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4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61.
不同孔隙水成因的局部水动力单元是决定扶杨油层砂岩成岩相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区可以划分出与局部水动力单元直接相关的四个成岩相:大气水淋滤成岩相、混合水成岩相、埋藏压实水成岩相和古蒸发浓缩水成岩相、各成岩相的成岩特征、自生矿物组合、孔隙成因与孔隙组合都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2.
伊通盆地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利用最新的地震、航磁、钻井等资料,对伊通盆地断裂体系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伊通盆地主要是受西北缘走滑断裂控制的新生代走滑-伸展盆地;断裂的性质、特征及演化极其复杂,按断裂特征及规模可划分为3个级别.一级断裂为西北缘和东南缘控盆边界断裂;二级断裂为早期张扭作用形成的呈雁列展布的马鞍山断裂,2号、3号、4号断裂和晚期压扭作用形成的西北缘逆冲断裂;三级断裂为盆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众多次级断裂.伊通盆地断裂演化特征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作用以及盆缘大黑山地垒和那丹哈达岭地体挤压位置与隆升强度密切相关,断裂演化经历了古近纪成盆期的右旋张扭作用阶段和新近纪反转期的右旋压扭及基底隆升作用阶段;新近纪反转期压扭作用形成的西北缘断褶带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63.
湖平面相对升降对断陷湖盆充填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希源  辛仁臣 《地球科学》2004,29(5):539-542
数值模拟工作的研究对象多为海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湖平面相对升降对盆地充填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松辽断陷盆地的充填特征,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模拟了在湖平面总体上升背景下, 3个湖平面变化周期的断陷湖盆充填特征.在模拟过程中, 假定构造沉降和碎屑供应为常数, 湖平面升降为一正弦函数.模拟结果表明: (1) 每一个湖平面升降周期形成一个相应的层序, 在湖平面升降周期的极小值点形成层序界面; (2) 湖平面升降规模直接控制了所发育的层序规模, 所模拟的3个湖平面升降周期中, 第二周期湖平面升降规模较大, 所形成的层序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均较大; (3) 湖平面升降所形成的沉积层序要很好地保存下来,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湖平面保持总体上升, 在总体上升的背景上叠加次一级的湖平面升降; ②在湖平面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同时, 叠加盆地基底的沉降.在具备上述条件下所得到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剖面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4.
松辽盆地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本文在充分利用开发检查并全井段取芯,研究沉积微相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密集开发井网的动态资料,分析了各种砂体在进间的连通性与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系统总结了地形、河流与湖泊大小、气候演化与湖面升降对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动力学过程及其前缘砂体内部结构、沉积模式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5.
66.
文中对西湖凹陷西部武云亭构造带一口钻井中的平湖组底部火山凝灰岩开展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原位 Hf 同位素研究。锆石U-Pb 年龄结果显示,年龄分布在32~2 636 Ma,3 颗最年轻锆石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2.6±1.3 Ma (MSWD=0.29,n=3),该年龄代表了平湖组时代的下限。42~44 Ma时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由NNW转变为NWW,表明平湖 组沉积时期受到近E-W向挤压应力,具有拗陷沉积的区域应力场特征。此外,该火山岩中的继承锆石原位Hf同位素特征 与华夏地块同时代锆石具有相似特征,说明它们具有相似的起源。  相似文献   
67.
孤店断陷为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块运动和盆地演化的丰富信息。利用钻测井资料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孤店断陷的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孤店断陷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基底构造层、下构造层、中构造层及上构造层。由于受到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东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孤店断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断陷期、断坳转换期、稳定坳陷期及构造反转期。孤店断陷的边界大断层(孤店断层)在断陷初始发育期(火石岭组-沙河子沉积期)表现为6段走向各不相同的小型孤立断层,在断陷晚期(营城组沉积期)经过生长、连接而形成统一的断陷边界,并在断坳转换期(登娄库组-泉头组沉积期)和坳陷期(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期)发生广泛而强烈的张扭活动,以及在构造反转期(嫩江组沉积末期)发生强烈反转和分段差异逆冲活动。研究结果可以为松辽盆地以及中国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及演化研究提供参考,并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68.
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南部钻井中2件晚中生代火山岩岩心样品开展SHRIMP锆石U-Pb定年和原位Lu-Hf同位素研究。火石岭组形成年代为125.3Ma±1.1Ma,晚于前人测得的K-Ar体系年龄,说明火石岭组火山岩在松辽盆地南部和北部是同期喷发的;火石岭组锆石的εHf(t)值为2.0~8.1,表明岩浆起源于新生地壳。基底火山岩年龄为173.6Ma±1.7Ma,锆石εHf(t)值为-8.8~+1.5,表明既有新生地壳又有老地壳物质再循环。这些锆石的εHf(t)值与兴蒙造山带东段同期锆石相似,表明二者具有相似起源。中国东北和台湾中生代晚期沉积地层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均记录了171~176Ma的峰值,说明此时古太平洋板块已经向欧亚大陆俯冲。并且,该期岩浆活动可能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东缘,包括中国东南沿海、朝鲜半岛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69.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含油气盆地,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并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系统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特征及其成因演化。断裂构造类型按运动学特征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扭动断层和反转断层;按断层级别与规模可分为一级控盆断层、二级控凹断层、三级控带断层、四级控圈断层和五级层内或层间小断层。研究区主要发育了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4组断层,平面组合样式有平行式、斜交式、雁列式、斜列式等;断裂剖面形态有犁式、座椅式、坡坪式、平直式等,剖面组合样式包括伸展性质的地堑、地垒、“Y”字形、反“Y”字形、复合“Y”字形、同向断阶、反向断阶、“入”字形、羽状、帚状、树枝状、梳状和扭动性质的似花状、半花状以及挤压性质的叠瓦状。中-新生代断裂活动主要有6个地质时期:①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伸展活动;②侏罗纪末期挤压反转;③早白垩世弱伸展活动;④始新世-早渐新世伸展活动;⑤晚渐新世伸展活动;⑥新近纪弱伸展活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伸展-反转挤压(隆升)构造旋回,上述断裂分期差异活动是周边板块运动和深部地质作用双重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控制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又反映地下水动力场的演化结果。在地下水化学场的形成过程中,影响沉积盆地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对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影响作用在垂向上具有阶段性,在平面上具有选择性。前者导致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垂直分带性,从浅到深可以划分出:1)大气水下渗淡化带,2)近地表蒸发浓缩带,3)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带(C1)—压滤浓缩带(C2),4)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和5)渗滤浓缩带等5种水化学剖面单元类型。后者决定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平面分区性:1)盆地边缘为大气水下渗淡化区,2)盆地中央为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区,3)越流区为过渡区,4)越流-蒸发区为浓缩区。在泥岩压实排水形成的离心流方向上,矿化度、Na+浓度、Cl-浓度和盐化系数升高,(CO32-+HCO3-、SO42-浓度、钠氯系数(γNa+/γCl-)和脱硫系数(SO42-/SO42-+Cl-)降低。在大气水下渗向心流方向上,矿化度、离子浓度和钠氯系数、脱硫系数和盐化系数一致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