间水化学信息,同时定期获取流域内的大气降水、土壤水、景区假日酒店生活用水(以下简称宾馆用水)及污水样品。结果表明:投放在假日酒店卫生间的荧光素钠在水房泉的回收率为82%,示踪剂到达水房泉的最短时间和平均时间分别为26.8 h、90.3 h;水房泉泉水(以下简称泉水)在监测前期(2014-12-01至2014-12-14)和监测后期(2015-03-05至2015-03-27)大部分水化学指标的数值接近,监测中期出现的3次较大幅度的波动,与游客高峰期契合。主成分分析(PCA)提取了能代表75.0%信息量的2个主成分,旅游活动引起的pH值、溶解氧降低及电导率、盐度、浊度、K~+、Na~+、Ca~(2+)、Mg~(2+)、Sr~(2+)、全Fe、全Mn、SiO_2、HCO_3~–、Cl~–、PO_4~(3–)的上升,对本次监测信息的贡献率为61.2%;大气降水则导致泉水流量增加、水温降低,NO–3、Al~(3+)可能受到活塞效应的影响而增加,对本次监测信息贡献率为13.8%。旅游活动是影响该时段泉水水化学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7.
重庆芙蓉洞洞穴沉积物δ13C、δ18O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重庆芙蓉洞内各种新老沉积物的δ13C、δ18O以及对洞穴内的滴水、池水和洞外泉水的长期观测结果,发现芙蓉洞内的次生沉积物中氧同位素变化整体一致,处于稳定温度下(16℃)的平衡分馏状态。而且洞内滴水和池水的氧同位素也相当一致,反映了外界大气降水中氧同位素的年平均状态。芙蓉洞内各种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很大,从0‰~-11‰均有分布。由于芙蓉洞内各种滴水以及池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δ13C变化约在-8‰~-11‰,显著偏轻于部分洞穴沉积物中的δ13C。通过研究从洞穴滴水到形成次生化学沉积物这个过程中的可能影响洞穴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的因素,例如:洞穴温度、滴水高度和速率、CO2脱气、生物作用、矿物同质异相转换等,同时参考芙蓉洞内连续生长达37 ka的FR5石笋的碳同位素记录,发现以上可能的影响因素都不能完全解释芙蓉洞内次生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的异常偏重现象。虽然芙蓉洞内广泛存在文石与方解石共存的次生沉积物,但是综合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的氧同位素处于平衡分馏状态,可以用来进行古气候研究。不过在利用石笋碳同位素解释古环境变化时需要慎重,特别是在讨论由文石或文石—方解石混合构成的次生沉积物时。  相似文献   
78.
稳定同位素硫广泛用于示踪地下水、地表水的来源、物质组成以及水-岩作用过程。不同条件下,不同的水体中,硫同位素具有不同的环境指示意义。通过对位于我国西南川东平行岭谷区温塘峡背斜地区地表水(嘉陵江水)、矿坑水、岩溶地下河水(青木关地下河)、岩溶区浅层地下热水(北温泉水和青木关温泉水)的水化学及δ~(34)S-SO_4~(2-)的值的研究,发现嘉陵江水和姜家泉水的水化学组成显示出碳酸盐岩化学风化的特征,浅层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组成反映了硫酸盐岩化学风化的特征,砂岩矿坑水既没有体现碳酸盐岩的风化也没有体现硫酸盐岩的风化。各水体的SO_4~(2-)含量与δ~(34)S-SO_4~(2-)的值揭示不同水体中硫具有不同的环境来源。嘉陵江水中的SO_4~(2-)含量与δ~(34)S-SO_4~(2-)的值表明其水的来源主要是流经地区的地表水和雨水;研究区砂岩矿坑水中SO_4~(2-)含量与δ34 SSO_4~(2-)的值表明其水是由原有矿坑水、雨水以及地表水组成;青木关岩溶地下河水中SO_4~(2-)含量与δ~(34)S-SO_4~(2-)的值表明青木关岩溶地下河水主要受到岩层、降雨以及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水的影响;而浅层地下热水中SO_4~(2-)含量与δ~(34)S-SO_4~(2-)的值的示踪则反应了地下热水的储水层的水-岩作用主要是石膏的溶解。  相似文献   
79.
重庆雪玉洞洞内CO2浓度之高,在国内外皆罕见,但此洞穴系统碳循环特征及控制因素仍不清楚.利用土壤二氧化碳分压(PCO2-soil)、洞内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CO2-cave)、地下河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eq)、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地下河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等指标来研究雪玉洞洞内CO2浓度变化、控制因素以及地下河对洞内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雪玉洞上覆PCO2-soil雨季高,旱季低;降雨量是控制上覆PCO2-soil的重要因子.雪玉洞PCO2-cave变化规律明显,暖季高,冷季低;温度变化导致洞内外气流频繁交换是PCO2-cave突变的重要原因,地下河水CO2脱气能够在短时间内让PCO2-cave上升到较高值.雨季由于土壤CO2效应,地下河水具有低SIc、高PCO2-eq特性,矿化度较高,并且部分月份地下河水具有溶蚀性;旱季由于土壤CO2效应及降雨较少,地下河水呈现高SIc、低PCO2-eq特性,矿化度较低,以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80.
过去25万年黔桂地区千年尺度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对取自中国黔桂地区广西桂林水南洞、贵州都匀七星洞及荔波董歌洞的7根大型石笋,进行了系统的120件TIM S-U系测年及1295件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的气候变化记录时限范围为25万年前至今,氧同位素样品平均分辨率为150~300a。研究表明,相当于海洋记录冰期旋回Ⅰ 、Ⅱ 、Ⅲ 终止点的石笋氧同位素跃变事件,其年龄值分别为11. 3 kaB. P. , 129. 3中kaB. P.及242. 5 kaB. P. 。相当于海洋同位素阶段MI S1~ M IS7各阶段界线的年代及其延续时间,通过石笋记录也得到了准确的界定,此外还揭示出了25万年来东亚季风气候的波动过程和变化规律。黔桂地区25万年来的气候在千年尺度上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可比性,及与N65°夏季太阳幅射能量变化的一致性,显示了亚洲古季风的气候变化规律,同样受轨道参数变化周期以及全球冰量变化所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