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8篇 |
免费 | 203篇 |
国内免费 | 2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8篇 |
大气科学 | 69篇 |
地球物理 | 148篇 |
地质学 | 570篇 |
海洋学 | 131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68篇 |
自然地理 | 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4篇 |
1966年 | 3篇 |
1958年 | 9篇 |
1956年 | 3篇 |
1940年 | 2篇 |
193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基于2014年12月在福宁湾附近海域8个站位的同步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大潮期悬浮泥沙分布以及输运通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理查森数、水体混合所需的势能、潮动力引起的水体势能变化率的计算结果,初步探讨了水体的垂向混合对于悬浮泥沙垂向分布的影响,研究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结果表明,从湾内到湾外,温度、盐度总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平面上各站位悬浮泥沙浓度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潮周期内悬浮泥沙浓度变化存在不对称性,总体来说,湾内及湾口处(1#站除外)涨潮阶段悬浮泥沙浓度高,湾外(4#站除外)落潮阶段悬浮泥沙浓度较高。从湾内向湾外,随着水深的增加潮周期内水体的垂向混合逐渐减弱,悬沙浓度的垂向差异逐渐增大。悬浮泥沙输运在湾内及湾口整体表现为向陆输运,在湾外为向海输运。在湾内及湾口处,各分层悬浮泥沙的输运方向大多向陆,且量值较高,而湾外的悬浮泥沙输运方向在垂向上存在差异。由于潮流不对称以及悬浮泥沙的滞后效应引起的潮泵项输运对总的悬浮泥沙通量起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2.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气温乃至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而且还是海洋生态系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了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走向。众所周知,碳(C)在海洋中以无机态和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在海气系统中,大于98%的C以溶解无机碳(DIC)形式存在于水体中(Zeebe et al,2001)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至关重要。
氮(N)和磷(P)等营养盐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滩涂和沿岸水域养殖区的长期施肥,它们也作为近岸海区的主要污染物而导致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影响并改变了一些海域的生态结构。如在胶州湾,由于营养盐浓度及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该湾地区浮游植物数量和优势种组成的变化(沈志良,2002)近年来,在海洋沿岸带的河口、海湾等水体较浅的透光层内,以孔石莼等绿藻为主要代表的大型海藻开始泛滥,形成大型海藻的水华。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变,必然将导致海洋碳循环的变化,从长时间尺度来看也会影响到全球的气候和气温变化。目前,对营养盐与水生藻类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王勇等,2002;刘媛等,2004;张文俊等,2004)但对于营养盐与海水无机碳体系之间的耦合作用报道甚少。在海洋环境中、C N P作为主要的生源要素,其变化相互影响,并与海水中所存有的海洋生物密切相关。探讨海水中C-N-P的相互耦合关系对于研究海洋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效应,阐明海洋碳循环过程的深层次机理,揭示在过量N P作用富营养化条件下,C的迁移转化行为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作者初步研究了模拟条件下C-N-P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3.
作为抚仙湖1 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的观测终端之一,多波段光谱仪需具备2种观测模式:空间二维扫描观测及偏振光谱测量,从而实现诊断太阳矢量磁场及其动力学特征的科学目标。首先明确观测模式对3大重要光电机构(空间扫描机构、偏振分析器和仪器偏振定标机构)的基本要求;其次从实测太阳物理需要出发,分析这些要求的具体实现方法(连续式或步进式)、控制精度(10~(-2)或10~(-3))以及信噪比提高方法(多帧叠加或多组叠加)等;最后给出多种观测模式的流程图,并将不同观测模式集成于一个采集控制程序之中,投入实测,分别进行多组活动区二维空间扫描观测和黑子偏振光谱测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4.
