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3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8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了进一步查明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砂矿资源潜力,在海南岛东南部平均水深30~100 m的海域,通过对815 km的单道地震资料处理解译,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发育大量三角洲沉积,为有利砂矿沉积区;并通过在该区域采集的70个表层及23个柱状样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计算了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4种有用重砂矿物的品位, 讨论了这4种有用重砂矿物平面上和纵向的品位状况。结果表明,有用重砂矿物主要矿种为锆石和独居石,其次为金红石和钛铁矿;有用重砂矿物的富集受到成矿物质来源、沉积物类型、水动力分选等多种因素控制。最终在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划分了2个潜在的有用重砂资源成矿远景区,其中黎安港-港坡港近海重砂矿物成矿远景区,平均水深30~60 m,面积为1 019.19 km2,沉积厚度约1.5 m,保守估计重砂矿潜在资源量为4.92×108 t,具有较大资源潜力,为将来开采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2.
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Ng)广泛发育了一陆相螺化石层.来自螺化石层上下沉积层位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Nm)泥灰岩的C、O、Sr、Nd同位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螺化石层所在Ng4段泥灰岩具有比其上下部泥灰岩较低的δ13C值和较高的δ18O值,而螺化石埋藏层位的泥灰岩具有相对较低的δ13C和87Sr/86Sr值以及相对较高的δ18O值.143Nd/144Nd比值在剖面上的变化不明显,反映Ng、Nm沉积时期凹陷具有稳定的物源区;而C、O、Sr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变化则指示了古沉积环境的变化.其中Ng4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干热,Ng3、Nm1 2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湿热;螺化石层泥灰岩所表现出的低87Sr/86Sr值和螺化石壳体相对高的δ13C和δ18O值可能代表了区域上一次重要的气候干热化事件,该时期大气降水明显减少,湖泊蒸发量较大,使得盆地的水体盐度增加,水体中87Sr/86Sr降低和δ18O值增加,同时水体营养生物和河流输入的营养物质减少,致使田螺最终死亡.随后环境气候相对湿热,生物生产力提高和碎屑物质供应的增加使得87Sr/86Sr值和δ13C值增加,大气降水补给导致沉积介质的δ18O值降低.  相似文献   
33.
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规律,利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对研究区38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元素Cu、Pb、Zn、Cr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丰度大小依次为Zn > Cr > Cu > Pb。元素间相关性表明,Cu和Zn、Cu和Sc、Zn和Sc的相关性较好,Cu、Zn、Sc与OrgC、Al2O3、沉积物平均粒径相关性较好,而Pb与OrgC、Al2O3、沉积物平均粒径相关性较差,Cr与OrgC、平均粒径呈负相关,与Al2O3相关性较差。采用富集因子及地累计指数对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元素富集及污染程度依次为Cr > Zn > Pb > Cu。区域对比揭示,研究区重金属元素含量介于南海北部湾口和南海南部之间,总体上接近于自然背景值,呈无污染状态,Pb、Cr 2个元素在靠近海南岛沿岸及陆架局部海域受到工业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呈中等污染。  相似文献   
34.
喜马拉雅造山带包含有几个主要地质构造带,中部的高级地质带为喜马拉雅高原片麻岩带(HHG),其被一套古一中生代的西藏一特提斯沉积层序上覆。目前认为,形成喜马拉雅高原片麻岩的原始沉积物是在ca800Ma~500Ma期间沉积的(DeCelies等,2000,科学,288,497—499)。目前已发表的喜马拉雅高原片麻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和Sm—Nd同位素数据,表明这些原始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环南极洲东部造山带(CEAO),包括澳大利亚西部和南极洲东部,  相似文献   
35.
南极洲板块是古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中间块体,在南极洲长达10000km的大陆边缘中,约有85%的长度是张裂扩展类型,以及沿南极洲半岛太平洋边界的近1200kin大陆边缘,是经山脉-海沟碰撞后,由俯冲类型转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南极洲的分离以及连续性南半球海洋的形成,都开始于侏罗系并一直持续到第三纪中期。近年来,南极洲大陆边缘的地球物理数据有了很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36.
