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1篇 |
免费 | 324篇 |
国内免费 | 3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6篇 |
大气科学 | 285篇 |
地球物理 | 290篇 |
地质学 | 673篇 |
海洋学 | 162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77篇 |
自然地理 | 1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922.
波形相关意义“重复地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形相关意义的“重复地震”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数量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近年来由于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关“重复地震”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重复地震”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地壳介质性质变化、评估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估计地震“复发”的概率和断层深部滑动速率的估算方面的估计;在提高定位和震相识别精度、断层结构、震源物理及地震预测研究等方面也都显示出值得关注的应用潜力。本文对有关“重复地震”的最新研究及应用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923.
通过对成都金沙主要软玉型玉器、四川汶川龙溪玉、新疆和田玉稀土元素特征的测定,并对比前人对良渚玉器的研究,发现金沙玉器具有与四川龙溪玉相同的稀土元素特征,而与和田玉、良渚玉器明显不同.同时金沙玉器与龙溪玉在宏观特征和显微特征方面也非常相似,因此,可以认为金沙出土的玉器主要材质应该来自于四川汶川的龙溪玉. 相似文献
924.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征地补偿行为程序的规定,概括称之为“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但是现有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法规对征地补偿法律程序规定尚不具体,对征地补偿相对人的救济途径也没有准确详尽的规定。因此笔者想针对现阶段征地补偿工作的流程和救济途径的制度之完善发表一些见解,希望能为我国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工作做些有意义的铺垫。 相似文献
925.
成都金沙遗址青铜器的化学特征及矿质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前人对商周遗址中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和主要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讨论了金沙青铜器的化学特征及可能的矿质来源。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认为:青铜器的冶炼过程中人为进行铜铅锡含量配比的迹象并不明显,更多体现出直接利用多金属矿的结果;金沙遗址中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值大部分异常高,表现出N(206Pb)/N(204Pb)大于20。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对多金属矿床的研究结果,认为金沙青铜器的铜矿石极有可能来自于距离较近的会理拉拉厂铜矿。 相似文献
926.
在总结前人对商周遗址中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和主要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讨论了金沙青铜器的化学特征及可能的矿质来源。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认为:青铜器的冶炼过程中人为进行铜铅锡含量配比的迹象并不明显,更多体现出直接利用多金属矿的结果;金沙遗址中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值大部分异常高,表现出N(206Pb)/N(204Pb)大于20。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对多金属矿床的研究结果,认为金沙青铜器的铜矿石极有可能来自于距离较近的会理拉拉厂铜矿。 相似文献
927.
928.
笔者在进行崇礼山区1/20万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基础上,通过研究地区地下水的地球化学规律性,并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质发展历史,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机理以及岩石的溶滤阶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本区地下水属大气起源的溶滤-渗入成因水,溶滤作用为其化学成分形成的基本作用,阳离子吸附作用与混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溶滤作用发育不完全,岩石溶滤处于硫酸盐-碳酸盐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929.
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动态后处理的方法获取桥梁形变时间序列,发现交通荷载与桥梁形变具有较高吻合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功率谱密度将时域信号转变为体现桥梁健康状况的频域信号.结果表明:交通荷载是影响频率的主要因素,当一时间段内的风速远低于全天平均风速,其功率谱振幅会显著增加.运营环境因素引发的短期变化会掩盖桥梁细微结构变化,通过... 相似文献
930.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地震局持续召开年度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对来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趋势作出综合判断,按照"东部5级、西部6级以上"的目标划定年度地震危险区.因为年度危险区的形状不规则、预测震级不同以及每年发生地震数量有限,难以对其预测效能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也不利于通过有真正信息增益危险区来积累预测经验.本研究采用新近发展的"博弈评分"(gambling score)方法评估了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结果的显著性.博弈评分是利用"参考模型"计算每个危险区预测成功与否的参考概率作为"奖励"标准,根据实际地震对应情况进行加分或减分.采用泊松模型和古登堡/里克特定律作为参考模型,对1990—2003年期间的年度地震危险区的预测效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年度预测效能之间的差异较大,但是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结果明显优于非均匀泊松模型.这一方面表明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圈定含有一定的地震前兆信息,得分高的危险区的判定依据将为提高地震预测准确率提供有益信息并积累有效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年度会商结果在前兆观测资料和地震活动背景空间分布知识之间整合的不足,即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圈定在技术上仍有提高的余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