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国南方百色盆地浅层生物气组成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30余个气样分析资料,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对百色第三系残留型盆地浅层生物气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成因和形成机制。这些浅层气主要以烃类气体为主,一般占90%以上。甲烷和C2+烷烃含量有较大变化范围,分别主要在50%~100%和0~50%之间,取决于热成因气混入生物气的比例。所研究浅层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碳同位素很轻,甲烷的δ13C值主要变化在-55‰~-75‰范围。按照分子和碳同位素组成及轻烃参数,该盆地浅层气可划分为三种成因类型:纯生物气、生物气/热成因气混合气和原油菌解气。它们在时空上呈规律性分布,与邻…  相似文献   
102.
川东北飞仙关组甲烷为主的TSR及其同位素分馏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东北开江-梁平陆棚东北侧飞仙关组多孔鲕粒白云岩中发生了以甲烷为主的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产生高达20%的H2S;而西南侧鲕粒灰岩以低孔、低H2S天然气为特征。东北侧白云岩主要发育白云石粒间溶孔或粒间扩大溶孔,这些溶孔可与方解石(δ13C=-10‰~-19‰)、储层沥青、元素硫、黄铁矿和石英紧密共生,可分布于片状储层沥青与白云石晶体之间,说明白云石溶解作用发生在沥青形成以后。白云石的溶解作用导致现今天然气以无机CO2为主,δ13CCO2主要介于-2‰~+2‰之间。这种溶解作用是在酸性条件下,硬石膏或天青石参与下发生的,可能先产生MgSO4配对离子,而后MgSO4又与甲烷反应产生H2S,净增大了孔隙。研究还发现,普光气田及以东天然气的来源不同于河坝和元坝天然气;对普光气田及以东天然气分析显示,甲烷δ13C值与残余烃含量 之间存在对数相关关系。这表明TSR过程中,甲烷同位素分馏作用遵从封闭体系下瑞利分馏原理。据此计算显示,渡4井约有15%甲烷被氧化了。  相似文献   
103.
马士振  刘宏志  牟磊育 《地震》2020,40(1):159-171
以“红肿”假说为基础, 在由地脉动数据统计量和过往震例构成的样本集上应用数据挖掘中的分类算法开展地震预测实验。 筛选符合震级、 震中距、 发震时间间隔以及未受台风影响等要求的地震对, 并以其尾地震作为预测对象。 计算地震对时间范围内各时间窗中地脉动数据的标准差, 并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标准差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 选取距震中最近三个台的最后一组标准化数据的中位数作为正样本数据, 选取各台站平静期数据的中位数作为负样本数据, 最后将上述正负样本数据构成样本集。 使用CART算法、 GBDT算法和SVM算法在此样本集上分别构建预测模型, 采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 ① 地震与地脉动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且地脉动异常现象更多地出现在6.0级以上地震发生前; ② 6.0级以上地震构成的正样本对预测模型的构建影响较大; ③ SVM算法更适用于小样本数据环境。  相似文献   
104.
Pb震相是近震震相中的一个重要震相.关于Pb震相典型特征的总结和分析,对指导区域台网工作人员如何识别该震相,丰富台网观测报告震相产出,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和确定康拉德界面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识别困难,国内很少有系统进行有关Pb震相的识别和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首都圈地区高密度台网2009-2015年记录到的369个ML≥2.5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重新分析震相并识别出1153条Pb震相.基于震相资料,利用时频分析、多项式拟合、射线分析、最小二乘法、联合反演、理论走时计算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在首都圈及邻区,在肉眼可识别时频域内的特征来看,通常容易识别的Pb的振幅或频率高频部分相对比初至Pn和Pg大或高,也有振幅变小或者频率变化不明显的情况,这可能与震源机制、台站方位、场地响应、仪器类型等方面有关.时频分析、功率谱密度和肉眼识别分析的结果表明,P波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相对低频部分,Pn,Pb,Pg,PmP四种震相(本研究以后提到的震相顺序只考虑这四种震相)有很强的共性,区别在于传播路径上的不同,频率或观测记录周期上的小幅度差别.在Pg作为初至波时,Pb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与Pg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带宽差不多(受到包含Pg震相的影响),但是高频主频部分频率更高,Pb到时在Pg之后,PmP之前.Pn作为初至波时,Pn震相低频主频部分带宽比Pb宽,但是Pb高频主频部分频率相对更高,Pb在Pn之后,在Pg之前.鉴于震源深度对Pb到时顺序的影响,及其在定位结果中精确度最差的情况,在震中距约在80~140km范围内时,得考虑区域地壳厚度横向不均匀、震中距、震源深度等情况并结合波形特征,来判定Pb是否为初至震相.Pb震相在康拉德界面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7.0km·s^-1,康拉德界面平均深度约为23km.Pb射线的分布情况直接证明了康拉德界面在首都圈地区的分布是连续的.基于本研究利用Pg,Pb,Pn,PmP震相走时联合反演所得模型计算的理论走时结果和实际观测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5.
