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2篇 |
免费 | 380篇 |
国内免费 | 5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9篇 |
大气科学 | 216篇 |
地球物理 | 295篇 |
地质学 | 1216篇 |
海洋学 | 270篇 |
天文学 | 37篇 |
综合类 | 174篇 |
自然地理 | 1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83篇 |
2021年 | 77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88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95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111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79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2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6篇 |
1956年 | 4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GIS中CAD数据转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当前CAD数据转为GIS数据的导入方式.就导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SuperMap Object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CAD数据导入方法.并论述了数据入库后地图符号化和图幅接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地籍测量内业工作中,使用AUTOLISP语言编写功能程序集和符号库,从而使AUTOCAD技术在绘图工作中实现了快速和准确地绘制地籍图和宗地图,并实现了各种图形资料的数字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无人机在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受限于地形、天气等外界条件,不能快速全面地获取灾害的详细信息,而无人机具有灵活性强、时效性高和不受复杂地形影响等特点,在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中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6·24”新磨村滑坡和“10·11”白格滑坡为例,阐述了无人机数据获取及处理流程,重点介绍了无人机获取的数字地形产品在地质灾害精确描述、定性及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提供了更加科学高效的现场影像采集和遥感成果处理及应用方案,为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实施及分析研判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科学有效地保证了现场施工救援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以正确提取城区Li DAR点云中建筑物为目标,综合利用不同类别目标点云的回波特征以及地形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多次回波密度分析的Li DAR点云建筑物提取方法。首先,将点云构建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获取封闭的等高线;然后,利用等高线间的拓扑关系得到等高线族区域;最后,统计每一区域的多次回波点云密度信息,通过建筑物和树木区域多次回波点云在区域密度上的巨大差异来识别建筑物点云和树木点云。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既充分利用了建筑物表面与植被间多次回波特性的差异,又不否定建筑物边缘同样存在多次回波的现象;通过封闭的等高线自适应地检测出地物目标的轮廓,弥补了传统Li DAR建筑物提取方法的不足;该方法能够较其他方法更准确地提取建筑物。 相似文献
15.
河西务构造带J11断块储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J11断块沙四上亚段Ⅰ~Ⅲ砂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表现为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岩石微观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渗透率韵律类型、夹层分布特征差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隔层分布特征、分层系数、砂岩密度特征影响;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砂体连续性影响;微观非均质性主要受岩石结构及孔隙结构影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区主力小层进行了储层评价,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系统建立前,尤其是古近纪早、中期,青藏高原东缘仍然处于行星环流所控制的干旱带内,发育了大量代表干旱炎热气候的石膏与盐类沉积,但至今尚未找到沙漠存在的确切记录。近年来,笔者采用沉积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的古近纪早、中期红色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早、中期风成沙丘富集带。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理、沉积模式及古气候替代指标等分析,论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古近纪盆山型沙漠沉积体系的可能性。沉积相、古流向分析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由干旱向潮湿、由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转换的界面,可能暗示了东亚季风建立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相关成果可为新生代中国干旱带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贵的沉积学资料,也可为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气环流证据。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莺—琼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2 700 m以下的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迫切需要提高,而改善信噪比提高成像质量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共反射面元(CRS)叠加在改善中深层地震资料信噪比方面具有理论和技术应用优势,由于考虑了反射层的局部特征和第一菲涅耳带内的全部反射,对复杂地质问题的适应性得以增强,真正实现了高信噪比叠加,从而改善中深层低信噪比区的成像质量。通过理论研究分析、模型试处理及莺—琼盆地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具体的应用与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即该区中深层地震资料信噪比显著增强,大大提高了解释的可靠程度。总之,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在莺—琼盆地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1604年12月29日泉州海外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中位于24°54′N、119°24′E,震级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4—28公里。在震中区附近,城墙倾颓,房屋倒塌,击浪覆舟。地震顷刻,在兴化、泉州、漳州—龙海之间等平原地带,还出现地裂、喷水冒砂的地震形变带,其联线呈NE方向。这次地震,波及福建、浙江、江西及江苏、安徽、上海、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影响最远记录约1000公里。据烈度分布编制的等震线图,极震区长轴为NE方向,与本区NE向构造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