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7篇 |
地质学 | 87篇 |
海洋学 | 15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01.
袁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20,(1):11-11
地球早期,尤其是冥古代-早太古代时期大陆地壳的性质、范围和产生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在已有的大陆地壳生长模式中,有些认为当前大陆地壳的60%~80%在30亿年前就已形成,而有些则倾向于一个渐进的地壳生长模式。不论哪种模式,大都基于锆石的形成年龄或者壳幔系统的放射性同位素演化。然而,由于不能限定再循环物质的量,锆石仅能限定地壳生长的年龄下限。相反,放射性同位素体系演化曲线可有助于了解地幔亏损过程,壳幔分离和地壳再循环作用。基于长寿命同位素(Sr、Nd及Hf)体系在壳幔间的互补性,前人估计要达到当前地壳和亏损地幔间的组成平衡,只需25%~50%的地幔物质经历熔体抽提。 相似文献
102.
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用于锆石Pb-Pb定年的分析和校正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可对锆石进行快速准确的Pb-Pb同位素定年。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该方法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对不同样品采用不同的聚焦方式可以对U/Pb分异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连续和连续采样模式都可以得到较高精度和准确度的结果。连续采样模式还可以得到同位素计数的深度剖面。不同的测量滞留时间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20ms为适合锆石207Pb/208Pb分析的最佳测量滞留时间。在对测定结果进行校正时,可以采用玻璃标样NIST610和钻石标样两种不同的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本构模型是描述岩体变形破坏特性、表征其力学行为最有效的方法,针对岩石受荷过程中损伤速率变化建立动态损伤演化方程及本构模型成为岩体力学重要内容。【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荷载作用下岩石变形破坏全过程,将受荷岩石抽象为损伤和未损伤2部分,且未损伤部分承担有效应力,损伤部分承担残余应力,基于动态损伤速率的演化特征,建立动态损伤演化方程及本构模型,通过红砂岩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模型理论曲线可较好地反映岩石受荷损伤破坏的力学行为,其动态损伤演化依次经过损伤不变、损伤加快扩展、损伤缓慢增加和完全损伤4个阶段,分别对应理论曲线的压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峰后软化和残余变形阶段;随着围压的增加,岩石动态损伤累积速率减缓,说明围压可抑制损伤扩展,表现为岩石抗压强度的增加和塑性特性的渐次增强;最大损伤速率较为接近峰值点,并在其右侧应力下降阶段,且对应的损伤变量在不同围压下基本一致;模型参数f增加,岩石强度及塑性变形增加;模型参数m减小,岩石强度增加,但对岩石损伤变形影响较小。通过建立的演化方程及本构模型,探讨了最大损伤速率点的特征及模型参数对岩石强度和损伤变形的影响,对岩石力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5.
基于伽马能谱的元素测井发展历程及技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勘探对象复杂,给测井解释评价带来极大的挑战.基于伽马能谱的元素测井是通过测量地层元素自发产生或中子源激发的次生伽马能谱,利用谱解析方法获得地层元素含量,为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提供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全面归纳总结了伽马元素能谱测井的发展历程,认为其可分为四个大的阶段: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地球化学测井、元素俘获能谱测井和基于脉冲中子源的元素能谱测井;并对其测井技术进行展望,认为基于伽马能谱的元素测井应遵循\"三多\"发展趋势,即:多功能仪器设计、多参数成果解释和多方位近钻头测量.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西昆仑阿卡阿孜山岩体的年代、源区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阿卡阿孜山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中面积最大的花岗岩侵入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对其中花岗闪长岩的黑云母^40Ar/^39Ar定年获得了精确的213Ma的表面年龄。这一结果与较早前根据单颗粒锆石U-Pb法获得的年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阿卡阿孜山岩体并非是一个多期次的复式岩基,而是同一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阿卡阿孜山岩体为次铝质-轻微过铝质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体,尽管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之间存在化学组分上的差异,二均具有轻稀土富集的稀土分布模式和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然而二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二长花岗岩并非是花册 长岩分异作用的产物。二的Sr-O的同位素共同构成了负相关,排除了在其形成过程中幔源岩浆介入的可能性,反映其源区为包含长英质组分和基性-超基性组分的增生楔物质。由于增生楔的部分熔融需要较高的能量输入,因而阿卡阿孜山岩体不大可能形成于与消减作用有关的大陆边缘环境。此次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十分接近早前的锆石U-Pb年龄,表明该岩体的冷却速率相当快,应反映一种碰撞后抬升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出现表明西昆仑古特提斯洋在晚三叠纪时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