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用计算机实现天气报告中云及天气现象的编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目前的地面气象测报软件没有解决云和天气现象的自动编码的难题,仍然采用人工编码,补充输入到计算机内。由于云和天气现象编码很复杂,用计算机编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作难度,减少错情出现,同时又可避免云、天气现象记载中出现的简单化和模式化问题,提高内在质量。云、天气现象编码程序是针对上述情况而设计的,它使用了自造字符技术,  相似文献   
72.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更加生动、形象、接近自然,让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学到所需的知识,并能够自行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73.
鲁浩  刘欢  万鹏  薄军委  李金涛  孙景耀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7-67040027
碎石沟花岗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是该地区几个主要花岗岩体之一。为了查明该岩体的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及形成时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木孜塔格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及东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背景,对该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岩石学特征表明,碎石沟花岗岩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组成,在岩体边部可见少量灰白色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高硅(SiO2=67.54 %~71.56 %)、高碱(Na2O=3.08%~4.50%、K2O=3.05%~4.20%)、富铝的特点(Al2O3=14.26%~16.58%),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含量较高(126.31×10-6~160.13×10-6),总体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式配分模式,具有Eu的弱负异常(δEu=0.68~0.85);微量元素相对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Hf、Sr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 I 型花岗岩的特征。本次研究获得碎石沟岩体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 Pb年龄为208.0±1.1 Ma(MSWD=1.0),属于晚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碎石沟花岗岩来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幔源岩浆底侵及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其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74.
渤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与有机污染状况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8年渤海湾的生态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态。阐述了渤海湾营养盐变化特征,并对盐度、pH值、溶解氧(DO)、叶绿素-a、PO4-P、NO2-N、NO3-N、NH4-N等进行了分析讨论,且对海域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及有机污染评价。结果显示:与Redfied提出营养结构的N/P比值相比较,渤海湾的营养结构符合P限制,根据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计算结果,2008年渤海湾水体属富营养化状态,已属于轻度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75.
基于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本文以“地球上的水”为例,探索UbD理论在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本文利用DOK模型对学习目标进行层级分解,对应不同层级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采用逆向设计法,基于真实情境设计核心任务,开展地理实验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6.
在地震工程中,经常观测到地震波受地表起伏的影响而产生地形效应.本文基于数值模拟,研究了地震远场区域起伏地形对地表瑞利面波传播影响和对应的地形效应特征.结果表明:起伏地形的转折点或面的散射或反射,产生反方向传播的反射RR波和向空间扩散传播的转换RS体波,导致通过地形的瑞利面波能量极大的减弱,地形总体表现出强的隔震效应.地形起伏与地震动的波长比越大,隔震效应越强.凹陷地形表现出远比隆起地形更大的隔震效应.起伏地形转折引起的地表张角变化,导致地震动能量分布密度改变,是地形出现局部放大或减弱特征的主要因素.地表张角小于180°,地震动放大,张角越小放大作用越明显.地表张角大于180°,地震动减弱,张角越大减弱作用越强.当地形对地震动产生放大作用时,地震动水平分量比垂直分量放大效果更明显,而当地形产生减弱作用时,相对于水平分量,垂直分量更容易被减弱.  相似文献   
77.
乔峰  薄景山    王亮  常晁瑜    张兆鹏  齐文浩 《世界地震工程》2019,35(4):150-161
软土由于具有强度低、渗透性小、压缩性高、欠固结以及流变效应等不利于工程建设的特性,通常不被选做天然地基。但当软土以建筑环境或地基夹层存在时,对工程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在动力的作用下,软土表现特殊的力学行为,在地震作用有时会产生震陷;位于表层的软土放大效果显著;位于底层的软土有时具有隔震的作用。由于软土在动力学实验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缺少软土场地的强震记录,使得这方面的研究受到一定影响。简要介绍了软土的成因及工程特性;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软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以及剪切波速等动力学参数的特征,评述了软土动本构关系和地震反应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的问题。该项工作对从事软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大棚结构式池塘培育的美洲鲥初次性成熟亲本的生长特性。【方法】2016年7月12日至2017年4月20日测量408~690日龄美洲鲥雌雄亲本的体长、体质量、性腺质量,统计分析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质量及肥满度。【结果与结论】美洲鲥初次性成熟时,雌雄亲本的体长L与体质量m关系均呈幂函数增长相关,雌雄方程分别为m=0.015 8 L 3.000 2(n=77,R2=0.961 6,P 0.01),m=0. 008 7 L 3.185 0(n=62,R2=0.980 2,P 0.01),幂指数接近于3,均呈等速生长;雌雄亲本肥满度随生长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雌雄鱼肥满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617、601日龄;雌鱼个体略大于雄鱼;雌雄亲本生长均可分为稳定生长期和滞长期;雌雄亲本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曲线均为有拐点(tr)不对称S型三次函数曲线,雌雄体长方程分别为Lt=-1.176 3×10-6 t 3+1.848 7×10-3 t 2–0.905 733 t+163.714,Lt=-1.288 7×10-6 t 3+2.022 1×10-3 t 2–0.990 363 t+176.202,体质量方程分别为mt=-8.127 66×10-5 t 3+0.131 311 t 2–67.850 8 t+11 535.128,mt=-6.924 07×10-5 t 3+0.111 565 t 2–57.101 9 t+9 580.315(n=9,R20.95,P 0.01),雌雄亲本体长生长拐点分别位于524、523日龄,体质量生长拐点分别位于539、537日龄,生长速度拐点前较快,拐点后明显下降。雌雄亲本分别在430日龄前和421日龄前,体质量生长速度出现负值;在617日龄后,雌雄亲本因性腺发育出现生长滞缓甚至微弱的负生长。  相似文献   
79.
基于2017年春季和冬季的海流资料分析了红海湾海区海流特征、潮流状况、涨落潮流特性、余流特征及表层漂流特征。研究海域共布设3个临时潮位观测站和11个全潮水文观测站。根据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和潮位过程曲线的关系,得出涨(落)潮流速最大的时刻和最小流速发生时刻与潮位关系并非固定在高(低)潮时或半潮面左右,由此看出,研究海域的潮波介于驻波与前进波之间,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流主导的海域。研究海域中大部分站位潮流属于往复流,少数站位潮流运动具有一定的旋转性,平均涨潮流速最大为7 cm/s,平均退潮流速最大为14 cm/s。春季大潮期和中潮期各站余流流向整体为偏东向,小潮期,除少数测站余流流向偏向南东向,其余测站余流流向偏西向;冬季大潮期和中潮期各站余流流向整体为偏西向,小潮期,湾西侧余流流向偏西向,湾东侧余流流向偏南东向。垂向上各层余流流速由表至底逐渐减小,流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0.
胶东金矿集区内已发现金矿床200余处,累计探明金矿资源储量近5 000t,是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国内外学者对胶东金矿进行了大量研究,分类方案也多种多样,总体上可以归纳为3类:应用分类、成因分类、自然分类(成矿系列)。分类研究的对象从单一矿床发展到矿床组合,分类方案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该文回顾了胶东金矿床分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对胶东金矿主要的分类方案,运用成矿系列思想对胶东金矿床分类的依据进行探讨,提出了胶东金矿床的自然分类方案,划分为1个成矿系列组合、2个成矿系列、3个成矿亚系列、9个矿床式。以期能为胶东金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和深部找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