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10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南黄海295个站位沉积物样品的常量元素含量分析,研究了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的R-型聚类分析、R-型因子分析及与物质来源的关系。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Al2O3、MgO、K2O、Fe2O3分布基本相似;SiO2分布与Al2O3、MgO、K2O、Fe2O3分布相反;中、西部CaO、CaCO3分布与黄河、长江物源有明显关系;Na2O分布与黄河物质供给有关;TiO2分布反映了长江物质的运移方向。现代黄河物质及老黄河物质主要沉积于南黄海的西部、中部和东南部;海区东部物质反映来自朝鲜半岛物质的对南黄海东部的作用。长江物质主要局限于南黄海的西南和南部区域沉积;TiO2和Ti/Al分布反映了长江物质可能对南黄海中部区域也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长江口外海域18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氧化物(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P2O5,TiO2,MnO,TOC和 CaCO3)测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氧化物主要由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和TiO2等组成,这8种组分约占沉积物总量的91.59%;其中SiO2和Al2O3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62.43%和11.16%。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氧化物可以分为3类:第1类包括SiO2,Al2O3,Fe2O3,MgO,P2O5,TiO2和MnO;第2类包括CaO,K2O,CaCO3和TOC;第3类包括Na2O,这3类可能分别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海洋生物和陆源混合沉积以及海洋化学沉积。Al2O3/Na2O和CIA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指示了长江入海物质主要堆积在长江口及其以南的123.5°E以西海域,闽浙冬季沿岸流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3.
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化学分析资料,研究各种元素和沉积磷酸盐在不同沉积时期分布、迁移和累积的规律。各种元素平均含量为:Rb 195.5ppm,K 24800ppm,Ga 32.6ppm,Ba 456ppm,B 67.3ppm,Sr 90.8ppm,Cr 107.8ppm,V 107.2ppm,Ni 42.5ppm,Co 18.9ppm;沉积磷酸盐的Ca/Ca中Fe组分介于0.10—0.87之间,平均值为0.40。并讨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74.
Evidence from lithology,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and high-resolution X-ray fluorescence scanning data of core SFK-1 indicates tidally influenced paleo-fluvial sedimentat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on the out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paleo-fluvial deposits consist of river channel facies and estuarine incised-valley-filling facies. Different reflections on the seismic profile across core SFK-1 suggest that the river channels shifted and overlapped. River channel deposition formed early in the LGM when sea level fell and the estuary extended to the outer shelf. Channel sediments are yellowish-brown in color and rich in foraminifera and shell fragments owing to the strong tidal influence. Following the LGM, the paleo-river mouth retreated and regressive deposition of estuarine and incised-valley-filling facies with an erosion base occurred. The river channel facies and estuarine incised-valley-filling facies have clearly different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enances.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paleoriver system on the wide shelf was reconstructed from the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CaCO3 content and Ca/Ti ratio.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further substantial constraints on the recognition of late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and land-sea interactions on the ECS shelf.  相似文献   
75.
马尔马拉(Marmara)南部陆架的海平面变化和与沉积环境的关系MustafaErgin等马尔马拉海位于东北部的黑海(世界上最大的缺氧盆地)和西南部的爱琴海之间,其面积约11500km2,总体积达3380km3。两个窄而浅的海峡达达尼尔和伊斯坦布尔提...  相似文献   
76.
渤海是一个仅通过渤海海峡与北黄海相接的半封闭陆架浅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演化过程复杂,目前尚不清楚,且海相地层的形成时代存在争议.为了研究渤海西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层序,对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典型钻孔沉积地层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定的7个声学地层单元(U5、U4-2、U4-1、U3、U2、U1-2、U1-1)与钻孔岩心划分的沉积地层单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与MIS4期、MIS2期低海面时期的沉积间断密切相关的两个层序界面R5、R3,将渤海西部晚第四纪(MIS5期)以来的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层序(SQ3、SQ2、SQ1):SQ3识别出下部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上部海退体系域,分别对应MIS5期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滨-浅海相交替沉积(U5)、MIS4期早期滨海相沉积(U4-2);SQ2自下而上由低水位体系域[MIS4期中晚期与黄河、滦河相关的河湖相沉积(U4-1)]与海侵体系域[MIS3期早中期滨海相沉积(U3)]组成;SQ1自下而上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末次冰盛期与滦河相关的河湖相沉积(U2)]、海侵体系域[全新世早中期滨海相沉积(U1-2)]高水位体系域[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浅海相沉积(U1-1)].研究区的地层发育受控于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应、渤海海峡地形及活动构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7.
