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三峡水利枢纽是开发治理长江、兴利除害、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它既有发电、防洪、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同时由于工程之巨,投资之大.移民之多冲击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许多方面,因此面临很大风险。为了确保三峡工程顺利进行,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将三峡工程与区域开发结合起来,将工程技术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看作一个地域整体,在更高层次上,作为一个统一的大系统协调优化、降低风险、增大效益。  相似文献   
82.
评《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运龙 《地理学报》2001,56(4):500-500
倪绍祥先生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 (第二版 )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99年 6月出版。该书是教育部“面向 2 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本书新版的最显著特点是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土地研究虽可上溯到 2 0 0 0多年前的《管子 .地员》,但一直是作为一个“问题”而非“学科”来研究的。北京大学最早提出“土地科学”的概念 ,并最早开设了“土地科学原理”课程 ,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构建该学科的理论框架 ,却深感丰富和深化这个框架的内容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近年来已有若干论述土地科…  相似文献   
8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   总被引:198,自引:26,他引:198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很复杂的现象,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要避免“瞎子摸大象”那样的片面性,必须寻求新的综合研究途径。为此,不能简单地沿袭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必须有一种普遍的、综合的认识;需要将多个案例研究联结为一个可代表区域空间异质性的网络,需要作多空间尺度的研究,从而将地方尺度和区域尺度的土地覆被动态联系起来;需要发展新的研究方法,并将从农户调查到遥感数据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尤其需要形成关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综合科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4.
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含资源与环境项目的社会会计矩阵”分析1991-1998年河北省资源净产值,环境净产值和真实储蓄值,分析表明资源大量损耗与环境污染成为河北省经济总量增长的巨大代价。其发展呈弱可持续性特征。针对河北省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5.
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科学研究需要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优先领域。影响自然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需求、学科自身性质和其他学科的影响。自然地理学当前发展态势包括积极参与多学科研究计划、新思维和新领域的出现、模式(model)作为重要手段、在认识自然演变机理的基础上解释空间格局、成果得到更广泛应用等。未来自然地理学将出现更加综合、在全球变化的高度上进行研究、更深入地揭示过程及其动态变化的机理机制、更多运用高新技术武装、更加密切地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等趋势。中国自然地理学未来的优先领域是: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土地变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与调控,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与调控,流域地表过程与综合管理,土壤演变过程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健康风险与控制,灾害形成机制与综合风险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要加强特殊自然地理区域的综合研究,包括区域综合理论研究,寒区现代地表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干旱化过程与人地关系演化,湿地生态过程、服务功能与恢复模式,风成环境与风成过程及其调控,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与可持续性,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作用及区域生态安全,山地灾害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6.
应用分形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对中国断层系分维及其灰色预测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计算并分析了中国断层系分维及其空间变化特征;其次,在计算中国大陆和南岭地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断层系分维、揭示断层系具有的跨尺度分形特征的基础上,对分维变化进行了灰色预测,其结果表明:分形理论与灰色理论结合是研究断层系时空间特征的有力工具,中国大陆下一期断层系分维预测值为1.5995,预示中国大陆下一期断层系空间结构的复杂程度将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7.
不同比例尺下中国水系分维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何钢  蔡运龙 《地理科学》2006,26(4):461-465
应用分形理论,再次验证整个中国水系及各流域水系分形特征的客观存在;通过比较1:450万及1:1200万比例尺计算的分形维值大小及变化规律,表明单一尺度的分形规律在其它尺度下依然存在;大比例尺条件下计算得到的分形维值也大,且各层次不同流域的分维值在不同比例尺条件下的变化也呈现相同的趋势,表明图源比例尺对分维计算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贵州石板桥水库沉积物的矿物磁性特征及其土壤侵蚀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取自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水库的岩芯做了矿物磁性测量(lχf、ARM、IRM20mT、SIRM、IRM-100mT)并计算了ARM/SIRM、HIRM、IRM-100mT/SIRM。将这些结果与同时完成的137Cs、粒度、TOC和C/N分析结果相结合,推测了过去的42年(19602002年)中这一水库的汇水流域内的土壤侵蚀状况。在这一时期,尽管存在着若干次一级的波动,土壤侵蚀总体上呈加剧的趋势。将这些结果与收集的降水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资料数据相结合,探讨了土壤侵蚀状况发生变化的原因。土壤侵蚀的总体加剧可能是由1960年以来林地面积的减小和农田面积的增大以及1990年以来因植树而较强翻动地表物质造成的,而土壤侵蚀的次一级的波动可归结为降水的波动。  相似文献   
89.
通过对红枫湖沉积物柱芯HF1-2磁性参数测量,总结出不同阶段沉积物磁性参数变化的特征,再结合^137Cs、粒度、TOC(%)和C/N的分析结果,解泽出红枫湖流域自1960-2003年的土壤侵蚀变化过程。从沉积物的分析得出,流域的土壤侵蚀经历了强弱交替的过程,两个明显土壤侵蚀增强的过程分别是1977-1980年和1987-1997年。初步探讨土壤侵蚀强烈的原因可能与降水量有关,但也明显存在着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应用分形理论以及多元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浙江省慈溪市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结论为:①慈溪市、贵州省不同尺度分割区域的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均客观存在,不因尺度不同而变化;②尺度转折点因尺度不同而出现,贵州省(省域尺度)土地利用存在尺度转折点,慈溪市(县域尺度)土地利用不存在尺度转折点;③不同尺度的慈溪市、贵州省土地空间结构的分维不仅主要受到土地类型本身几何属性的影响,而且其所受到的影响跨尺度存在;④尺度的差异造成不同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随尺度出现变化;平均图斑形状指数对慈溪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分维影响最大,图斑数则对贵州省土地空间结构分维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