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306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通过对内蒙古阿巴嘎旗哈达特陶勒盖矿区开展地电化学勘查寻找隐伏铅、锌、银多金属矿的研究,确定地电化学勘查在该地区有效。圈出Pb、Zn、Ag等多个异常区.综合各异常和以往的工作成果,确定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寻找隐伏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找矿潜力。共圈定出I、Ⅱ、Ⅲ、IV四个综合异常区,并划分为A、B、c三类异常靶区,为该区的找矿预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72.
基于策勒国家野外站长期监测与研究成果,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总结分析指出,当前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还是以水资源为主线的绿洲适宜规模开发。在认识论层面,需要对绿洲化进行再认识,强调荒漠化与绿洲化的本质统一,即在极端干旱背景下,荒漠化或风沙危害加剧的深层原因还是绿洲"入侵"的不合理性。在方法论层面,需要重视绿洲规模不确定性的本质特征,并在充分考虑自然与社会各模块基础上,提出绿洲适宜规模不确定性的概念模型。最后,强调多学科交叉、长期监测网络在绿洲研究中的重要性。总之,解决新疆极端干旱背景下风沙危害治理、实现绿洲生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探寻绿洲与荒漠共存的平衡点(阈),进而对绿洲持续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73.
制图数据多边形区域符号自动填充算法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DLG建库数据是基础测绘生产的主要成果之一,而且在不断的更新,由于很多部门需要DWG格式的制图数据,因此实现DLG建库数据到制图数据的自动转换十分必要。多边形(面)要素是DLG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制图数据多边形区域符号自动填充是DLG建库数据到制图数据自动转换的关键部分,该文提出面状区域符号自动填充的方法,该方法考虑到了多种复杂图形的情况,同时解决了小面积区域保证一个符号的问题,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实现DLG入库数据多边形要素到制图数据的自动转换。  相似文献   
274.
海洋风能是一种极具利用前景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国外许多风能发达国家已制定了风能政策,以不断推进风能产业、健全风能市场。作为海洋风能资源丰富的国家,风能发电将是未来我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结合国外海洋风电发展经验,分析了我国海洋风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国海洋风能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我国未来海洋风能发电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75.
不同尺度下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及其驱动因子识别,对进一步研究道路网络引起的生态系统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表示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的RV(Roadless Volume)指数.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案例区.在不同尺度上分析了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云南省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干扰效应总体呈现中部高、两边低的趋势:地州及县域尺度上,干扰效应主要集中在昆瑞公路沿线的地州及县市;流域内部分区尺度上,各个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干扰效应较强;流域尺度上,红河流域相比其他流域干扰效应强.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道路网络干扰效应受生态承载力、道路密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驱动.  相似文献   
276.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边界变化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1992年和2006年TM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运用滑箱扫描方法获得组分边界特征,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景观总体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景观类型变化过程土壤容重、水分含量、全氮、全磷、有机质及土壤盐分离子Ca2+、K+、Mg2+、Na+的差异性,以揭示景观变化对湿地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洲景观组分之间的边界趋于复杂化,部分耕地转化为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潮滩植被侵入滩涂.不同景观类型下的土壤性质差异不显著,但景观类型转化对土壤性质存在一定影响.农田转变为柽柳、芦苇、翅碱蓬过程中土壤容重降低;而滩涂转变为翅碱蓬后土壤容重提高.农田转化为林地和滩涂转化为灌丛过程中土壤含水量降低,而其他景观变化过程土壤含水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不同景观类型下土壤全氮、有机质、全磷含量均较低,且变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也较小.各景观类型变化过程中土壤Ca2+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其他土壤盐分离子含量的变化因景观组分变化方向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上看,不同景观变化过程下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均具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77.
麻黄山西区长6~4+5油层组油气显示普遍,但试油水多油少,砂体展布及连续性不清。为搞清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展布及演化规律,通过岩心详细观察描述,结合测井资料,识别出6种沉积微相、10种沉积构造,总结出10种微相接触样式和5种沉积层序模式,分别代表不同的沉积相带。垂向表现为以反旋回为主,兼有短期正旋回的沉积特征;侧向河口坝(或分流间)与水下分流河道相间发育,河道砂体下部为“多而小,窄而薄”,上部为“少而大,宽而厚”。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的研究方法,将该区划分为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和前三角洲3个亚相带,内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为主;外前缘以远砂坝和席状砂微相为主;前三角洲以滨浅湖泥微相为主。根据现代沉积相模式,推测该区为建设性辫状河道 湖泊三角洲,其演化表现为3个阶段:初始发育期(长63),以前三角洲和三角洲外前缘相带为主;早中发育期(长62和长61),以三角洲内前缘及外前缘相带为主,各微相多为单期发育,交互沉积;中后发育期(长4+52和长4+51),主要发育三角洲内前缘相带,水下分流河道表现为多期叠加样式。  相似文献   
278.
胡久常  刘伟  郭敏瑞  郑华 《地震学报》2009,31(5):589-593
2008年5月9日,我国有13个地磁台(纳入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台站)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出现ldquo;双低点rdquo;异常.这些台站在空间上大致呈交汇的3个条带分布,其交汇处位于四川西部.异常出现3天后的5月12日,正好在四川西部的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地磁垂直分量日变ldquo;双低点rdquo;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区域地磁异常现象.其成因可能是产生地磁静日变化Sq的外空涡旋电流体系发生变化,或可能是产生地磁静日变化的内源感应涡旋电流体系与外源涡旋电流体系产生数小时的滞后所引.地磁垂直分量日变ldquo;双低点rdquo;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可能是前者反映了地球深部地震孕育状态的加速变化.   相似文献   
279.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分辨率风廓线雷达资料和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云南省大理州2008年6月的两次大气环流背景较为相似,但降雨强度和范围却不同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在天气转折前,两次过程测站上空的垂直速度和信噪比的变化较相似,但有量值差异大、水平风垂直切变明显不同等特点。揭示了两次强对流天气在高层大气环流背景较为相似的情况下,因低层空间气流变化的剧烈和复杂程度不同而降水分布和降水特点不同的客观事实,并找出了强降水预报着眼点和定性指标。  相似文献   
280.
油气管线工程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跨度通常超越几十甚至几千公里,从而导致横穿地区覆盖层中土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区划结果。本文采用分区拟合放大系数的方法,对华北平原地区某大型管线进行研究,给出研究区不同土层结构条件下场地放大系数KS-基岩PGA拟合函数结果,得到沿线附近10km范围内的PGA区划图结果,并与第四代和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出的场地系数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内50年超越概率10%条件下实际场地放大系数为1.30~1.45,50年超越概率5%条件下实际场地放大系数为1.15~1.30,均高于我国第四代和第五代区划图对场地系数的建议值。50年超越概率10%下的PGA区划图结果显示,局部区域在第四代和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场地系数的结果中位于0.15g或0.20g区,由于KS的提高,其实际计算结果会提升为0.20g或0.25g分区,这说明场地系数对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结果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