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为明确库车坳陷超深致密砂岩储层有效裂缝分布特征,基于古应力产生裂缝、现今应力影响裂缝有效性的原理,根据岩心资料和成像测井数据查明裂缝力学性质并拾取裂缝参数,通过构造恢复反演等效古应力、有限元方法预测现今应力场,并结合DFN离散裂缝网格建模,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博孜X区块超深致密砂岩储层裂缝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博孜X气藏构造裂缝以未充填‒半充填的高角度剪切缝为主,局部发育小规模的张性裂缝,大多数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晚期的快速强烈挤压作用;博孜地区地应力场从白垩纪到新近纪,随着北部力源传导的持续往南推进,应力高值呈现由北向南迁移的特点;博孜X气藏构造裂缝发育分布的非均质性极强,在北东部位的X104井区发育程度高,在南西部位的X103井区周围密度低,现今地应力对裂缝有效性影响显著,进而影响气井产能.博孜X区块裂缝形成受断层和褶皱共同控制,单从构造特征难以准确预测裂缝分布,而通过地质力学原理和方法预测裂缝具有较好的吻合度.在超深层储层,不能只通过孔隙度、储层厚度等因素来评价并预测气井产能的高低. 相似文献
13.
华南大陆的结构、属性、过程与动力学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钦杭构造带东段为主要研究地区,通过精细的构造解析、变质变形研究、年代学分析,结合反射地震剖面,探讨了华南大陆东部几个科学问题。(1)江南造山带形成于新元古代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软碰撞”作用,可划分为扬子板块南缘、扬子—华夏汇聚带和华夏板块北缘3个构造单元,江南断裂带和武夷山—遂昌断裂带分别为江南造山带的北界和南界。(2)扬子—华夏板块汇聚带由多个小板块拼合而成,其间有多条缝合带,大约900 Ma开始汇聚,760 Ma全面闭合,850~780 Ma为活动高峰期,具有递变式的汇聚拼合过程,由南向北发展,先斜向俯冲,后右旋走滑,最晚集中在中部活动。(3)华南大陆东部为中生代奠定的构造格架,主要构造为一系列北东走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大量地壳范围内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向北逆冲,可下切到中—下地壳。(4)华南大陆燕山晚期区域性伸展构造广泛发育,存在“华南热隆”构造,震旦系内的滑覆构造典型,同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和大规模的热液成矿。(5)华南大陆构造演化为:850 Ma扬子—华夏板块递进式汇聚,760 Ma全面拼合,江南造山带形成;600 Ma华南大陆盖层发育;430 Ma钦杭构造带受南部构造影响;220 Ma钦杭构造带受北部远程构造影响;160 Ma逆冲推覆构造产生;140 Ma大规模伸展,构造-岩浆-成矿关系密切;随后江南持续隆升,华南强烈热隆。 相似文献
14.
运用单片机技术,设计了无线遥控的家电集中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发送部分和接收部分组成,发送部分由无线发送电路、无线发送控制电路组成;接收部分由无线接收电路、继电器构成的开关控制电路和可控硅调光电路组成。实验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完全准确实现家电的无线控制。另外,可以根据实际生活需要设计相应的电路,对家中所有家用电器实现多功能的控制,让家居生活更优质、高效、舒适、安全。 相似文献
15.
在江南造山带的东段皖浙赣交界地区发育一系列花岗岩岩体,区域上,岩体呈条带状,NE—SW向雁行排列,平行于赣东北断裂带分布;微观下,岩浆流动组构残迹、蠕英石的普遍发育及固态塑性变形证明了该地区岩体变形经历了从岩浆—亚岩浆—固态变形的一个持续转变的过程;岩体锆石年龄与邻区岩体的变质变形年龄有很好的耦合性。由此可见研究区变形花岗岩体为同构造花岗岩,是岩浆在侵位冷凝过程中受到赣东北断裂带强烈构造作用影响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灵山岩体形成于783±14 Ma;莲花山岩体形成于780±12 Ma,属于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导致江南造山带新元古界的岩群普遍遭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同构造花岗岩的构造变形特征正是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因此该同构造岩体的年龄可能作为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仍在挤压、碰撞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地处肥东岩群西侧的西山驿岩体,由于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韧性变形。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岩体的西侧边界由于受到郯庐断裂带次级剪切带的影响,导致变形强度比岩体内部强烈,岩性上可分为边界糜棱岩带和内部片麻岩带。本文对边界韧性剪切带进行了变形温度估算,剪切类型分析,应力场的方向、差应力大小、应变速率计算。结果显示剪切带糜棱岩的变形温度约为500~600℃,为低角闪岩相变质,内部片麻岩变形温度约为400~530℃,为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变质;糜棱岩样品中矿物变斑晶的涡度值介于0.86~0.94之间,剪切类型为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古应力方向为164°~171°,最低差应力下限值为20.02~23.08MPa,应变速率为1.35×10~(-13)~4.93×10~(-13)s~(-1)。在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由于太平洋板块的斜向汇聚作用,郯庐断裂带发生构造活动,而通过上述西山驿岩体的构造变质变形分析结果,反演郯庐断裂带的变形规律,并且希望借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归纳该时期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郯庐断裂带桐城段韧性剪切带位于大别造山带东北缘。首先对剪切带两端的两套片麻岩进行宏观构造特征、矿物组成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片麻岩为印支造山期高压变质产物。之后由于郯庐断裂带左行韧性走滑叠加,在原来近东西向造山带片麻岩基础上形成了NE-SW向的糜棱岩—超糜棱岩带。根据糜棱岩中主要矿物的变形行为,估算剪切带的变形温度约为450 ℃~530 ℃,局部可达550 ℃,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有限应变测量和应变强度计算的结果表明,矿物在韧性剪切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拉长变形,剪切带中间位置变形程度最强,向两边慢慢减弱;运用多种方法对糜棱岩进行运动学涡度的测量计算,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桐城段为一以简单剪切为主导的减薄型一般剪切带。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8—2021年哈尔滨气象骨干自动站网逐小时监测数据,分析城市对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夏季热岛强度平均为0.79℃,日变化表现为夜间较强,白天较弱;东郊气温差最大,北郊最小;哈尔滨夏季偏下风方的东郊降水量最多,上风方的南郊最少。哈尔滨夏季逐小时降水概率郊区大于城区,郊区的较多降水时次相对城区表现为午后推延、清晨提前;降水概率城区日间大,郊区夜间大,北郊日夜差最大;小时最大降水量郊区大于城区,降水强度城区与东郊大于南郊和北郊。哈尔滨短历时降水更频繁,降水贡献率更大;6 h内历时降水城区最多,北郊最少;6~12 h历时降水城区最少,东郊最多;>12 h历时降水发生率北郊最大,降水贡献率南郊最高。 相似文献
19.
钻机是地质勘查工作中获取岩心的必要装备。在绿色勘查的时代要求下,具有轻量化、小型化、模块化等特点的便携式钻机,因能适应更加艰险复杂的环境条件而格外受到勘察单位的青睐,现已在工程勘察钻探施工中逐渐推广应用。通过分析工程勘察对钻探设备的需求、便携式全液压钻机特点,总结了不同类型钻孔所需设备及其优势、配套器具及孔内事故处理工具的应用情况。介绍了一种新的孔内事故处理工具。介绍了多个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由便携式全液压钻机完成的典型钻孔。通过应用实践,分析总结了现有设备不足及其在智能化、钻进能力提升、配套器具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方向。提出便携式全液压钻机是实施绿色工程勘察钻探的必要装备,同时需要精心组织和进一步配套先进技术,才能更高效地服务于地质勘探。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