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6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土壤酸度是研究土壤其它理化性质的基础。目前由于环境污染和大气酸雨的影响,多数岩溶区的土壤呈酸化状况。本文通过采样分析发现九寨沟岩溶沼泽土的土壤酸度变化范围在7.72~9.10之间,普遍高于已有研究的其它岩溶土壤,最大相差达4.85个单位。在26个采样点中,有17个点的pH大干8.00,占总数的65%,呈碱性或强碱性。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地质深层大循环、土壤表层有机物质的转化过程、土壤胶体的作用及大量的钙华沉积。最后提出应多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如碳氧稳定同位素、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等)对研究区的各种因子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是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九寨沟这一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2.
喀斯特洞穴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喀斯特洞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景观形成机理、洞穴景观旅游价值评价、旅游洞穴类型划分、旅游活动对喀斯特洞穴环境影响、喀斯特洞穴景观保护等方面,并主要取得了几个重要认识: ( 1)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以溶蚀作用为基础,但也存在着机械侵蚀、生物侵蚀、空气与气蚀以及各种沉积作用。( 2)按照洞穴成因,洞穴可分为渗流带洞穴、地下水位洞穴、潜流带洞穴和深潜流带洞穴,以及一些特殊成因的洞穴。( 3)对喀斯特洞穴旅游价值的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评价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区位、知名度、规模、景观的丰度、价值和功能、容量等; 定量评价则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模型。( 4)旅游活动对洞内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洞穴温度、CO2 含量与客流量呈正相关关系; 灯光植物滋生主要源自洞穴灯光照明、游客带进的孢子及细菌。( 5)实行游客分批进入制,将有利于保护洞穴环境和保育洞穴景观。( 6)实行区域旅游组合开发、增加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加大景区保护力度与市场营销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可延长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已有研究大多从地学和旅游学的角度入手,且偏重于开发和评价方面。今后,应加强现代技术在洞穴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洞穴旅游的管理、洞穴医疗旅游、洞穴旅游环境容量量测、洞穴旅游形象塑造和洞穴旅游开发时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3.
末次冰期贵州七星洞石笋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与Heinrich事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Q4、Q6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U系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末次冰期60.5kaB P以来都匀凯酉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通过与格陵兰GISP2冰心的δ^18O曲线对比分析,初步揭示并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反映的短时间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D-O旋回事件1-18和Heinrich事件H1~H5在黔南七星洞中的石笋记录,并对冷事件发生的年代给出了界定。研究表明,黔南60.5kaB P以来石笋记录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季风环流变化,明显受北大西洋气候振荡的影响,显示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  相似文献   
104.
典型表层岩溶泉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弄拉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站为例,通过人工及自动记录,分别对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短时间尺度监测表明,岩溶动力系统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响应及时。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多日与昼夜动态变化有不同的表现。在正常气候(无雨)条件下,水温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pH与电导率之间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电导率峰值区滞后最高温度约4~5h。这可能与植被从光合作用向呼吸作用转变导致大气CO2浓度产生较大的梯度变化有关。而这种梯度十分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暴雨期间,稀释作用可贯穿整个降雨过程,但降雨1~2h后,表层岩溶带的高裂隙率和渗透性开始发挥作用,水动力作用和CO2效应逐渐占主导地位,而稀释作用对弱降雨过程仅作用于降雨的开始阶段。因此有必要把水、岩、CO2气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表层岩溶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05.
西安地区4- 5月份土壤CO2 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根据碱溶液吸收法,对西安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昼夜观测。观测资料显示,西安地区4月份土壤CO2 释放量在一昼夜内具有明显的变化,从当日上午到次日上午, CO2 释放量表现出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规律。土壤CO2 释放量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相同的特征,但释放量的变化具有滞后性,相对于温度的变化滞后4~7h 左右。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 释放量不同,林地释放量大于草地,草地释放量大于裸地。夜间12h释放量大于白天12h 释放量。   相似文献   
106.
桂林地区4万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动力机制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桂林灌阳响水岩1号石笋的测年和O、C同位素的详细研究,得出了桂林地区4万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并揭示了由末次冰期向全新世的突变过程和3次与Heinrich事件(H1、H2、H3)对应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GISP2冰芯记录、古海水表面温度记录、深海海底生物的O同位素记录和苏禄海沉积物O同位素记录的对比,认为我国古季风环流变化的直接动力机制是全球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7.
108.
岩溶地区的地质环境和水文生态问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岩溶地区由于特殊的环境背景,在自然状态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常遇到(或产生)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和水文生态问题。我国岩溶地区面积广、类型多,这些问题已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岩溶石山地区地质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1.1 面积广阔 我国岩溶面积344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3。裸露岩溶面积90.7万km2。其中广西8.21万km2,广东1.03万km2,贵州11.61万km2,湖北5.18万km2,湖南6.36万km2,四川7.03万km2,云南10.83万km2,重庆3.01万km2,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珠江流域上游及黄河中游地区。 1.2 南方石山地区的…  相似文献   
109.
以四川黄龙沟、康定和云南中甸下给为例分析了地热CO_2-水-碳酸盐岩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及CO_2来源,发现该类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和碳稳定同位素特征与受生物圈强烈影响的表层CO_2-水-碳酸盐岩系统明显不同,前者具有较高的CO_2分压,并富集重碳稳定同位素.此外,该类系统与出露在火成岩地层中的地热系统也不同,后者水中缺少Ca~(2+),因而地表很少钙华沉积,且相对富集轻碳稳定同位素.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类系统CO_2来源于碳酸盐岩地层变质CO_2与幔源CO_2的混合.  相似文献   
110.
利用多参数自动记录仪(CTDP300)对广西马山县弄拉监测站的降雨量及表层岩溶泉水的水位、水温、pH值、电导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及时。其地球化学行为表现为明显的季节与昼夜动态变化,且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水化学动态变化有不同的表现。在正常气候(无雨)条件下,水温、pH与电导率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暴雨期间,降雨开始阶段稀释作用明显。降雨中后期,CO2效应逐渐占主导地位。因此有必要把水、岩、CO2气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表层岩溶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