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560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3篇
  1958年   9篇
  1956年   3篇
  1940年   2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是评估海洋碳源汇强度的关键参数,但其实测数据较少、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导致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的估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海洋源汇特征就不能确切获取。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收集的表层大洋二氧化碳地图(Surface Ocean CO2 Atlas,SOCAT)实测数据集基础上,运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建立二氧化碳分压与经纬度、时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浓度间的非线性关系,构建了1998-2018年间全球1°×1°经纬度的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格点数据,其标准误差为16.93μatm,平均相对误差为2.97%,优于现有研究中的前反馈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方法。根据构建的数据所绘制的全球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分布与现有研究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2.
作为抚仙湖1 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的观测终端之一,多波段光谱仪需具备2种观测模式:空间二维扫描观测及偏振光谱测量,从而实现诊断太阳矢量磁场及其动力学特征的科学目标。首先明确观测模式对3大重要光电机构(空间扫描机构、偏振分析器和仪器偏振定标机构)的基本要求;其次从实测太阳物理需要出发,分析这些要求的具体实现方法(连续式或步进式)、控制精度(10~(-2)或10~(-3))以及信噪比提高方法(多帧叠加或多组叠加)等;最后给出多种观测模式的流程图,并将不同观测模式集成于一个采集控制程序之中,投入实测,分别进行多组活动区二维空间扫描观测和黑子偏振光谱测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3.
测定了福建省泉州深沪湾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的总汞含量,测定了沉积物、生物体中的甲基汞含量.海水总汞含量范围是1.16 ~7.29 ng/dm3,平均值为3.32 ng/dm3.沉积物中总汞含量为0.006~0.066 μg/g,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为4.7% ~38.6%,该比例与总汞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840,p<0.05),这可能是因为总汞含量的升高使甲基汞合成反应受到抑制,导致反应速率降低甚至为负,即甲基汞的分解.生物体中总汞含量为0.037 ~0.353 μg/g(干重),甲基汞含量为1.01 ~42.50 ng/g(干重),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为1.5% ~40.4%.甲基汞含量与总汞含量显著相关(r =0.484,p<0.10);总汞含量与甲基汞占总汞比例略有相关(r=-0.293,p<0.10);甲基汞含量与其占总汞比例无相关性(r=0.061,p>0.05).可以推测,生物体中的总汞和甲基汞都是外源性的,不同生物体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变化很大.对深沪湾居民进行海产品摄入量评估,以美国EPA规定的甲基汞参考计量0.1 μg/(kg·d)为标准,计算得深沪湾周边居民每周食用3次(600g)湾内的海产品是安全的,不会产生汞中毒.未来还需要测定海水中甲基汞的含量,用以计算生物富集因子,表征不同生物对甲基汞的富集程度;通过测定鱼体中的δ13C、δ15N比值来确定不同鱼类的营养级,进而研究甲基汞的生物累积效应与营养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4.
细菌源3-羟基脂肪酸(C10-C18)作为环境变化指示指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相关研究还很不系统,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刚刚起步.3-羟基脂肪酸主要用于环境中pH和温度的重建,通过其支链比(异构和反异构3-羟基脂肪酸之和/正构3-羟基脂肪酸之和)与pH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反演环境中的pH,通过其C15和C17同系物的反异构/...  相似文献   
55.
阿尔金山中-新生代隆升历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的同时,伴随较大的逆冲分量,总体成花状构造,引起阿尔金山的垂向隆升,大量证据表明阿尔金山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6次快速隆升事件,即白垩纪、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新生代的五期重要的隆升事件,与欧亚大陆拼合后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挤压有关,俯冲引起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快速隆升,是阿尔金山隆升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6.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古近纪弱断陷阶段,新近纪的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坳陷阶段和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挤压反转阶段。沉积构造演化控制盆地烃源岩的展布,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两次挤压反转期是圈闭构造的主要形成期,控制盆地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57.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当时,受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中国西北地区为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大面积准平原化、泛盆地化,在构造上处于伸展-夷平的拉张环境,与现今亚洲大陆东部相似;(2)青藏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因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阻隔,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逐渐转变为中亚季候风,古黄土(22Ma)、三趾马动物群的发育,说明高原北缘当时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同时,这次隆升引起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地形-构造面貌的变化;(3)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0·9~0·8Ma。早更新世晚期,印度洋快速扩张,印度板块向中亚大陆脉冲式(A型)陆内俯冲,使得高原快速挤压隆升。这次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同时,高原隆升使高原内部和周边出现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如柴达木、河西走廊、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诸盆地内几万米厚度中—新生界的构造变形与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挤出式双向推覆隆升,形成了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8.
袁义生  张权莉  刘应忠  罗明学 《贵州地质》2007,24(4):287-290,297
盘县红岩洞金矿是应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发现的金矿体,回顾发现该矿体的过程,研究地球化学特征,讨论应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工作方法及经验。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中Ⅲ区块的原油或油砂抽提物饱和烃与芳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原油及油砂抽提物中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β-胡萝卜烷以及甾萜烷烃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对原油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油源做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表明,中Ⅲ区块原油可划分为3种类型:第Ⅰ类包括永6井与永9井白垩系吐谷鲁群原油及油砂抽提物,主要来自于中二叠统乌尔禾组烃源岩;第Ⅱ类包括永1井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原油及油砂抽提物、永2井西山窑组油砂抽提物及永3井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原油,为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混源油;第Ⅲ类包括永6井西山窑组油砂抽提物和永2井西山窑组下部原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60.
汶川8.0级地震不仅给四川省造成严重灾害,而且对周边省区也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陇南地区紧邻四川省北部,距震中汶川最近距离仅200公里.汶川8.0级主震及系列余震对该地区农村民房、公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该文基于对陇南市农村地区民房震害考察,介绍陇南地区农村民房结构类型、破坏特点、震害机制及原因,结合震害经验实例分析总结了民房震害加剧的场地影响因素,并通过构造各类型民房的震害矩阵对民房抗震性能优劣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