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9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251篇
地质学   584篇
海洋学   183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基于GIS的煤矿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提高和改善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针对煤矿空间数据较多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GIS的煤矿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思路。通过对煤矿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系统数据库以及系统功能设计,通过系统专题图功能可进行储量统计分析和地质构造分析等。最后,实践证明该系统运行可靠性较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72.
根据2011年8月福建东山湾1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含量调查,探讨了它们的分布趋势、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含量变化范围在5.53~22.40 mg/kg之间,平均值为15.10 mg/kg;Pb含量变化范围在28.9~42.6 mg/kg之间,平均值为35.0 mg/kg;Zn含量变化范围在34.8~133.9 mg/kg之间,平均值为95.9 mg/kg;Cd含量变化范围在0.031~0.078 mg/kg之间,平均值为0.059 mg/kg;Cr含量变化范围在19.2~91.8 mg/kg之间,平均值为62.5 mg/kg.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呈现湾顶(3、11号站)高、湾外(7号站)低的格局;沉积物中有机质对重金属含量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重金属Cu、Zn和Cr的含量随着沉积物粗颗粒组分(63~2 000μm)含量的增大而降低,成负相关关系(p〈0.05);Cr的含量随着粘土组分(〈1μm)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成正相关关系(p〈0.05).除了湾顶3号站Cr(含量为91.8 mg/kg)以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各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 r大小顺序为Cd〉Pb〉Cu〉Cr〉Zn,所有站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均远小于90,属低度生态风险,表明东山湾沉积环境基本良好.  相似文献   
73.
化学分散原油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迁移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以Corexit-9527分散剂分散、初始浓度为15mg/dm3的胜利原油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的迁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的扩散混合,到第4天在围隔水体中呈均匀分布状态,实验前期细菌快速降解石油烃、悬浮颗粒物吸附石油烃逐渐沉降到沉积物中以及包括特定的围隔袋壁大量吸附石油烃是化学分散原油在围隔体中重要迁移过程.围隔体受到剧烈扰动和沉降物的再悬浮现象明显影响石油烃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74.
4种海洋单胞藻生化组成的环境因子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应用14C示踪法测定4种海洋单胞藻的光合作用速率,研究光、温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藻类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适宜生长的光强范围为5.8×103~15×103lx.4种单胞藻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增加而增大,其中盐藻和等鞭金藻的光响应比较明显.随光强增加,4种单胞藻细胞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变化量呈增加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及其变化量则减少,脂类含量变化很小.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14、26、21、26℃左右.在上述4个实验温度时,4种单胞藻光合作用速率最高,细胞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含量及其变化量也达到最大值.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光合作用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分别为:23.2、38.5、22.4和61.7KJ/mol,温度系数(Q10)分别为:1.74、1.74.1.38和1.69.三角褐指藻和中肋骨条藻在氮磷比(N/P)为16时,盐藻和等鞭金藻在氮磷比为28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在N/P为16时,4种单胞藻细胞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含量和变化量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5.
5种有机磷农药对鮸状黄姑鱼胚胎和仔鱼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呋喃丹和乐果等5种有机磷农药对Miao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dides)胚胎和前期仔鱼的毒性。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的浓度条件下,甲胺磷对胚胎的毒性最大;乐果对胚胎的毒性最小;敌百虫和敌敌畏对仔鱼的毒性大于其他3种有机磷农药;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和呋喃丹对仔鱼的毒性大于对胚胎的毒性,而乐果对两者的毒性是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76.
本文用CHGS模式对南海北部海区3个台风过程进行了台风波浪数值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通过本文的分析比较,可以认为CHGS模式用于台风波浪数值计算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77.
台风波浪的波群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上船只、海洋建筑物受到海浪的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影响海上船只的动态、引起海上建筑物的水平运动,甚至建筑物被损坏等,则不仅是个别大浪,更主要的是波列中的连续几个大波——波群。所以,海浪波群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学者,如Nolte与Hus,Ewing以及合田良実等,基于波浪的包线理论,对波群作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合田良実,对于各种谱宽度的情形,作了大量的波群数值模拟的研究,并且得到了一些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
长江河口潮波传播机制及阈值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潮波传播过程受沿程地形(如河宽辐聚、水深变化)及上游径流等诸多因素影响,时空变化复杂。径潮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有利于揭示河口潮波传播的动力学机制,对河口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7—2009年长江河口沿程天生港、江阴、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的逐日高、低潮位数据及大通站日均流量数据,统计分析不同河段潮波衰减率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潮波衰减率绝对值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增大并不是单调递增,而是存在一个阈值流量和区域,对应潮波衰减效应的极大值。为揭示这一阈值现象,采用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对研究河段的潮波传播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潮波传播的阈值现象主要是由于洪季上游回水作用随流量加强,余水位及水深增大,导致河口辐聚程度减小,而余水位坡度为适应河口形状变化亦有所减小,从而形成相对应的阈值流量和区域。  相似文献   
79.
一种新的流域水沙关系模型及其在年际时间尺度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陕西子洲试验站9个流域和山西离石试验站3个流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次暴雨径流和产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当流量超过某一临界值后,含沙量保持稳定,且次洪平均含沙量主要取决于大流量时段,故对于较大的洪水事件,其平均含沙量也趋于稳定,次暴雨和次暴雨过程两个时间尺度的水沙关系表现出很好的相似性。因此可用正比关系式来拟合较大洪水次暴雨径流深和产沙模数之间的关系。由于极端事件对研究区水土流失的重要性,使得该模型有很好的实用性。模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应用结果表明,对仅在次暴雨期间产流的地区,该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年产沙量,而对于常年流水的流域,在丰水年根据汛期径流量该模型也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80.
沙量平衡计算是一种探讨侵蚀泥沙从坡面、沟道等处侵蚀起到流域出口输出这一复杂过 程十分有效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将流域内泥沙的侵蚀、输移、沉积和输出等过程进行综合考虑, 既 打破了流域泥沙研究的破碎性, 也可以有效地评价泥沙输移系统的有效性。近期国外泥沙平衡计 算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将有助于我国沙量平衡研究 的开展, 从而为流域水沙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