芙蓉锡矿田骑田岭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组成及其对锡成矿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芙蓉锡矿田骑田岭复式岩体主要由早阶段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和晚阶段黑云母花岗岩组成.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黑云母,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叶云母.相对于黑云母花岗岩,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MgO、TiO2含量偏高,Al2O3含量偏低.矿物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结晶温度、氧逸度(logfO2)分别为680℃~740℃、-16.00~-15.31,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结晶温度、氧逸度分别为530℃~650℃、-19.20~-17.50.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温度和氧逸度逐渐降低.与花岗岩有关的共存流体性质的研究发现,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共存的热液流体log(fH2O/fHF)fluid,log(fH2O/fHCl)fluid,log(fHF/fHCl)fiuid值分别为4.22~4.39,2.78~3.24,-1.82~-1.73,而与黑云母花岗岩共存的热液流体log(fH2O/fHF)fluid,log(fH2OfHCl)fluid,log(fHF/fHCl)fluid值分别为3.27~3.53,2.85~3.22,-0.75~-0.22,可见与两种岩石类型共存热液流体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且热液中Cl、Sn含量变化与岩浆结晶分异指数呈正相关关系.骑田岭岩体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岩,随着岩浆的演化.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热液流体向富Cl和Sn方向演化.芙蓉锡矿田的成矿流体应主要来源于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岩浆热液. 相似文献
135.
约30年来,杰弗瑞斯一布伦(J-B)时距曲线被认为是最准确的标准时距曲线.但观测到的地震波走时在3—4秒时很少与J-B时距曲线所给定的值一致.在地震工作者中就爆破和地震所观测到的地震波走时不同的原因进行过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走时之所以有差别是由于爆破时观测的精度较高所致.为了提高时距曲线的精度,也就是建立全球平均状态的时距曲线,必须考虑不同震中区的速度特点.而J—B时距曲线所利用的地震大多属于太平洋地震带,不能作为全球的平均值.1968年得出的时距曲线虽然用了278个地震和13个爆破的资料,但时距曲线在纵坐标中的位置是根据美国中部地区和上地幔构造模型确定的,因此,也不能作为全球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36.
结合现代火山岛弧资料的模拟,受孕地幔熔融模型的应用成果可概括以下几点,与活动陆缘之弧后盆地伴生的洋内弧主要派生自员的受孕的大洋中脊玄武岩地幔(fertile MORBmantle,简称FMM),它在早期熔融事件中已丢失了3%的熔体;亏损发生在尖晶石二辉橄榄央霜中以持把它与弧后盆地熔融事件相联系的模型,与弧后盆地不伴生的大洋岛弧主要派生自FMM,不过富集岩浆源在局部可能起重要作用,内陆弧一般激生自富集地幔,可能是因为有陆下岩石圈混入,在薄层地壳上的洋内弧中,熔融程度可能很高(约25%~30%),而在岩石圈较厚的地区熔融量则减至15%或更少,挥发分加入到地幔中诱发的熔融约占10%,余者则是由减压作用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7.
138.
信息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凸显出来。信息是一种资源,能够创造商机。信息资源对企业生存发展贡献率越来越大。拥有信息就等于掌握市场纵横捭阖的主动权。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是推动国际承包工程发展的捷径。 相似文献
139.
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地下水中砷释放过程的关键因素,为查明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稳定碳同位素特征,识别有机质的降解过程对砷富集的影响,采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并结合地下水化学特征,对江汉平原典型砷中毒病区的浅层地下水进行了区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浅层承压水的砷质量浓度为0.23~2 621 μg/L。地表水较地下水具有更负的δ13CDOC、δ13CDIC值。地下水中溶解性无机碳(DIC)的δ13CDIC值在-11.9‰~-3.99‰之间,溶解性有机碳的δ13CDOC值在-28.5‰~-19.6‰之间。地下水的δ13CDIC-δ13CDOC差值与ρ(As)呈一定负相关关系,表明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的降解促进了As的富集。δ13CDIC-δ13CDOC差值与δ13CDIC和ρ(DOC)均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地下水中有机质的氧化分解是导致δ13CDIC贫化的重要过程,微生物作用下溶解性有机质的降解是地下水中无机碳的重要来源。此外,江汉平原少数高砷地下水呈现较大的δ13CDIC值,推断江汉平原高砷含水层强还原环境下可能存在的产甲烷过程导致了明显的碳同位素分馏。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