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320篇
测绘学   116篇
大气科学   216篇
地球物理   276篇
地质学   674篇
海洋学   164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51.
为摸清渭河干流及源于秦岭北麓典型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本研究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5月对渭河干流及秦岭北麓5条典型支流共4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并利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生物指数BI生物指数对河流水质进行评价.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10种,属于5门8纲75科187属.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其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89.0%,且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作为绝对优势的物种出现在所有调查河流中.源于秦岭北麓的支流石头河底栖动物总密度最高(616.3 ind./m2),总生物量最大(5.265 g/m2);而渭河干流底栖动物总密度最低(125.6 ind./m2),总生物量最小(0.289 g/m2).水质较好的秦岭北麓典型支流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渭河干流,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干支流间的差异性不大.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淤泥型底质、电导率、pH和硝酸盐氮是影响调查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导因子.丰富度指数法和生物指数法水质评价结果分别显示,渭河干流有73.3%和80.0%的采样点呈中度-重度污染状态,秦岭北麓典型支流有80.0%和68.0%的采样点呈无污染-轻度污染状态.本研究可为渭河流域生态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52.
汉江上游是丹江口水库的水源区,其生态环境状况对保障汉江全流域及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11月和2018年4月对汉江上游干流及源于秦岭南麓的5条典型支流开展了系统调查,旨在摸清汉江上游干支流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以及评价其水质状况.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40种,其中水生昆虫209种,软体动物13种,环节动物9种,其他类群9种.其中四节蜉Baetis sp.在各条河流中均为优势种,此外其他优势种还有拟细裳蜉Paraleptophlebia sp.、细蜉Caenis sp.、扁蜉Heptagenia sp.、花翅蜉Baetiella sp.、直突摇蚊Orthocladius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蜉蝣Ephemera sp.、带肋蜉Cincticostella sp.、高翔蜉Epeorus sp.、似波摇蚊Sympotthastia sp.和真开摇蚊Eukiefferiella sp..从各类群的密度来看,水生昆虫在汉江及五条支流中均占有绝对优势,占总密度的90.8%~98.9%,而在生物量上,除汉江干流中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外,水生昆虫在各支流中均占绝对优势,占总生物量的47.0%~98.9%.就功能摄食类群的密度而言,直接收集者在汉江干支流中均为最主要功能摄食类群,而从生物量方面来看则表现出差异性,捕食者是金水河和旬河中最主要功能摄食类群,刮食者为汉江干流和月河中最主要功能摄食类群,直接收集者是金钱河中最主要功能摄食类群,滤食者为湑水河中最主要功能摄食类群.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流速、总磷和电导率为影响汉江干支流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采用底栖动物生物指数(BI)和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结果显示除汉江的极个别断面、湑水河和月河下游及旬河的中下游河段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外,其他调查河段均处于清洁状态.本研究结果可为汉江上游流域生态管理和科学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3.
本文选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Reasenberg-Jones(R-J)模型,分别对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的模型参数稳定性、余震发生率预测和余震概率预测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利用"地震信息增益"(IGPE)、N-test和T-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ETAS模型和R-J模型的序列参数分别在震后t2=2.0天和t2=1.50天后趋于稳定,此次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的衰减较为正常;对未来1天的余震发生率预测和余震概率连续滑动预测表明,ETAS模型给出的余震发生率和余震概率数值均低于R-J模型预测结果;IGPE结果显示,ETAS模型在95%的置信区间上预测效果明显优于R-J模型;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在序列参数较不稳定的震后早期阶段,ETAS模型预测失效而R-J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在序列参数稳定阶段,ETAS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而R-J模型预测失效.根据上述分析,在与此次九寨沟MS7.0地震类型相同的地震的余震预测策略上,如可在序列参数不稳定的震后早期阶段使用R-J模型、在此后使用ETAS模型,或可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954.
本文选取博阿断裂西段周围30 km范围内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9个台站记录到的1272次地震事件的波形记录,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从中识别出65组(231次)重复地震,并且基于这些重复地震事件估算该断层的滑移速率.结果显示:该区域重复地震比例为18.2%;博阿断裂阿拉山口—精河段、精河—新源段的平均滑移速率分别约为0.99 mm/a和1.35 mm/a,乌苏—石场段、巴仑台—乌什城段的平均滑移速率分别为1.36 mm/a和2.03 mm/a,这与GPS观测结果基本一致;深部滑移速率的极大值分布在2—10 km深度范围内,其中巴仑台—乌什城段在8 km深度处达到了极大值8.6 mm/a.   相似文献   
955.
