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采用2009年-2018年的ERA5波浪资料,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波浪能资源的有效波高分布、可用波高月际变化特征、波浪能流密度分布、波浪能流密度月际变化特征、能级频率、有效储量、资源稳定性进行分析,为波浪能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有效波高的分布特征和波浪能流密度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可用波高呈单峰型月际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6...  相似文献   
33.
网状河流多重河道形成过程的实验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随继  薄俊丽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3):34-42,i004
网状河流是受到人们关注的新型冲积河流,其水文特征、地貌特征和沉积特征已经不同程度地被揭示。然而,网状河流的水槽实验迄今仍是空白,而水槽模拟实验是在时间和空间都大大缩小之后的自然界河流演变过程的再现。本文报道的是在实验水槽中通过原河道决口后网状河流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实验初始条件为:水槽辅助区的待决口河道,目标区为轴部略微下凹的长方形泛滥平原(4.5 m×16.5 m),其上下层分别为1.5 cm厚、中值粒径为0.0132 mm的高岭土层和0.5 m厚、中值粒径为0.188mm的天然细砂层,从5.5 m-17 m区段的平均纵比降为0.0058,17m-22m区段的平均纵比降为0.0077。采用的定常流量为3 L/s,悬移质输沙量在前3小时为4.5g/min,其后为1.2 g/s。实验总历时50小时。实验初期,目标区的上游段以垂向加积作用为主,中游以随机侵蚀为主,下游以溯源侵蚀为主,在13.5小时左右,相互连通的多重河道的网状河流体系的雏形基本展现。此后至25.5小时,网状河道的演变以下蚀为主演变为以适度的侧蚀,但河岸的后退幅度很小,标志网状河道逐步过渡到成熟期。从25.5小时至50小时,个别河道的局部废弃和决口是该成熟期网状河道演变的新特点。实验成功地模拟了天然网状河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同时也证明了它是不同于分汉河流的河型。这不  相似文献   
34.
王敬先  薄相周 《地下水》1991,13(4):243-246
山西省乡镇水利水保管理站(以下简称水管站)组建至今已有四年多的时间,其间,这支水利战线上的生力军无论在农田水利建设。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还是在水利科技成果推广方面,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这里,就水管站的建设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35.
康兰  薄吉光 《四川气象》2002,22(1):19-22
本文对2001年四川省盆地发生的暴雨、大风、寒潮、连阴雨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种区域性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了一些2001年暴雨、大风、寒潮、连阴雨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成因和特点,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6.
信息城市作为数字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核心问题,已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区域,探讨虚拟现实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VR-GIS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环境,实现研究区3维动态可视化显示,为城市环境规划、交通旅游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7.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更加生动、形象、接近自然,让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学到所需的知识,并能够自行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38.
鲁浩  刘欢  万鹏  薄军委  李金涛  孙景耀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7-67040027
碎石沟花岗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是该地区几个主要花岗岩体之一。为了查明该岩体的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及形成时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木孜塔格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及东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背景,对该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岩石学特征表明,碎石沟花岗岩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组成,在岩体边部可见少量灰白色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高硅(SiO2=67.54 %~71.56 %)、高碱(Na2O=3.08%~4.50%、K2O=3.05%~4.20%)、富铝的特点(Al2O3=14.26%~16.58%),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含量较高(126.31×10-6~160.13×10-6),总体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式配分模式,具有Eu的弱负异常(δEu=0.68~0.85);微量元素相对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Hf、Sr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 I 型花岗岩的特征。本次研究获得碎石沟岩体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 Pb年龄为208.0±1.1 Ma(MSWD=1.0),属于晚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碎石沟花岗岩来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幔源岩浆底侵及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其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39.
相山地区河元背深钻CUSD2孔设计直孔孔深1800 m,于2014年11月28日开钻,至2015年3月26日钻进孔深1535.02 m,达到地质目的层位,顺利终孔,历时119天。该工程选用国内首台XY-8DB型电传动立轴式岩心钻机,成功施工P口径(φ122 mm)绳索取心钻进至1535.02 m。主要介绍了该孔的钻探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40.
石斑鱼人工培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1986年在石斑鱼Epinephelus繁殖季节进行的人工培苗试验,并重复三次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