川中侏罗系原油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组成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川中石龙场油田侏罗系湖相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 GC/MS和 GC/MS/MS分析,检出 17α(H)-重排藿烷和 18α(H)-新藿烷及未知结构的早洗脱重排藿烷三个完整系列.17α(H)-重排藿烷相对含量最高,碳数分布范围为 C27、C29~ C35,分布模式与正常藿烷相似, C30化合物为主峰, C31以上化合物每个碳数有两个异构体.18α(H)-新藿烷系列含量明显低于重排藿烷,主要有 Ts和 C29Ts两个化合物,可能还存在 C30的同系物.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碳数为 C29~ C35, C31以上每个碳数有一对异构体,具有与正常藿烷和重排藿烷相似的分布特征.这些化合物的生物先质物可能是细菌藿类物质.其形成过程与氧化性且富含粘土的沉积环境性质有密切联系,高成熟度条件下有利于它们的相对富集.  相似文献   
106.
<正>深层油气资源是近10年全球探明储量增长的主体,更深、更古老层系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勘探领域。在我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埋深4 500~6 000 m的地层为深层,埋深超过6 000 m的地层则为超深层。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丰富,估算资源量达671亿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其资源探明程度低,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107.
在深层碳酸盐岩层系中,已陆续发现了塔河、普光、元坝、安岳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并形成了碳酸盐岩“三元控储”等成储理论认识。近年来,四川和塔里木盆地相继在超过7 000 m甚至8 000 m的超深层中发现了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深层储层类型更加多样,控储因素中,相带、流体、压力和断裂,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内涵更为丰富。结合近期大量新的超深钻探资料,持续开展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成储机理的研究。通过塔里木盆地塔河-顺北地区奥陶系和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的深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构造破裂和多类型流体耦合改造储集体的成储机制;通过上震旦统四川盆地灯影组和塔里木盆地奇格布拉克组的系统分析,揭示了新元古代“白云石海”沉积环境、早期溶蚀和早期油气充注在成储与孔隙保持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开展含膏岩层系白云岩成储的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膏盐岩封盖及超压、较为封闭的环境下,白云石重结晶作用显著改善了储集物性。深层-超深层储层发育机理新认识丰富了“三元控储”理论,有效引领了超深层,乃至特深层的油气勘探。断控和断-溶双控储集体、古老微生物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尤其是寒武系厚层膏盐岩之下的微生物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在中西...  相似文献   
108.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普遍具有多源多期的特征,复杂成藏过程的准确剖析对油气的高效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确定川东南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油气成藏过程,针对多期次储层孔洞缝充填物,开展了阴极发光、元素和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捕获古温压和沥青激光拉曼光谱等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多期矿物充填序列表现为第一世代白云石、第二世代方解石和晚期石英;沥青广泛分布于基质白云岩溶孔及第一世代白云石晶粒间,同时白云石发育沥青包裹体和气包裹体;第二世代方解石捕获了原生和次生甲烷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成岩矿物流体来源以储层流体为主,方解石形成与有机流体参与相关。储层沥青和沥青包裹体的热成熟度Ro主要分布于2.90%~3.59%,结合与沥青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烃源岩生烃史,推断沥青来源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液态烃充注洗象池群后热裂解干气阶段伴生的焦沥青。方解石中原生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集中分布于55.8~81.7 MPa(捕获温度198~203℃),指示埋藏期液态烃热裂解干气阶段压力系数为1.06~1.56,具有中等超压特征;次生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分布于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