James  Gleason  Debbie  Thomas  Ted  Moore  Joel  Blum  Robert  Owen  Brian  Haley  蔡观强 《海洋地质》2009,(1)
对罗蒙诺索夫环形山脊(IODP北极岩心考察302次)地区保存完好的早-中始新世鱼化石(鱼化石碎片)中的Nd—Sr放射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证实北极盆地与周围海洋之间的连接,仅可能局限于55~45Ma。清洗前的鱼化石的Nd变化范围为-5.7--7.8,表明流经西伯利亚地台的北极河流向北极盆地输入了大量的稀土元素(REE)。北极盆地与邻近海洋(如北太平洋、特提斯洋、北大西洋)之间的海水交换并不能解释鱼化石中的Nd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相似文献   
37.
为了进一步解释南海不同区域内多金属结核(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对东部次海盆黄岩?珍贝海山链上新获取的多金属结核(壳)样品进行了X光衍射、X荧光光谱测试、SEM-EDS分析和X Series2 ICP-MS测试,详细分析了样品的矿物组成、地球化学成分特征. 结果表明,矿物组成为水羟锰矿、石英、斜长石等;主要造岩元素中Si、Al含量较高,与陆缘碎屑物影响较大有关;富含Mn、Fe、Co、Ti、Ni、Pb、Sr等多种金属元素,相比南海其他区域,具有中等的Fe、Mn含量特征,地化元素特征与南海西北陆坡发现的铁锰结核(壳)相似;稀土元素具有总量高(平均2 070.01×10-6)的特点,高于南海北部其他样品,与西太平洋结壳稀土含量接近(接近工业品位),指示了重要的稀土资源前景. 结核Be同位素结果指示该区铁锰结核生长时代为1.17~8.51 Ma,形成于晚中新世大量火山喷发之后,因此水成作用是南海东部次海盆海山链结核(壳)的主要控制作用,而陆源物质的输入、火山作用和高压富氢离子海水的浸取作用都为结核(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8.
北纬60°以北的环北极区在全球显生宙超大陆的形成以及后来的裂解事件等过程中,其大地构造演化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①古生代块体之间的碰撞与拼贴;②泛古陆解体,裂谷作用和洋底旋转拉张;③新生代地壳重新调整。除此之外,从泛古陆解体以来持续的裂谷作用一直延续至现代还在作用。与此同时,不同构造阶段还导致环北极区发育众多不同类型和特征的沉积盆地以及相应的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39.
南极半岛是南极洲西部最大的区域,在研究冈瓦纳大陆解体历史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在冈瓦纳大陆解体之前,南极半岛是南美洲安地斯山系最南端的部分。冈瓦纳大陆解体之后至今,西南极洲以及邻近的Bellinsghausen海、Drake海道是研究诸如大洋岩石圈扩张与俯冲、与近来岩浆一火山作用相关的大陆边缘裂谷作用等现在正在进行着的构造作用过程的独特的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40.
南海北部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利  蔡观强  钟和贤  等 《江苏地质》2017,41(1):103-111
依据南海北部陆架海域22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粒度和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常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质意义。该区域沉积物主要为粉砂、细砂等细粒沉积,平均粒径5.38。沉积物常量元素组合以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为主,约占沉积物总量的87.96%,其空间分布特征与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Al2O3、Fe2O3、MgO、K2O、Org.C等分布趋势相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倾向于富集在细粒沉积物中;SiO2、CaO、CaCO3与大多数元素呈负相关,倾向于富集在粗颗粒沉积物中,反映了“元素的粒度控制律”。元素总体分布规律显示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含量受细粒黏土矿物吸附作用、石英矿物和碳酸钙稀释作用的共同影响。元素统计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大体可分为2类:第1类包括Al2O3、Fe2O3、MgO、TiO2、P2O5、MnO等,代表陆源较细粒碎屑沉积,是控制研究区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最主要因素;第2类主要包括CaO、CaCO3,代表海洋生物沉积。同时可将研究区分为3个沉积区域:I沉积区为粤西近岸及北部湾北部区域,具有明显陆源碎屑沉积特征;Ⅱ沉积区位于粤西陆架水深>60 m海域,受海源生物作用明显;Ⅲ沉积区位于珠江口西南部水深40~60 m海域,为斑块状砾质粗粒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