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0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1篇 |
大气科学 | 73篇 |
地球物理 | 43篇 |
地质学 | 272篇 |
海洋学 | 116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26篇 |
自然地理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苏北超高压变质带石桥构造窗地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苏北-胶南高压变质带("东海群""胶南群")的腹地,赣榆县石桥附近,出露一套原始结构保存完好的浅变质沉积岩系。前人称为"石桥群",时代为早元古代,不整合于"东海群"之上。1992年作者在野外一个新凿开的采石坑内发现深变质"东海群"片麻岩推覆在"石桥群"之上,其间为断层带。这个剖面展示了与前人观点相悖的证据。石桥群的微古化石研究以及与区域地层对比,定为震旦系。超高压变质带内出露的浅变质岩系厘定为"石桥构造窗".这将直接影响对苏鲁造山带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与演化的重塑。 相似文献
93.
青藏高原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热事件:来自柴西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西地区堆积了巨厚的新生界,不仅赋存有青海油田,且因紧邻阿尔金断裂和昆北断裂而蕴藏丰富的盆山耦合信息.对碎屑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自渐新世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早期(32~3 Ma或4 Ma)的压陷-抬升和晚期(<3 Ma或4 Ma)的快速整体挤压-隆升2个时期.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柴西及其周缘山地从晚... 相似文献
94.
95.
96.
煤矿地质保障技术是实现煤炭精准开采和绿色采矿的关键路径,针对智能开采需求和地质保障要求,分析了回采工作面地质保障主要面临的难题,包括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地质探测精度不足、建模精度无法满足工程应用、模型动态更新困难、缺乏基于时空演变的智能回采全局路径最优决策手段等。根据面临的难题和技术现状,对陕西延安黄陵一矿和陕西神木榆家梁煤矿智能开采地质保障技术进行了探索实践。黄陵一矿以810综采工作面智能开采为目标,采用综合探测、数据融合等技术,构建工作面静态地质模型,利用地质雷达、惯性导航技术,动态修正工作面地质模型,通过对“透明工作面”高精度地质模型“CT切片”,获取采煤机关键截割曲线,与回采工艺、装备形成耦合协同、联动控制模式,实现基于三维空间感知和智能数据分析的规划截割,推动黄陵一矿810综采工作面实现智能无人化开采。榆家梁煤矿提出构建基于时空数据模型的智能自主割煤工作面无人化开采模式,融合多源异构地质数据建立智能开采工作面多属性地质数据库,构建基于绝对坐标的43101工作面高精度时空地质模型,并基于时态地理信息系统平台(4DGIS)进行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实现地质模型的任意剖切,结合随采地质... 相似文献
97.
阵列式位移计(SAA)是一种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测试原理测试加速度和位移的传感器,具有精度高、可重复利用、自动实时采集等特点。该仪器装置可满足静态下岩土工程的变形测试要求,如边坡滑移、隧道、路基沉降、桥梁挠度等变形监测,也适用于动态下的加速度、位移、温度的测试。国内首次将阵列位移计(SAA)应用在大型振动台试验中,对桩基和刚性复合地基以及地基土在地震动作用下加速度和位移等动力响应进行研究。表明加速度动力系数在砂层中放大,软土中减小。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大,地基土中不同深度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动力系数均有所降低,说明在累加地震作用下土体传递地震波的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98.
99.
100.
针对中国开展的国外农作物产量遥感估测大多依靠中低分辨率耕地信息、省级(州级)或国家级作物产量统计数据的现状,本文以美国玉米为例,探讨利用多年中高分辨率作物分布信息、时序遥感植被指数和县级作物产量统计数据开展国外重点地区作物单产遥感估测技术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对国外农作物产量监测精度和精细化水平。首先,利用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局(NASS/USDA)生产的作物分布数据(CDL)获得多个年份玉米空间分布图,并对相应年份250 m分辨率16天合成的MODIS-NDVI时序数据进行掩膜处理,统计获得每年各县域内玉米主要生育期NDVI均值;其次,以各州为估产区,以多年县级玉米统计单产和县域内玉米主要生育期NDVI均值为基础,建立各州玉米主要生育期NDVI与玉米单产间关系模型;然后,通过主要生育期玉米单产和玉米植被指数间拟合程度,筛选确定各州玉米最佳估产期和最佳估产模型。最终,利用最佳估产模型实现美国各州玉米单产估测和全国玉米单产推算。其中,建模数据覆盖时间为2007年—2010年,验证数据为2011年。结果表明,应用最佳估产模型的2011年美国各州玉米单产估测相对误差在-4.16%—4.92%,均方根误差在148.75—820.93 kg/ha,各州估测结果计算获得全国玉米单产的相对误差仅为2.12%,均方根误差为285.57 kg/ha。可见,本研究的作物单产遥感估测技术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可准确估测全球重点地区作物单产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