2017年11月18日,我国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M6.9地震.其东南220 km距离处,1950年发生了察隅8.6级大地震.二者同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大拐弯处,周边分布多条活动断裂带.察隅地震作为20世纪我国内陆最大的地震,它的发生对周边断层活动性的影响目前研究尚少.本文基于分层半无限空间黏弹性地球模型,计算了察隅地震对周围活动断裂带和米林地震的影响,同时利用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米林地震对周边活动断层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分析了两次地震的关系,讨论了下地壳及以下介质的黏滞系数和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察隅地震影响范围广、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活动断层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库仑应力变化达到数MPa量级.在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0×1020 Pa·s、摩擦系数为0.4情况下,按照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断裂每年由正常构造运动应力累积1~4 kPa计算,察隅地震的发生使米林地震提前了相当于2.79~11.15年的时间.米林6.9级地震影响范围和强度有限,只对震源附近的活动断层产生一定影响,库仑应力变化最大为数十kPa量级,对远处的断层影响较小.下地壳及以下介质的黏滞系数在震后黏滞松弛过程中影响逐渐明显,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对同震库仑应力计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56.
石炭-二叠纪时期被认为是全球构造运动机制由古到新的转换期.在这一时期内,塔里木板块内部经历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成了我国境内又一个大火成岩省.综合研究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早二叠世玄武岩中磁性矿物组合类型、特征和粒径,可为进一步明确其快速形成过程提供必要的岩石磁学依据.本文对采自柯坪地区库普库兹满和开派兹雷克组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实验,包括饱和等温剩磁获得曲线、三轴等温剩磁系统热退磁实验、k-T曲线、磁滞回线和一阶反转曲线等.实验结果表明,库普库兹满组和开派兹雷克组样品中以钛磁铁矿和磁铁矿等低矫顽力磁性矿物为主,磁性矿物磁畴类型为SD、PSD与MD颗粒混合.本文结果还显示开派兹雷克组与库普库兹满组样品适宜开展进一步的古强度研究.  相似文献   
957.
为保持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在全球地震监测领域的领先地位、改进其业务水平及全天候工作的健壮性,并紧跟地震学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成果,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制定了NEIC未来5年(2019—2023年)的战略规划,描述了其发展的目标,概述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优途径。该规划根据目标的不同层次提出了基础列表和理想列表,为提高NEIC地震产品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满足其所服务对象不断变化的需求提供了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958.
2008年汶川M_S8.0强震过去已十几年,这期间,震源区发生了大量的余震,震源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中强震.本研究利用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系统地研究汶川地震对其周边中强震及其余震触发作用,并将研究结果与先前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汶川地震对其周边发生的中强震存在一定的触发作用;(2)当等效摩擦系数为0.4时,由三种震源破裂模型获得的余震触发率均为65%左右(以0.01 MPa为阈值);(3)随着等效摩擦系数的增大,余震震源机制解节面上ΔCFS为正的地震数增多,反映主震触发作用增强,这与等效摩擦系数增大地震难以发生并不矛盾,而是反映等效摩擦系数增大时,断层面上正应力对ΔCFS的贡献增大,同时表明在分析库仑应力触发作用时,合理选取等效摩擦系数是至关重要的;(4)统计余震震源机制解节面上受到的库仑应力大于某一数值和小于其相反数的地震数之比时,随着统计阈值的增大,比值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同时比值也变得离散,该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59.
随着页岩气和地热等能源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地震并造成灾害等问题的关注度的提高,及时总结分析国际上已经实施开展的针对可能的诱发地震的监测、危险性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工作,对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减轻此类地震灾害、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对国际上公开发表的学术出版物进行了调研,对目前已有的针对可能的诱发地震的监测系统建设、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工作进行了归纳,以期为诱发地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0.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库湾是水库型湖泊水质安全敏感区,动态调水过程库湾水质直接关系到调水安全.为探究动态调水过程中丹江口水库库湾浮游植物季节变化规律和驱动因子,2018年7月—2019年7月,从丹库入库口到渠首调水口,按季节对18个样点进行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分析.从整个丹库来看,浮游植物全年总丰度变化范围为0.43×10~3~4.7× 10~6 cells/L,夏季最高,秋季最低;Shannon-Wiener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春季群落为硅藻—绿藻型,夏季为绿藻—硅藻型,秋季为蓝藻型,冬季为蓝藻—绿藻—硅藻型,秋季蓝藻相对丰度最高.位于丹库准保护区内的库湾胡寨,秋季水体电导率、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最大,蓝藻丰度最高.从入库口经库湾到调水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演替.从水文因子来看,秋季水库水位较高,调水流速和流量增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水位对ShannonWiener指数的影响最为明显,水位越高则多样性指数越低;流量和流速与Shannon-Wiener指数也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低.方差分解分析发现,水文因子和理化因子共同影响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偏Mantel分析显示3个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水温、氧化还原电位、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浓度相关;典范对应分析也表明,总氮是影响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最显著的环境因子.人类干扰活动改变了库湾水质理化性质,强干扰提高了蓝藻门丰度.因此,控制库湾人类干扰强度,尤其在水位和调水量较高的秋季,对于改善水体藻类组成、保护整个丹江口水库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