北黄海中部晚更新世末以来低海面时期发育的硬质粘土层是古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章运用沉积学、孢粉学和年代学等方法,从样品中提取出了可指示北黄海硬质粘土层成因的孢粉、藻类化石,并揭示了其记录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研究表明,该硬质粘土层的形成年龄介于12602~10357cal.a B.P. 之间,年代上与发生在12.9~11.6ka期间的末次冰消新仙女木气候回冷事件相吻合,与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北黄海泥炭层为同一时期的沉积,可作为新仙女木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高含量淡水藻类(环纹藻、盘星藻)与香蒲的存在表明北黄海硬质粘土层的形成环境主要为淡水水域,而硬质粘土层中藜科-蒿属的存在指示其形成期间间或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上下层段海生沟鞭藻含量的增加说明硬质粘土层沉积初期及形成后期海水作用的增强,淡水藻类与陆生植物孢粉此消彼长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硬质粘土层形成的阶段性特征。硬质粘土层中蒿属-香蒲-松-禾本科-单缝孢和松-蒿属-禾本科-单缝孢-香蒲孢粉组合表明研究区当时处于寒冷而湿润的环境,低地为以河流湿地为主的平原草甸,周边山地有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北黄海晚更新世末期形成的硬质粘土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期形成的硬质粘土层孢粉藻类组合中均出现高含量的淡水藻类化石,而差异性体现在前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蒿属藜科植物花粉,主要由两者所处的纬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78.
关于中白垩世高频率低幅度海平面变化的因果机制存在着争议。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引起冰川———冰消作用旋回的气候变化或地球体变形是这一时期非构造性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动因。地球体———冰川性海面升降都不可能引起全球海平面均匀变化。为了验证海平面变化地层记录的同期性或穿时性,笔者选择了7个被认为是构造稳定区的阿尔布期海平面曲线。海侵———海退旋回平均持续期为1.54Ma,频率为0.3-2.7Ma。7个海平面曲线中有5个是克拉通盆地(阿曼、巴黎盆地、莫斯科凹陷和复合曲线)。得克萨斯剖面位于大陆边缘,西太平洋海…  相似文献   
79.
基于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获取的1 438个粒度数据,利用Folk分类方法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划分为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粉砂、砂、砂质泥、泥质砂、泥7种沉积物类型,阐述了不同沉积物类型的粒度组成和参数特征.其中,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粉砂是3种最主要的沉积物类型,分别占样品总数的34.70%、24.20%和15.51%.粉砂质砂呈条带状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且向北延伸.粉砂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浙闽沿岸、渤海西部和南黄海中北部.砂主要分布在东海外陆架、扬子浅滩和苏北浅滩、朝鲜湾等海区,其中在东海外陆架海区分布最广.影响沉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物源、水动力环境以及水深、地形、地貌等.晚第四纪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变化和海洋环流控制陆源沉积物的入海通量和陆架沉积体系的发育过程.综合沉积物物源供给、海洋环流、冰后期海平面变化过程,基于Folk分类的动力学属性和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划分为河口沉积、陆架泥质沉积、潮流沉积以及残留沉积等分区.不同沉积分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差异显著,反映出在中国东部陆架的特殊地形影响下,不同海平面时期陆源碎屑物质的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80.
为了探讨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13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沉积物的配分模式与中国黄土的接近,与周边的鸭绿江、黄河等河流输入物质也有相似性,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大陆.沉积物物源判别结果显示:山东半岛近岸及其西南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该区域沉积物分布受山东半岛沿岸流及近岸潮流影响;研究区东部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与鸭绿江沉积物组成相近,表明研究区东部沉积物可能由鸭绿江供应;研究区西北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及辽宁沿岸物质输入,局部有滦河、六股河物质存在;研究区东南部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对沉积物稀土元素百分含量及参数特征值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将研究海域沉积物划分为4个不同的区域,分别为北黄海东部区域(Ⅰ)、山东半岛近岸周边区域(Ⅱ)、渤海东部中部区域(Ⅲ)及研究区的西北部与东南部分布区(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